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5 18:34:24
促进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不同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向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的回归,而是体现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促进区域间共同发展和统筹互动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
国土开发格局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所讲的协调,不仅仅指要形成区域差距缩小和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而且也要求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因此,根据各地区的自身条件和特点,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国土开发格局,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工作不力、区域开发秩序混乱、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所提出的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这一区域开发战略思路是对我国区域开发模式的重大调整.
区域一体化战略
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范畴.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一体化主要是指开展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经济联合以及经济带和经济圈建设等.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都追求本地区相对均衡和自成体系的发展,致使条块分割严重、区际产业联系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正在不断深化.但不容讳言的是,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在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区域分工仍处于不合理、不经济状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为我国推进区域一体化指明了方向.
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等特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民族地区一直给予特殊照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着手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许多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资源枯竭地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型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异常困难,也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扶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大对各类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确定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
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与城镇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镇体系建设总方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十一五”规划调整了我国以往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上述城镇化战略思想,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种城镇化战略思想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保障措施
一个合理、有效的战略体系不仅需要有明确、科学的战略目标,而且必须有一系列的实施手段,即政策支撑体系.在当前各级地方政府财力差别巨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是要以财政体制改革为前提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为了长远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限制或禁止生态严重脆弱区、生态价值较高地区、具有特殊生态与人文价值地区等的开发活动;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并且综合承载力较高的地区,要尽快发展成为吸纳人口迁移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带;开发密度高且综合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则应该在适度控制规模扩张的基础上走优化发展道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所付出的牺牲必须得到必要的补偿.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确定为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针.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也是全面落实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不同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向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的回归,而是体现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促进区域间共同发展和统筹互动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
国土开发格局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所讲的协调,不仅仅指要形成区域差距缩小和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而且也要求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因此,根据各地区的自身条件和特点,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国土开发格局,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工作不力、区域开发秩序混乱、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所提出的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这一区域开发战略思路是对我国区域开发模式的重大调整.
区域一体化战略
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范畴.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一体化主要是指开展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经济联合以及经济带和经济圈建设等.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都追求本地区相对均衡和自成体系的发展,致使条块分割严重、区际产业联系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正在不断深化.但不容讳言的是,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在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区域分工仍处于不合理、不经济状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为我国推进区域一体化指明了方向.
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等特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民族地区一直给予特殊照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着手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许多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资源枯竭地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型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异常困难,也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扶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大对各类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确定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
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与城镇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镇体系建设总方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十一五”规划调整了我国以往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上述城镇化战略思想,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种城镇化战略思想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保障措施
一个合理、有效的战略体系不仅需要有明确、科学的战略目标,而且必须有一系列的实施手段,即政策支撑体系.在当前各级地方政府财力差别巨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是要以财政体制改革为前提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为了长远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限制或禁止生态严重脆弱区、生态价值较高地区、具有特殊生态与人文价值地区等的开发活动;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并且综合承载力较高的地区,要尽快发展成为吸纳人口迁移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带;开发密度高且综合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则应该在适度控制规模扩张的基础上走优化发展道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所付出的牺牲必须得到必要的补偿.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确定为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针.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也是全面落实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