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写一篇关于林语堂的征文900多字,最少8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9/15 20:44:19
写一篇关于林语堂的征文900多字,最少800字
16号之前要,好的话悬赏提高到100
最好加入一些他小时候的趣事,不要资料
在《无所不谈》中的《闲话说东坡》、《记纽约钓鱼》、《记游
》和《论西洋理学》等,最体现开放的丰富和舒展的美丽,也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与上相关,
的散文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理睬
或写作规则的权威.他认为:“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⑦正为此,
欣赏
的《水浒传序》.该序开篇兜头一句:“人生三十未娶,不应更娶;四十未仕,不应更仕;五十不应为家,六十不应出游.”突兀而来,完全是感兴之言.而全文慨叹时光易逝,
,大谈朋友聚谈之乐,与《水浒传》并不搭界,
而已.有人肯定要
文不对题了.可文不对题又有什么要紧呢?重要的是作者淋漓尽致地发抒了自己心头涌动着急欲出口一吐为快的
.也正因为憎恨“规矩”,林语堂觉得奇怪,像
这样的通达之人和
有时也会犯糊涂,不知不觉地困倒于
句法之下不能自拔.他写道,金圣叹批书专门替作者算一抑之抑,一结二结,并满口“妙哉,妙哉”,真是矮子摸大象,摸不着头脑.⑧林语堂同时指出,文章的
等等,循文思自然的波
现而成,其千变万化,犹如危崖幽谷,深潭浅涧,毫无匠心的经营,而
,自成其曲折崭岩之美,不是
营造法尺所可以绳范的东西.
故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
.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的气息.这是属于林语堂自己的气息.它以真情和独见,构成了林语堂的“个人笔调”.林语堂的自由写作态度与
恰好相反.作文应如
,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这是
的话,林语堂衷心认同.
则以为此是“
高致,非常人所能
”.又说,
为文,尝自谓跑
,属于“下笔不能自休”一类,虽然
,究非文章正格.⑨林语堂要作文如谈话,
要谈话如作文.梁实秋甚至认为谈话也要严谨,有主题,有
,有层次,有头尾.他批评道:“写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多,谈话而知剪裁的人就更少了.” 谈话也要剪裁,在林语堂听来简直不可思议.所以林语堂是主张打破
而无遗的

(BenedettoCroce)的信徒,梁实秋是
者白璧德(IrvingBabbit)的信徒.白璧德讲“文章纪律”.难怪梁实秋的散文篇篇笔法老到,结构精严.这自然也是
可有之一格.但梁实秋又将作文的规矩强调得太过了.
引述
实秋发表于《新月》上的一篇文章的一段话:“近来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的要求自然,抑过分的忽略艺术,常常的沦于
之途.无论写的是什么样的题目,类皆出以
,
之流的口气和
的口气都成为散文的正则.像这样
的文字里面,有的是感情,但文调,没有.”
反问道:“难道写散文的时候,一定要穿上大礼服,戴上
,套着
,去翻出文选锦字上的字面来写作不成?”
林语堂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很“
”的,敢骂“他妈的”,常称“狗
”.他曾说,“
,常近圣人之言.”(《烟屑四》,《
》第六期)正是语言运用上的不忌俗,不避俗,使林语堂的散文更接近了闲谈的口吻.林语堂十分看重俗语、方言中那些有生命力的因素,他多次谈到
在俗语运用上的巨大成功,笑有些现代文人连
都不如.他的文章中,“这会儿”、“转念头”、“下死劲”一类的词语
.另外,林语堂的文章或庄谐并出,或假痴假呆,嘻笑调侃,幽默百端,这也是非“正格”的证据和闲谈式的标志.
林语堂的闲谈散文虽无
的讲究,在艺术表现上却常常有动人之笔.那也出于自然天成,如蚁蛀
尔成文罢了.又如

