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作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28 09:36:49
劝学 文言文

劝学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古诗-----------劝学

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孙权劝学.作者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鲁肃、吕蒙和孙权的对话巧妙地表现吕蒙的长进之快之大,侧面表现出吕蒙的上进心,以及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品格.

关于劝学的诗句5个~10个,只要诗句,写上作者和题目,要有名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时间

《孙权劝学》求注释求解以下孙权劝学的五个问题,今天22:00以前,1、作者和作品的情况(作者:司马光,作品:资治通鉴)【

一、《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书名的含义是,吸收历史由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

劝学原文,作者是什么鹤.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

在文言文《孙权劝学》中,作者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的目的是什么?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这句话写出鲁肃的爱才,也从侧面再一次说出了吕蒙长进很大.

朱熹《劝学诗》 此诗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希望千里马不会成为一个肥而费的马,就是要好好学习,别糟蹋天分

《荀子·劝学》的作者是不是荀子?

简单说,就是他说话,别人记,然后出版

有关劝学的古诗词要有作者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劝学》的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方面论述?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2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第3段:论述学习要逐步

劝学(文言文) 作者为什么会提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与 积善德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段提出论点后强调学习的意义.能像改变事物的物理性质一样,学习也能够改变人的本性,使人趋善,所以如同“木受绳”“金就砺”一样,人都应像君子那样广泛学习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才能更

劝学作者?中心论点?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

1.《劝学》这首诗的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2.“三更灯火五更鸡”,所指时间分别是什么和什么

1.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三更:前半夜11时至1时五更:后半夜3时至5时3.通过学习这首诗,我知

《孙权劝学》的翻译和原文和作者,答的好有财富悬赏!

该文出自《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

《劝学》的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

《孙权劝学》的作者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讲述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其主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的历史故事.被选入语文教材.

《劝学》的作者是谁?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文中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唐代颜真卿也做过一首《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