写水仙的格律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5 23:45:52
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的三美是哪三美

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三美”理论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必须具有新格律诗三个美.①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听觉要求.闻一多最重节奏,认为“节奏便是格律”.他要求每个诗句中音节的数量应

如何写格律诗

先大致看一遍格律,再比照古人律诗来检验,一则认识到格律的重要,二则巩固所学.然后试着写一写,由易到难,从只押韵的五言古绝到平仄合格的七言律诗,不求写好,但求写对,用普通话定平仄亦无妨.这是第一关,平仄

现代人要怎样写格律诗

我写格律诗或填词,置平仄押韵,依据都是现代普通话的语音语调,有人认为格律韵律都不对,不能算是律诗或词,因此,不得不就这个问题说几句话.现代人写格律诗,按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写,这应该没有什么争议,如:平仄

写格律诗格律诗形式 主题是赞颂一个城市的 怎么写 苦命 姐姐哥哥教教我

今天就你这个问题,我想到了目前中国诗词界的许多弊端,我打了一大段意见,但还是随着一声叹气删了.我想到了我的座右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我还是只把答案告诉你好了.首先,我不会替人代笔的,这是我

写中秋的格律诗,

《中秋感怀》此来石镇无多日,心荡如潮起落连.乱木久迷掩去路,小船欲渡惑江天.朝云意向何为雨?明月心思只管圆.东主如何常冷落,中秋月下我独缺.中秋短信(格律诗)转载颂月篇: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望团圆

谁种过水仙,能否找一篇写水仙培养过程的文章,

水仙冬季水培水仙,温度、光照、给水是水仙能否开花的三要素.水仙生长要求有充足的阳光;适宜温度为12℃-15℃;干净的水.在水养之前,应先剥去鳞茎球外层干枯的褐色鳞片叶,去掉护根泥和基部的褐色朽根(注意

现代格律诗有哪些?自己写的,不要名人.

咦?是谁叫醒了小草?原来是春姑娘在挠小草的痒痒呢是谁在和鱼儿玩耍?原来是春姑娘在和鱼儿嘻戏打闹

格律诗的种类有哪些?

格律诗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它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格律诗.如中国的近体诗(绝句、律诗)、西方的十四行诗、五行打油诗、四行诗、西班牙的八行诗、意大利的

唐代格律诗产生发展的过程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

现代格律诗的定义是什么

按照现代的口语写得每行的顿数有规律,每顿所占时间大致相等,而且有规律的押韵.

关于格律诗的平起入韵

平起:指诗的第一句第二字(不是第一字)是平声字;仄起:指诗的第一句第二字(不是第一字)是仄声字;首句入韵:指第一句尾字押韵;首句不入韵:指第一句尾字不押韵.参考资料:www.bu5.net/hxsy/

求一首自己写的格律诗,急求!

思养其如寸草何,凡流若问吾生计.飘来鸡树凤池边,茗饮蔗浆携所有.

新格律诗的定义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

格律诗的分类(初二语文)

从行数上来看,可以分为(绝诗)和(律诗);从字数上来看,可以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诗.若两者兼顾起来,则可以分为(五绝)、(五律)或(七绝)、(七律).具体说明如下.五绝:每句五字,每首四句,共二

怎么写格律诗

很遗憾,这里只能给点简单的介绍,因为格律诗要求很多的.分为五言和七言,各有8句,律诗的平仄和对仗要求很严格,“1、3、5不论,2、4、6分明”是个简单的总结.而五绝和七绝则只有4句,平仄要求相同,对仗

求格律诗不要名句..自己写的

试中遇雨雨落西山雾氤氲,檐牙续珠却分明.白驹过隙冬去也,草长莺飞牵流萤.

格律诗现代 身边的写首格律诗 身边的

现代格律诗  红头绳儿  死水吧  据王鼎钧散文《红头绳儿》改写  一  那是一座香火旺盛的老庙,  庙里一口镇庙驱邪的宝钟;  威严的尊神随着岁月流失,  苍然的钟声依旧震耳欲聋.  尖尖的小手享受

描写冬天的格律诗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如何写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写对联的格律怎么定的?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