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溫度低氣壓低 但為何溫度高也是低氣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5 20:45:05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的形成有何影响?

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海拔高度(平均海拔4500m以上)、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特征著称于世,素有“世界屋脊”、地球高极(南极、北极)之称.青藏高原的形成是新生代地球历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作为板块碰撞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气候寒冷,说明影响气候的因素是:

选B,离地面越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青藏高原纬度低但气候寒冷是什么原因

海拔高啊...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你自己算吧...

为什么青藏高原夏季是个热源,但却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楼主你看地图仔细点,7月青藏高原气压是挺低的,但那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实地温度还得经过高海拔的折算.PS:楼上不要胡说,地热和气象的关系不大

青藏高原

解题思路:青藏地区由于处于第一阶梯,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故气温比同纬度地区要低,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故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解题过程:同学你好:【答案】青藏地区由于处于第一阶梯,平均海拔超过

青藏高原何云贵地区为什么受寒潮影响少或者说没有?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的发源地主要是西伯利亚,在长驱南下时,中国大陆的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起到了阻碍作用,加上距离遥远和海洋暖空气的影响,到达东南沿海时影响力已经很小了.而且东南沿海近海附近有暖流活动,

什么的青藏高原( )的青藏高原

高寒的青藏高原(此为其特点)我们书上说的

青藏高原补称为“世界屋脊”,但“世界屋脊”究竟是什么意思?

屋脊,不就是指房屋最高的房梁吗?世界屋脊,就是说世界最高的地方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据图分析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太阳高度角相同.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据图分析原因是青藏高原的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故选:C.

青藏高原对世界气候有何影响?

1、加强东亚季风,形成东部湿润气候.2、造成西北干旱.形成沙漠.3、形成高原季风,加强高原季风环流.4、造成四川盆地易出现梅雨季节.如果没有青藏高原:1、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2、我国的

《中国通史》上说帕米尔高原是世界屋脊,但大多数人认为世界屋脊是青藏高原.到底是哪个?

当然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啊,帕米尔高原他在少数民族语言中是世界屋脊的意思,不是说他真是世界屋脊啊,你在看看中国通史,他是不是这个意思.同时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这一说法是全世界认可的,没什么好争论的.

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能最强,但为什么温度不如辐射最弱的重庆呢?

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能最强,但为什么温度不如辐射最弱的重庆呢?是因为1.青藏高原冰雪覆盖面积广,地面反射太阳辐射能力比重庆强,因此地面吸收能量少,地面辐射较小,而气温最主要靠地面辐射提供,所以气温低;2

青藏高原海拔较高,距太阳比其他地方近,但为什么较寒冷如题

空气稀薄,热量散发得快,离太阳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仅仅减少了很小一段,多接受的热量抵不过散失的

青藏高原海拔较高,距太阳比其他地方近,但为什么较寒冷

空气稀薄,热量散发得快,离太阳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仅仅减少了很小一段,多接受的热量抵不过散失的求采纳

青藏高原每年向北推移与地壳板块运动有何关系?

青藏高原每年向北推移与地壳板块运动有何关系------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呈明显的梯级下降,西南部最高的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5000m,从高原往北和往东地势急剧下降,往北到国境,往

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对气候有何影响.

主要是组织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得青藏高原西南部降水较少同时对青藏高原以东形成地形雨

青藏高原虽然海拔高,但受太阳辐射强.气温为什么低?

海拔高所以空气稀薄,空气稀薄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阻挡太阳辐射的能力变弱,因为空气比较少,太阳辐射就变的比较强,造成昼夜温差大.二是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变弱,导致空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变弱了,地面的热量获取的

地理青藏地区青藏高原气温低,但农作物产量高,为什么

青藏地区虽然气温低,但是昼夜温差大,由于云比较少,光照时间长,所以农作物的产量高

为什么青藏高原日照时数多但温度低呢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却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加以高原上风速较大,更不利于热量的积累和保持,所以,即使是夏季,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对亚洲水系有何影响?

青藏高原是亚洲也是世界上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是世界中低纬度山地冰川最集中的地区.亚洲主要河流主要河流基本都发源于青藏高原,向四周放射状流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