,处处无所用心,又处处
.我读林语堂的《又来宪法》(《披荆集》),越咀嚼越觉得标题中那“又”字用得很扎实,只此一字,就将
的惯于搞专制独裁又惯于玩政治花招的本来面目,以及作者的不满和轻蔑,统统传达出来了.以往已经炮制过宪法,现在再来,所以叫“又”.不断地起草和通过宪法或其他也叫“法”的玩意儿,又总是使这些纸上的玩意儿仅仅成为玩意儿,
当了,牌坊也立了,于是,所谓“
”终于还是“中华官国”.林语堂发表于《
》第十三期的《怎样洗炼白话入文》谈到
的用字,一处举“你又在跟前弄鬼”为例,点到“又字亦系传神字”.
的例子在林语堂的散文中比比皆是.发表于
第三期的《
》开头:“冬,十月,考试院长
嗾开
护国法会
,斋主一百七十三,
十人与焉.”这段颇具“春秋”意味的话中,那“嗾”字最见精神.“嗾”者,使狗也.于是将戴的险恶和跟着起哄者的愚顽一股脑儿都扫进去了.清

》也用了这个字:“马阮嗾
执监国以献,监国脱走航海.”梁实秋《国庆日感言》:“
时,我十岁.……翌年
日,

,平津惨遭劫掠,此为余身受之第一次打击.”林语堂的散文长于用描写性语言置换抽象议论,如《〈新的文评〉
》(《
集》)中的这一段:“可怜一百五十年前已死的浪漫主义的始祖
,既遭白璧德教授由棺材里拉出来在哈佛

示众,指为
思想颓废的罪魁,并且不久又要来到
,受第三次的刑戮了.”所谓“第三次刑戮”,指梁实秋将
等人翻译的白璧德论文编成《白璧德与
》在
之事.林语堂还
议论中插入比较完整的形态、
,甚至插入整段人物对话或故事情节.他说到西方人饮食习惯的可笑时写道:“他一手勇敢地捏了叉,另一手残忍地拿了一把刀,自己关照自己说,他这是在吃肉了.”又如:“小报出面说心坎里的话,搔着痒处的话,由是而
惧,
相告曰:小报在骂我乎?小报在骂我乎?”

正义》(《无所不谈》)的结尾最妙,那是一个完整有趣的生活细节.林语堂作文好比喻,且总是那样新奇而入骨.他说有一类文人一肚子骚气,所做的文章读来如窑姐苦笑.又说文学如土木两作,必有本行术语,到了相当时期,这些术语仿佛有自身的存在,
不复能经营土木修桥造路,只对这些术语作剧烈的争辩;又由术语分出派别,甚有据某种术语以巧立门户者. 我们的许多“
家”,真就是那种只懂得术语也只会玩“术语”
并玩得

!林语堂的散文惯于罗列,且往往将一些似乎不搭界的东西扯到一起,带出其特有的幽默.林语堂的对比总是
:“德国民众能够宣誓效忠上帝和
,但是如果一个英国的
宣誓效忠上帝和
,
一定要惭愧得
.”
“美国有的是恶劣的音乐,可是又有很好的收取音乐的东西.”林语堂有时话讲得很俏皮而格外耐寻思:“在艺术上,有一种现象便是:许多
的东西是可爱的,而很少是美丽的” ,“中国有宪法保障人权,却无人权保障宪法.”林语堂还能在恰当的地方用上个典故,使文字顿然生色.
林语堂的《
》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圣者语而不论,智者论而不辩.不能语者作论,不能论者作辩.语是论之精华,辩是论之
.”中国古代典籍中,

