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个成语的典故(不是要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8 00:14:26
求几个成语的典故(不是要解释)
1.不耻下问
2.诲人不倦
3.讳疾忌医
4.嗟来之食
5.柳暗花明
6.扑朔迷离
7.明察秋毫
8.庞然大物
9.朝闻夕死
10.一鼓作气
11.刮目相看
12.鸿鹄之志
13.默驴技穷
14.赛翁失马
15.祸福相依
16.世外桃源
17.醉翁之意不在酒
18.如鱼得水
19.三顾茅庐
13.应该是黥驴技穷
1.不耻下问
2.诲人不倦
3.讳疾忌医
4.嗟来之食
5.柳暗花明
6.扑朔迷离
7.明察秋毫
8.庞然大物
9.朝闻夕死
10.一鼓作气
11.刮目相看
12.鸿鹄之志
13.默驴技穷
14.赛翁失马
15.祸福相依
16.世外桃源
17.醉翁之意不在酒
18.如鱼得水
19.三顾茅庐
13.应该是黥驴技穷
1《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
3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4不受嗟来之食(成语嗟来之食的来历)——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嗟来之食
释 义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 处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不食嗟来之食”就出自这个典故,它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绝不能做出辱没骨气和志气的事情.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5.请问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岸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8.唐·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9.《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0.《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2.:《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4.《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5.《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6.晋·陶潜《桃花源记》
17.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8.《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9.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
3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4不受嗟来之食(成语嗟来之食的来历)——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嗟来之食
释 义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 处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不食嗟来之食”就出自这个典故,它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绝不能做出辱没骨气和志气的事情.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5.请问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岸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8.唐·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9.《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0.《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2.:《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4.《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5.《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6.晋·陶潜《桃花源记》
17.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8.《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9.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