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中国文人”是什么概念?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5 18:56:45
余秋雨:“中国文人”是什么概念?
全书紧紧围绕着“人生”这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余秋雨对人生特有的体会和感悟. 慎为文人 “中国文人”是一个什么概念?真是一言难尽,十言难尽,百言难尽.你可以投给它最高的崇敬、最多的怜惜,也可以投给它最大的鄙视、最深的忿恨. 中国文人有过辉煌的典范,辉煌的绝不逊色于其他文明故地的同行.中国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庄子;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中国文人在人格独立上的“绝唱”是魏晋名士. 唐代以后,情况开始复杂.产生了空前绝后的大诗人李白、杜甫,但他们在人格独立上都已不及他们的前辈.科举制度开始,一千三百多年全国文人争走的那条独木桥,造成了中国文人一系列的集体负面人格.觊觎官场、敢于忍耐、奇妒狂嫉、虚诈矫情……即便在科举的缝隙中出了一些出色的学者和艺术家,大多也自吟自享型的,很少真正承担社会的精神责任.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险遭颠覆,中国文人中有一部分站到了社会改革的第一线,却又陷于争斗、走向激进,大多失落了文化本位,很难再被称作真正的文人.而其间的另一部分,则以文行恶,忙于整人,或胡言乱语,侮辱民智,留给人们的是最丑陋的记忆. 中国现代文人中最优秀的群落,往往也很难摆脱一个毛病,那就是把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当作圈子内互为观众的表演,很少在乎圈子外的一切.这就把文化的制作过程和消耗过程合而为一了,相当于一个工厂把产品的营销范围全都锁定在自己厂房的围墙之内.那么,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还需要这样的工厂?中国文人对于同行的内心排拒力,肯定是世界第一.这一点,不能仅仅靠“妒嫉”二字就能解释. 科举制度一千三百多年的不懈训练,使中国文人早就习惯于把别人当台阶,踩在脚下,好让自己一步步爬上去.一千三百多年的习惯终于沉淀成本能,即便社会已经多元,他们也要在一条小道上争个你死我活.一次小小的地震,把两个蟋蟀罐摔落在地,破了.几个蟋蟀惊惶失措地逃到草地上. 草地那么大,野草那么高,食物那么多,这该是多么自由的天地啊.但是,它们从小就是为了那批人“斗蟋蟀”才抓在罐子里;年年斗,月月斗,除了斗,它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爬行,为什么进食,为什么活着. 于是,逃脱的惊慌和喜悦很快就过去了,它们耐不住不再斗争的生活,都在苦苦地互相寻找.听到远处有响声,它们一阵兴奋;闻到近处有气味,它们屏息静候;看到茅草在颤动,它们缩身备跳;发现地上有爪痕,它们步步追踪……终于,它们先后都发现了同类,找到了对手,开辟了战场. 像在蟋蟀罐里一样,一次次争斗都有胜败.这方的胜者丢下气息奄奄的败者,去寻找另一方的胜者——没有多少时日,逃出来的蟋蟀已全部壮烈牺牲,死而后已. 它们的生命,结束得比在蟋蟀罐里还早.因为那罐子既可以汇聚对手,又可以分隔对手,而在外面的自由天地里,不再有分隔.还有,那枚软软的长草,既可以逗引双方斗志,也可以拨开殊死肉搏,而在这野外的茅草丛里,所有的长草都在看热闹.世上所有蹦跳扑斗的活泼生命,并不都是自由的象征.多数,还在无形中过着罐中日月、厮咬生平. 唉,中国文人.2005年是中国科举制度结束的百年祭.这个制度给中国文人的强有力的塑形,会在多少年后消退?两百年,还是三百年? ——可能还说得太短,因为人家整整塑形了一千多年.“恃弱、逞强交错症”,是很多中国文人的心理流行病.[链接] ·"小人"逼封笔的余秋雨不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