为“语”的典范.那一条条的
,
,如夜明宝珠,单独一个,足以炫耀万世;又如半夜流星,忽隐忽显,不知来源,不测去向.林语堂认为后人失了“语”的天赋,才好论辩,将文章写得越来越长.语和论的区别,在于前者直陈观点,直下判断,不依靠演绎、归纳,不依靠逻辑.辩为论之一种.不过一般的论只关心自身的逻辑圆满,辩则还要发现和攻击对方的逻辑缺陷.林语堂重语而不重论,对辩则极端轻蔑,深
家辩之无益的告诫.可以说,语而不论也是他30年代以后的有意识的努力,到了《无所不谈》,这种努力的成效亦更明显.《无所不谈》多的是这类文章题目:《说
》、《谈
》、《闲话说东坡》、《说
》.《谈钱
之哲学》的结尾处,林语堂称自己“不揣
,写了一点私见”,“拉杂书来,只作为谈,
论”.其实,林语堂在《无所不谈》的
中已经说明了该书的写作原则:即有意见,以
文调写来,意主浅显,不重理论,不涉
.“谈”的亲切、随意前面已经说到了.这里要点明的是,“谈”中就有“语”在里头,但“语”突出的是“谈”与“论”相对的非逻辑、非理论的一面.林语堂的散文直写胸怀,直陈见解,而且只是一说为快而已,并没有竭力向人证明什么的执着,更看不到想使自己的所说成为
的“学说”、“真理”的企图.
文章观点层出不穷,从不需要什么理论根据,不需要什么“主义”到场,且多为一点即明的常识和常理.表现上绝不
和搬弄概念术语,而
大量鲜活的材料来浮现自己的见解,那是故事、诗词、史实、
和生活经验、生活细节等.前文提到的《思孔子》
地引出孔子入哭旧馆人之丧后又自愧“涕之无从”、鼓瑟戏弄孺悲、
称其丧家之狗欣然自喜等奇行以及孔子那些形态毕现的骂人语、
语、晏居闲谈语、应付小人语,将一个个性鲜活的孔子托了出来.语而不论源于林语堂对理论、逻辑的可靠性的一贯的深刻怀疑.这智慧使林语堂重视观察现实人生,写出来的文章远离大道理和潮流思维,接近实际而有奇气.文章最难得者,一是
,一是奇气.前者为
之产物,后者为独特思想之产物,但两者又无法分开.
林语堂的散文呼唤常识、简朴和真正的
精神的回归,推崇原儒独特的
,揭示
的阴柔品格,指出中国道家的节制、无为等观念是现代
疯狂的对症药,等等;他在30年代就坚决批评我们现在事实上还在奉行的

,还有反复强调法治的意义.这在现代作家中,并不多见.在林语堂的闲谈散文里,我们随时可以读到一种言简意永的句子,那是奇气的结晶体:“文无新旧之分,惟有真伪之别.”“赶热闹者只是
并非盛世的点缀.”“行动而没有思想也许是愚蠢的,可是行动而没有常识却常常会结果悲剧.”它们来自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体悟、
.读书人最不容易做到的事,林语堂做到了,所以他又那样近情,拒绝极端、道学和
,为一般背书本
者所难及.他知道何为生存真实,何为学者无谓的
,出言平正通达.
林语堂的闲谈散文不仅思想独异,发论近情,且涉及广泛,知识丰富,大到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小到抽烟、喝茶、买东西,真是无所不包,
贯通中外,纵横古今.具体到一篇文章,则放开手脚,上下勾连,集中起一个高密度的材料群,知识群.林语堂读书多,
,先有学者的学问功底,所以能谈,耐谈,而一谈辄灵光焕发,
.他那些谈文化的散文,知识量更大.林语堂的闲谈散文充实腴厚而能以平易出之.语言上朴实无华,不堆砌,不追新,除了30年代那些为实验而作的
、文言体,都干净质朴,口语化程度很高.如前所说,表达上也只用传统平常的手法,不玩“现代”花招.文章充实容易,平易难.
林语堂说:“凡是学者文章
难识,大半在搬弄名词,
,深入而未能浅出,只
而已.此乃学问有余而识不足之故.见道明,事理达,得天地之纯,自然可以说出浅显易明的道理来.”同时又说,到了道理熟时,常常不必走大路,可以操小路,过田陌,攀
,突然到家,令同行的人不胜诧异.其实,
就整个是一条
的小路.亲切有“我”、
、语而不论和厚实平易再加上与之相联系的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超越的观念、过人的智慧以及较为恬淡的心境、
和浓浓的生活趣味,融成了林语堂闲谈散文的整体风貌.它反映了一般闲谈散文应有的共同要求以及文学陶情、消遣、启人心智等另类功用.它以闲适为主调.“闲适”是对“娓谈笔调”、“个人笔调”等等的总括,也是一切闲谈散文的基本美学特征.此特征使闲谈散文区别于战斗的那一类,也区别于感伤
或偏于热烈抒情、幻想的那一类.林语堂曾认为,“无论题目是多么严重,牵涉到祖国的惨变和动乱,或文明在疯狂

