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看谁了解到的古代书信传递的古典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3 08:09:06
古代不用文字的书信有几种?

结绳可以记起以前经历的事贝壳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事通信枪、箭宣战书死鸟、死老鼠死青蛙、五支箭警告

跟同学比一比,看谁了解到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多,如:鸿雁传书,鲤鱼传书,木鹅传书,竹筒传书,木系传书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

比一比,看那辆车跑得快.

这位家长,真难为你啦.我是冼老师,非常乐意分享我对题目的看法,也衷心地希望小孩子能快乐健康地成长!这道题目其实它的意思是要,求出:16-4,16-5,16-6,16-7,16-8,所以答案是:(12)

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9页,第二天与第三天看的比是3:2,三天之后,已经看的未看的页数比是3:11,未看的比

未看的比第几天多131?再问:3再答:设第三天看X页,则第二天看1.5X页,三天共看9+X+1.5X=9+2.5X页。三天之后,已经看的未看的页数比是3:11,即未看的是11/3*(9+2.5X),未

淘气看一本40页的故事书已看的比未看得多五分之二一看的比未看的页数多多少页?

已经看完x页、未看完y页x+y=40-->x=40-y(x-y)/x=2/5(40-y-y)/(40-y)=2/5200-1y=80-2y8y=120y=15x=25看的比未看的页数多10页

跟同学比比,看谁了解到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多,如;鸿雁传书,鲤鱼传书,木鹅载表,竹筒传书,木系诏书,风筝通信,飞鸽传书。

解题思路: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代书信传递的方法,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积累古代文化知识。解题过程:一、烽火传军情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

跟同学比一比,看谁了解到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多,如:鸿雁传书、鲤鱼传书、竹简传书、木采绍书、

鱼传尺素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

古代书信传递的古典有哪些?

一、烽火传军情  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

关于友情的书信比范文

亲爱的朋友:  你好!  我们虽然未曾相识,但我愿意将一颗真诚的、渴望友情的心献给你——远方的朋友.我叫金紫曈,今年11岁,是一个快乐的小女孩.我嘛,一头乌黑的秀发,嵌着一双小眼睛,妈妈经常说我一笑就

古代古代书信的信封上怎么写

信封、信纸,都是竖着从右往左写.信封:右侧上边顶到头儿,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内容是收信人的详细地址.正中书写收信人的名字、称呼.最后写上“亲启”二字如果收信人是长辈,称呼靠右边一点,表示尊敬.左边尽可

古代的尧认为舜比

舜孝敬长辈,父亲和继母害他,他都不计较.品行端正,当上王又让位于尧的儿子.

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

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

古代书信传递方式的传递效果

如果说传递方式的话,主要就是靠驿站,驿站在战国时兴起,在秦汉时就比较完备了,我记得汉朝10里一亭,30里一驿,可见交通很便利.但是驿站在长路程还是比较吃力的,尤其是不是官方加急文件的时候,毕竟那时候也

郁闷的一比,

江苏安徽一带方言.很郁闷的意思.同例有:丑的XX,帅的XX,强的XX之类

古代书信的传递方式“传竹筒”的意思是什么?

传竹筒: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七种

尺牍尺素尺书尺纸  鱼雁雁足桃符简札  鲤鱼鱼书鲤素鳞鸿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写

看谁比的快, 

飞驰的汽车熙攘的人群再答:关键的时刻再答:认真的体会再答:奇怪的事情再答:明显的痕迹

比一比,看谁说出带点动物名称的成语最多.(至少5个)

万象更新千军万马对牛弹琴声名狼藉杯弓蛇影鸡毛蒜皮指鹿为马鹤立鸡群抱头鼠蹿亡羊补牢狗急跳墙如鱼得水惊弓之鸟画龙点睛兔死狐悲瓮中捉鳖鸡鸣狗盗黔驴技穷鹏程万里鹤发童颜哀鸿遍野兵荒马乱管中窥豹爱屋及乌鱼目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