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做什么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8 21:00:44
笛做什么解释
喜爱,但关于笛的起源,大家却不大了解,甚至有人还根据古代诗句中“羌笛”、“胡笛”而认为笛是从西方经西域传到中原来的.那笛子究竟从何起源呢?
1979年秋,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小学教师贾建国在带领学生开荒种地时,挖出一些石铲、陶壶.作为村里的文化人,有一定文物保护常识的贾老师把发现的物件上交到县文化馆.贾老师当时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造就了“中国20世纪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贾湖遗址.
这些文物引起县文化馆文物专干朱炽的重视.当时裴李岗文化刚刚被发现,全国特别是河南省各级文物考古部门十分重视对新石器早期文化的探索.1980年春,河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组织专人前往贾湖调查,随后确认这是一处裴李岗时期文化遗址.1983年春,贾湖村村民要求在遗址区西部规划宅基地,省文物工作者前往发掘,此后,历时10余年、多达7次的贾湖遗址发掘工作陆续进行.
贾湖骨笛现“芳踪”
贾湖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除了大量的石器、陶器之外,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处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器——骨笛,这是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迄今为止所知年代最为久远、保存最为完整、丰富的可发七声音阶的远古吹奏乐器.它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贾湖骨笛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乐器,是贾湖先民有意识、有目的、有规范地制作的成品,显示了制作技术和演奏技巧的成熟.在所有已经出土的史前音乐文物中,贾湖骨笛的地位都是无可争议的,表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
骨笛背后的谜团
赵世纲老师说,贾湖骨笛的出土,解答了很多过去的难题,但却给世人带来了更多的谜团.
比如:贾湖骨笛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它到底纯粹是一种乐器,还是古代的一种祭祀用品?贾湖骨笛的音孔直径仅为0.1~0.3厘米,但细致而圆整.贾湖人钻孔的工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它的制作过程怎样?我们也是不得而知.还有,由于贾湖骨笛是截取飞禽胫骨而得,每支骨管的长短、粗细、厚薄都不相同,骨管的形状也不甚规则,在如此不规则的异形管上计算符合于音阶关系的孔距,是很复杂的难题.贾湖先民在制作前势必会有某种计算,并在钻孔过程中一再调整,直至开出满意的音高开孔.有的骨笛甚至留下了三处计算开孔的痕迹,使我们得以了解贾湖骨笛制作的复杂过程.究竟先民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计算音孔位置的?这是我国史家和音律研究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制作骨笛并非易事
相比较骨笛的用途来说,它的制作原材料研究起来则要简单得多.经过动物学专家们对比各种鸟类骨头的形状,而得出结论:贾湖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赵世纲老师解释道:“鸟类的尺骨薄壁中空,如果截去两端骨关节就是一个理想的发音管,很适宜做笛子.估计以前贾湖存在很多鹤类,加之鹤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高贵的象征,‘仙鹤’一说由来已久,因此先民们就地取材,就用鹤类的尺骨做笛子.”如此看来,“仙乐飘飘”一词就说得有理有据、铿锵有力了.
骨笛出土之后,它的身份认定曾遭到很多学界权威的质疑,直到请音乐界人士对骨笛测音,证明它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它才正式被确认为乐器.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出土的骨笛中,有些上面刻着一道道的不规则痕迹,像是做的什么标记,而另一只骨笛在孔位旁边还留有一个小孔.据赵老师介绍,出土的骨笛大多表面光滑,呈深黄色,这显然是使用时间非常长所致,有的甚至断成两截还用丝线连起来,由此看来,骨笛制作起来并非易事,懂得制作的是极少的一部分人.
原始人的浪漫与现实
经赵世纲研究员介绍,目前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骨笛达30多支,除去半成品和残破者外,有17支出土时比较完整.但因长时间在地下叠压,有些骨笛取出来时已经成粉末状.真正比较完整的骨笛有6支,一支5孔,一支6孔,三支7孔,一支8孔.其中的三支7孔骨笛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其中最完整的一支长22厘米,7孔,磨制精细,保存完好,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靠近第七孔处穿有一个调音孔,为竖笛,经测音可发出七声音阶,调音孔可以发两变音.现代音乐家萧兴华、徐桃英先生还利用这支骨笛吹奏了我国传统名曲——《小白菜》,令人叹服.可是,在没有《小白菜》之前,骨笛是原始人拿来做什么用的呢?也像我们今天的音乐家、艺术家一样以吹奏骨笛来陶冶情操、抒发情怀的吗?赵世纲老师笑着说:“还真有这个可能.不过目前业内专家流行着两种解释,一种说骨笛是应用在当时的狩猎中,为了吸引或引诱猎物而吹奏;另一种解释是说骨笛是在祭祀时用来奏乐的.”究竟骨笛是原始人的浪漫还是现实,看来还需要我们的一番深入探究.
