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世说新语36个目录名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7/09 08:46:53
世说新语36个目录名的意思
【题解】德行指美好的道德品行.本篇所谈的是那个社会士族阶层认为值得学习的、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涉及面很广,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念,内容丰富.
忠和孝,即效忠君主和尊顺、侍奉父母,自古就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本书必然加以重视.所以,宁死不投降,为旧主殉节得到颂扬.孝行是巩固家庭的基础,这里有好几则文字从多方面宣扬了孝行,甚至说它的感染力无穷,不但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位鬼神,于冥冥之中善有善报,让孝子得到“纯孝”之报.书中还点明孝顺和其他美德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第38 则说范宣小时候懂得孝敬,长大后“洁行廉约”,操守可嘉.孝顺又和敬老尊贤密不可分.敬老也是古人赞赏的美德,第33 则记下谢安小时借老的故事;至于尊贤,在好几则里都曾涉及.
篇中还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不能自命不凡,要处处谦虚谨慎;应该心平气和,喜怒不形于色;不怕犯错误,知过必改才是有德;生活要俭朴,不能暴珍天物,连掉落的饭粒也要捡起来吃;为官要清廉,不能汲汲于名利.保持情操高洁,追求高尚的事业,以发扬名教为己任.在对入关系上,提倡慎于待人接物,与人为善,不轻易褒贬人物;要重人轻物,仗义疏财,以至重义轻生;还有知恩必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等.这多是值得肯定的.其宁一些主张跟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分不开.例如第15 则记阮籍“未尝臧否人物”.第16 则记嵇康是“未尝见其喜温之色”.这都透露出当时司马氏统治的阴森恐怖.
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例如人们认为隐士是清高的,并不把归隐看成逃避现实的表现,所以隐士也成了高洁的名士而受到尊敬.又如强调做人要旷达,气量恢宏,兼容并包,“如万顷之败”,虽深不可测,也同样受人尊敬.
此外,一些不符合礼制的做法也在反对之列,反对这类做法,也正是维护道德的表现.例如第35 则反对不符礼制、没有节制的祭祀;第39 则认为离婚是一种过错;第23 则反对放荡不羁等.
也有一些条目所涉内容跟德行没有多少联系.例如记载各用不同方法治家而殊途同归;赎出刑徒用为官吏等等.
道德品行是适应社会和统治阶级的要求而产生的,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五四运动就已经提出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口号,今天更容易明白,不能以古人的褒贬为褒贬.当然,在反对某些陈腐道德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历史上某些正确的道德观念及优良的道德传统,还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雅量第六【题解】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就要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强调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本篇所记的就是名士们的雅量.在遇到喜怒哀乐等方面的事情时神色自若,应付自如.如果因身心畅快而面露欢娱之色,这就显得有所计较而不宽容了.逢喜事却能不异于常,这就很有涵养而显出雅量.例如第35 则记谢安得知淝水之战大捷的消息后,“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如果怒气使人面带怒容,这就有失风度,不好.本篇记载了一些豁达处世、宽容待人的事例,受到困辱打骂也不发火,不吵骂,更不动手报复.例如第18 则记久负盛名的褚季野旅居驿亭时被亭吏驱移牛屋下住宿,后来县令了解原委,“于公前鞭挞亭吏”.对这前后两种态度,褚季野表现得襟怀磊落,“言色无导,状如不觉”.第9 则记裴遐在宴会上因饮酒事被人拽倒在地,爬起来后,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就算遇上牢狱之灾,杀身之祸,也应该若无其事,好像心胸能包容万物.例如第2 则记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第29 则记桓温欲诛谢安、王坦之两人,王坦之胆战心惊,“转见于色”,而“谢之宽容,愈表于貌”.两人对比,显示出谢安不凡的气度.在突发事变面前未尝仓皇失措,也是气量宽宏的表现.例如第1 则记顾雍在宾客满座的情况下知道自己的儿子死于任上时,虽然心里痛苦不堪,“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可是终于能控制住而在言谈神色上没有露出痕迹.第28则记谢安和诸人坐船到海上游览,遇上风急浪猛,大家都惊恐失色,他却仍神态安闲,心情舒畅.
除此以外,只要没有虚伪的表现,纯任自然,不为外物所累,都可以看成雅量.例如不为威逼利诱所动;不吝惜财物;不怕丢失官职;保持真诚直率,不做作;等等.第19 则记郗家到王家选女婿时,王家子弟“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这正是直率、不掩盖、不做作的很好写照.第15 则记祖士少和阮遥集二人各有嗜好,虽然同是为外物所累,可是前者处置失当,被人看见而“意未能平”,后者处置得宜,在人前仍“神色闲畅”,相比之下,人们就认为后者有气量.
真正有雅量的名士,确也表现出一种难得的修养,值得肯定.但是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有一些士族名士所讲究的魏晋风度实际是假装的.有的故作旷达,有的不过是验皮厚而已.
要全部回答文字太长,如有其他方式联系,可供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