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8 00:33:08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什么意思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以往学者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往往简单地以唯心、唯物进行界定,得出“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与当时的历史任务背道而驰的……小国寡民的实质,反映了没落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的心情”这样的结论.这样的论点无需进行太多的辩驳,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与机械.(高定彝曾对这一点进行了批驳.参见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第424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但是关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却仍需要作较为深入地探讨与分析.
首先,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并不是要复古或倒退,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追求一种淳朴的民风.正如冯振甫所云:“老氏称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莫动干戈而已.这样,才能遂其所求,至于‘大顺’.若谓在求返于‘小国寡民’之世,又岂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之世,是风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动干戈.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文明社会,在社会生产大发展的同时,不断的战争,分配的不均也相伴而生,而人类的贪欲、残忍与欺诈等丑恶面也日益滋长.正如老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而这正是他不想看到的.对于这一点,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曾引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明:“氏族社会长期延续于正式的阶级社会之前,它确乎有为阶级社会所丧失掉的许多人类的优良制度和个体品德.”老子所向往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制度:没有军队与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这虽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良性的设计.
其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正是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的.老子以他的道论为出发点,引申到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国寡民”的理想,其理论浑然成一整体.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主张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认为要尽量减少扰民,来达到天下大安的目的.因为老子相信天下万物循道而行,因此不必多加干预.此外“有为”(如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只会使智巧的人从中造事,这是祸乱的根源.而且过多和反复不定的政令只会使人民疲于应付,无法按照其本来的规律生活,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有为”.
再次,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人们各安其所,“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对于这一句,各家的注解有所差别,但结合“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一句及《老子》其它章节进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老子这句话的重点放在这样一层意思上:使人民安于所处,乐于所有,衣食住行,皆能适意,知足常乐,不求变化.因为民风能保持一种淳朴的状态,人们安于现有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就会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没有过多的追求,也就不会有机巧与智谋,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于是“有舟舆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样,社会自然安定,易于治理.
以往学者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往往简单地以唯心、唯物进行界定,得出“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与当时的历史任务背道而驰的……小国寡民的实质,反映了没落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的心情”这样的结论.这样的论点无需进行太多的辩驳,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与机械.(高定彝曾对这一点进行了批驳.参见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第424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但是关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却仍需要作较为深入地探讨与分析.
首先,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并不是要复古或倒退,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追求一种淳朴的民风.正如冯振甫所云:“老氏称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莫动干戈而已.这样,才能遂其所求,至于‘大顺’.若谓在求返于‘小国寡民’之世,又岂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之世,是风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动干戈.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文明社会,在社会生产大发展的同时,不断的战争,分配的不均也相伴而生,而人类的贪欲、残忍与欺诈等丑恶面也日益滋长.正如老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而这正是他不想看到的.对于这一点,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曾引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明:“氏族社会长期延续于正式的阶级社会之前,它确乎有为阶级社会所丧失掉的许多人类的优良制度和个体品德.”老子所向往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制度:没有军队与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这虽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良性的设计.
其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正是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的.老子以他的道论为出发点,引申到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国寡民”的理想,其理论浑然成一整体.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主张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认为要尽量减少扰民,来达到天下大安的目的.因为老子相信天下万物循道而行,因此不必多加干预.此外“有为”(如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只会使智巧的人从中造事,这是祸乱的根源.而且过多和反复不定的政令只会使人民疲于应付,无法按照其本来的规律生活,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有为”.
再次,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人们各安其所,“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对于这一句,各家的注解有所差别,但结合“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一句及《老子》其它章节进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老子这句话的重点放在这样一层意思上:使人民安于所处,乐于所有,衣食住行,皆能适意,知足常乐,不求变化.因为民风能保持一种淳朴的状态,人们安于现有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就会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没有过多的追求,也就不会有机巧与智谋,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于是“有舟舆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样,社会自然安定,易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