1979年秋,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小学教师贾建国在带领学生开荒种地时,挖出一些石铲、陶壶.作为村里的文化人,有一定文物保护常识的贾老师把发现的物件上交到县文化馆.贾老师当时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造就了“中国20世纪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贾湖遗址.
这些文物引起县文化馆文物专干朱炽的重视.当时裴李岗文化刚刚被发现,全国特别是河南省各级文物考古部门十分重视对新石器早期文化的探索.1980年春,河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组织专人前往贾湖调查,随后确认这是一处裴李岗时期文化遗址.1983年春,贾湖村村民要求在遗址区西部规划宅基地,省文物工作者前往发掘,此后,历时10余年、多达7次的贾湖遗址发掘工作陆续进行.
贾湖骨笛现“芳踪”
贾湖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除了大量的石器、陶器之外,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处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器——骨笛,这是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迄今为止所知年代最为久远、保存最为完整、丰富的可发七声音阶的远古吹奏乐器.它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贾湖骨笛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乐器,是贾湖先民有意识、有目的、有规范地制作的成品,显示了制作技术和演奏技巧的成熟.在所有已经出土的史前音乐文物中,贾湖骨笛的地位都是无可争议的,表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
骨笛背后的谜团
赵世纲老师说,贾湖骨笛的出土,解答了很多过去的难题,但却给世人带来了更多的谜团.
比如:贾湖骨笛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它到底纯粹是一种乐器,还是古代的一种祭祀用品?贾湖骨笛的音孔直径仅为0.1~0.3厘米,但细致而圆整.贾湖人钻孔的工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它的制作过程怎样?我们也是不得而知.还有,由于贾湖骨笛是截取飞禽胫骨而得,每支骨管的长短、粗细、厚薄都不相同,骨管的形状也不甚规则,在如此不规则的异形管上计算符合于音阶关系的孔距,是很复杂的难题.贾湖先民在制作前势必会有某种计算,并在钻孔过程中一再调整,直至开出满意的音高开孔.有的骨笛甚至留下了三处计算开孔的痕迹,使我们得以了解贾湖骨笛制作的复杂过程.究竟先民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计算音孔位置的?这是我国史家和音律研究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制作骨笛并非易事
相比较骨笛的用途来说,它的制作原材料研究起来则要简单得多.经过动物学专家们对比各种鸟类骨头的形状,而得出结论:贾湖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赵世纲老师解释道:“鸟类的尺骨薄壁中空,如果截去两端骨关节就是一个理想的发音管,很适宜做笛子.估计以前贾湖存在很多鹤类,加之鹤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高贵的象征,‘仙鹤’一说由来已久,因此先民们就地取材,就用鹤类的尺骨做笛子.”如此看来,“仙乐飘飘”一词就说得有理有据、铿锵有力了.
骨笛出土之后,它的身份认定曾遭到很多学界权威的质疑,直到请音乐界人士对骨笛测音,证明它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它才正式被确认为乐器.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出土的骨笛中,有些上面刻着一道道的不规则痕迹,像是做的什么标记,而另一只骨笛在孔位旁边还留有一个小孔.据赵老师介绍,出土的骨笛大多表面光滑,呈深黄色,这显然是使用时间非常长所致,有的甚至断成两截还用丝线连起来,由此看来,骨笛制作起来并非易事,懂得制作的是极少的一部分人.
原始人的浪漫与现实
经赵世纲研究员介绍,目前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骨笛达30多支,除去半成品和残破者外,有17支出土时比较完整.但因长时间在地下叠压,有些骨笛取出来时已经成粉末状.真正比较完整的骨笛有6支,一支5孔,一支6孔,三支7孔,一支8孔.其中的三支7孔骨笛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其中最完整的一支长22厘米,7孔,磨制精细,保存完好,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靠近第七孔处穿有一个调音孔,为竖笛,经测音可发出七声音阶,调音孔可以发两变音.现代音乐家萧兴华、徐桃英先生还利用这支骨笛吹奏了我国传统名曲——《小白菜》,令人叹服.可是,在没有《小白菜》之前,骨笛是原始人拿来做什么用的呢?也像我们今天的音乐家、艺术家一样以吹奏骨笛来陶冶情操、抒发情怀的吗?赵世纲老师笑着说:“还真有这个可能.不过目前业内专家流行着两种解释,一种说骨笛是应用在当时的狩猎中,为了吸引或引诱猎物而吹奏;另一种解释是说骨笛是在祭祀时用来奏乐的.”究竟骨笛是原始人的浪漫还是现实,看来还需要我们的一番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