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情境默写练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2 16:57:54
三道 高中文言文默写.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再答: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再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

高中诗词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但我不能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默写

解题思路:都是课本上的,多记忆,功夫放在平时吧。。。。。解题过程:1.一览众山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下笔如有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家书抵万金恨别鸟惊心2.子美,少

求人教版八下语文默写练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x05蕴含哲理,说明新事物一定会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赤壁》2.\x05作者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评价战争胜负原因,也隐含着诗

理解性默写练习

解题思路:背诵默写相关诗文,理解诗作是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解题过程:1.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方的语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2.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

理解性默写练习2

解题思路:熟悉两首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表达技巧,能够默写两首诗。解题过程:1.李商隐的《锦瑟》中采用“兴”的表现手法的一联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2.李商隐的《锦瑟》中化用《庄子》中典故的一联

高中文言文默写.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高中古诗的默写 

1.一日克己复礼,为仁由己2.谨庠序之教,申之义孝悌之义3.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4.波心荡,冷月无声再答:2.申之以孝悌之义

高中所有要默写古诗(题目)

《劝学》《师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琵琶行》《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京口北固亭怀古》《氓》《离骚》《蜀道难》《登高》《兰亭集序》《陈情表》《饮酒结庐在人境》《

几道高中文言文默写. 

再问:谢谢!字很漂亮!再答:谢谢😄

高中文言文默写.会的进.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以手抚膺坐长叹但见悲鸟号古木

高中文言文默写.会的立即采纳

(1)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举杯断绝歌路难;吞声踯躅不敢言(3)登白薠兮骋望;罾何为兮木上太模糊了,好不容易才看清的,眼睛好痛哦,(之前回答过一个你的问题,)

高中古诗词默写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复为慷慨羽声,士皆镇目,发尽上指冠垆边人似月,皓

理解性默写练习3

解题思路:背诵并默写相关语段,理解语段表现的思想内容。解题过程:完成下列理解性默写(《寡人之于国也》,根据提示用原文回答)。①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

如何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情境创设已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情境创设典型性、真实性、

陋室铭练习 理解性默写

按顺序回答: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高中名句名篇默写填空,记忆达人快来吧~

1、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3、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4、水滴石穿5、不废江河万古流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7、谁持彩练当空舞8、英雄无用武之地

情境式默写试题,请您发些成题,还有答案。

解题思路:熟读古诗文名篇,背会并默写其中名言名句。解题过程:名句默写(山东卷)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剑阁峥嵘而崔

高中数学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摘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

根据情境默写相关名句

解题思路: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警句。解题过程:“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让我们联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学:对以上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