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奎,字宿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①.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3 08:50:4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孙)公讳甫,字之翰.天圣八年进士及第,为华州观察推官.华州仓粟恶,吏当负钱

1.C2.A3.B4.(1)有真诚了,用来顺应天意的做法,在于爱护他的百姓.     (2)现在不能 减少军队,又为什么要增加它呢?&nbs

为什么 考中 进士 叫 及第

这个你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及第你不理解,你会理解落第的,就是落榜.同样,及第也就是榜上有名,而且是前三名.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

英语翻译王旦①,字子明,大名莘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及为相,寇准②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

以下是本人手译,保证质量,如有不明,请hi我或追问: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太平兴国五年,考中进士取得功名,担任大理评事、管理平江县.当担任臣相时,寇准屡次指责王旦,而王旦总是称赞寇准.皇上对王旦道:

英语翻译翰,字子羽,并州人.景云元年卢逸下进士及第.又举直言极谏,又举超拔群类科.少豪荡,怯才不羁,喜纵酒,枥多名马,家

草译如下,请参考:“翰,字子羽,并州人.景云.”译文...王翰,字子羽,唐朝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景云元年(七一O年)卢逸作为主贡举考试官,其下王翰是以进士登第入选.推荐(考试)是因为他爽直敢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

1.D2.A3.A4.C 5.D6.(1)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直到终了的。(“事”:侍奉;鲜:很少;克:能够。)(2)大臣们屡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

1.C2.C3.C4.(1)翻译:薛奎当时是接待使者的官员,驳斥他说:“皇太后垂帘听政,即使是本朝群臣,也不曾见到太后.”萧从顺才作罢. (2)翻译: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并警告他说:“如果再要

赐进士第翰林院庶吉士煦为是谁,

庶吉士是翰林院里的一个官名,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状元、探花、榜眼,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翰林院是重要的人才库.来煦为道光二十三年(184

英语翻译任布,字应之,河南人.后唐宰相圜四世孙也.力学,家贫,尝从人借书以读.进士及第,补安肃军判官,辄刺问虏中事,上疏

以下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任布,字应之,河南人.后唐宰相圜四世孙也.下力气学习,家庭贫困,曾经从别人那里借书攻读.进士及第,任职安肃军判官(驻军参谋长),经常就打听契丹那边的事情,上报朝廷要

英语翻译平刚直任侠,善弓马,读书强记。进士及第,补无锡尉,击贼杀五人,擢大理评事。知鄢陵县,徙南充。夷人寇淯井监,转运使

刘平性格正直善骑马射箭爱好读书考上进士封为无锡尉杀死贼人五人升迁为大理评事知鄢陵县到达南充夷人寇淯井监转运使分配刘平掌管泸州的权力平率领当地乡勇三千人击败贼人祠汾阴又升任为本寺丞回来时路过安州遇到贼人

中国历史上谁是宰相儿状元父自己又进士及第入相为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家财万贯又生活节俭呢?

好像没有吧,倒是刘统勋,他的儿子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明朝之后不再设立宰相,设大学士参政议政,相当与宰相职位,刘墉亦可谓宰相;刘统勋功绩显赫要比儿子好的多.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阅读文章,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

1.D2.A3.A5.D5.(1)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 (2)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直到终了的. (3)大臣们屡次喝醉了,失掉了庄重的容貌举止,这不是用来加重

唐代人为什么把进士及第比喻登龙门

科举制度.寒门子弟能够入士为官.好比鱼跃龙门.

何谓进士及第?同进士出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当时人们认为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科举制度是怎样发展的?请详细说明考完什么然后考什么,什么是进士,及第?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