中的毁灭,使人类失掉了自由、尊严,和甚至于幸福的目标,或甚至于牵涉到真理和正义的重要问题,这种观念依然是可以用一种不经意的、悠闲的、亲切的态度表现出来.” 这话可疑.面对巨大的灾难或极端的丑恶,
的作家不可能保持闲适的心境,运用
的笔调去写作,而只会代之以激愤、狂怒和
的声讨.这也就是闲谈散文和闲适笔调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有些
和不得不自处边缘的道理.
事实上,林语堂自己的闲谈散文就有其取材范围,谈文化和
的多,讨论社会一般问题的多,并不涉及大奸大恶.当然,这类散文仍有其价值,它不可能不存在,亦不可能成为唯一存在.“五四”以来的
,一开始就受到英国
(Essay)或者如
说的“英国各散文大家所惯用的那一种不拘形式家常闲谈似的体裁”的影响,又与中国传统的笔记、小品,尤其是主张独抒
、信
腕的晚明小品保留着较多的联系,故而自然显出那样的旧又那样的新(
评论)的面目,且在体裁、笔调十分多样的前提下,一种写得更加自由、更加接近聊天的散文在“五四”和“五四”以后出现并成熟起来就势在必然,

、陈西莹、梁实秋、

等人的散文都带相当浓厚的闲谈味.但

任意而谈却又尖锐凌厉,陈西莹思想不够洒脱且趣味有限;

学问尚未大成,无论所谓“
”还是“快谈”,多以隽健而非“自在”动人;梁实秋已如前说,其作品雅致有余而灵动飘逸不足.故他们的文章若作为闲谈散文来看,或不够典型,或达不到林语堂的境界,也无林语堂的写作自觉,这种自觉包含了林语堂对散文的全方位思考.林语堂与
较接近,他们的闲谈散文才真正道地、圆熟而具备了大家气象.“林语堂和周作人都是
闲话风一派的
.”
再问: 可以加入一些他小时候的事情吗?前面的资料不用
再答: 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尤溪 (今漳州平和坂仔)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3年3月1日,林语堂抓住萧伯纳逗留上海的时机,推出《论语》专号,刊登介绍萧伯纳的文章,为社会上的“幽默热”推波助澜。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因林语堂与南洋大学校董发生分歧,仅上任半年。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岁。
再问: 没办法,这是要竞赛的,所以要求比较高,能不能有一些他小时候的趣事,比如说他家厨房前有一个他挖的水槽之类的事情,谢谢了,我先提高20分
再答: 结婚时,当着众宾客的面, 拿出 ,对新婚的妻子说:“ 只有在离婚 的时候才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我把它烧了!”举座 。 在 购买一 瓦,付款后对摊主说这是假的。摊主严词 :“你为什么要买假古董?”林则回答:“我就是专门收藏假古董的。” 故意讲一口流利的 ,表示是 ,逗趣一番。不料 厉声道:“你是 什么东西!难道想用英语来压中国的同胞吗?”林语堂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