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关于胜败成语最好4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8 15:07:30
关于胜败成语
最好4个!
【军】 军令如山 孤军奋战 孤军深入 千军万马 全军覆没 异军突起 横扫千军 溃不成军
勇冠三军
【枪】 枪林弹雨 单枪匹马 荷枪实弹 唇枪舌剑 临阵磨枪
【弹】 弹尽粮绝 弹丸之地 枪林弹雨 明珠弹雀 荷枪实弹
【刀】 刀光剑影 刀山火海 牛刀小试 大刀阔斧 心如刀割
【剑】 剑拔弩张 刀光剑影 口蜜腹剑 唇枪舌剑
【车】 前车之鉴 怀水车薪 丢卒保车 螳臂挡车 学富五车 闭门造车
【旗】 旗开得胜 旗鼓相当 偃旗息鼓 重装旗鼓 顺风扯旗
【鼓】 一鼓作气 胶柱鼓瑟 欢欣鼓舞 打退堂鼓 偃旗息鼓 重装旗鼓
【弓】 惊弓之鸟 杯弓蛇影 鸟尽弓藏 左右开弓
【阵】 临阵脱逃 严阵以待 临阵磨枪 冲锋陷阵
【战】 百战百胜 三战三北 速战速决 转战千里 背水一战 决一死战 南征北战 能征惯战
身经百战 浴血奋战
汉语成语与军事历史文化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简洁精辟、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各种语言都有成语.汉语成语的结构具有定型性,大多由4个字组成,结构凝固,不能随意变动词序和成分;汉语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通常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概括出整体意义.成语一般都有出处,各个时代的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言语作品,其中一些最富于表现力的短语经过反复引用或加工,逐渐趋于定型,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在汉语中,有许多出自远古时代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发号施令”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中国源于古代的成语有不少是在军事活动中产生的.1996年1月,长征出版社出版了佟玉斌编写的《军事成语》,收词7500条,这是迄今为至收录军事成语词数最多的一部辞典.源于军事活动的成语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而且因其富于稳定性的结构,使军事历史文化得以浓缩其中,成为军事历史文化的“语言化石”.汉语中源于军事活动的成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的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军队和战争已经出现,古代军事思想也逐步形成.比如,关于“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攻”、“先人有夺人之心”等方面论述,已出现在《左传·军志》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军事思想开始蓬勃发展,大量军事著作应运而生.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清代,中国经历了十多个封建王朝,其间,军事思想不断发展,军事理论著作层出不穷.据统计,从先秦到清代前期,中国先后有2300多部兵书问世,这些军事理论的文字成品不但记载了丰富的古代军事思想资料,也为军事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从沿用至今的汉语成语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中不少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比如,“以奇用兵”,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老聃提出的作战指导原则之一,语见《老子》,原意为用兵作战不要拘泥于常规,要以巧妙的方法和兵力部署来克敌制胜;“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是春秋时齐相管仲提出的作战指导思想,语见《管子·制分》,原意为进攻敌人的强处会遇到困难,而进攻敌人的弱处则容易获得成功;“上兵伐谋”,是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提出的军事原则,语见《孙子·谋攻篇》,原意为运用计谋使敌人屈服是最好的用兵方法;“兵不厌诈”,也是孙武提出的军事思想,他认为用兵打仗必须运用诡计达到目的;“可见而进”、“知难而退”,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提出的战略思想,语见《吴子·料敌第二》,原意为在于我不利的战略情况下,不能与敌人交战;“富国强兵”,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提出的战略思想,语见《孙膑兵法·强兵》,原意为国家富强才能使军队强大;“刚柔相济”,是先秦军事著作《军攕》中提出的谋略思想,原意为在军事行动中果敢和智谋应当因事制宜地巧妙配合;“因势破之”,是汉代军事著作《黄石公三略》中提出的军事思想,原意为应当顺应形势去破击敌军;“胜败无常”,是明代军事著作《投笔肤谈》中提出的军事思想,原意为战争中的胜败不是固定的,可以互相转化.这些成语都是古代军事思想的精炼表述.
(二)概括古代战计兵法
汉语成语有不少出自古代作战计策和兵法.比如,出自春秋军事著作《孙子》的成语有:首尾相应、以逸待劳、避实击虚、饵兵勿食、穷寇勿迫、避其锐气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吴子》的成语有:先声夺人、以众击寡、因形用权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司马法》的成语有:示众示寡、徒以坐固、因其不避、从奔勿息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孙膑兵法》的成语有:营而离之、规而离之、以异为奇、客倍主半、居生击死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尉缭子》的成语有:示无示有、阵密锋疏、背水一战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六韬》的成语有:外乱内整、高垒伏锐、挠而攻之、反败为胜、分进合击等等.明代军事著作《三十六计》更为典型,几乎每一计策的名称都进入了汉语成语的宝库,例如: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偷梁换柱、指桑骂槐、上层抽梯、反客为主等.这些成语早已为人们所耳熟能详.
(三)浓缩古代著名战例
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收录了许多著名的战例,这些战例的名称或采用的主要战法被凝固为四字格式记载下来,久而久之,演变为成语而沿用至今.比如,“围魏救赵”这一成语源自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救赵国.孙膑采用了围攻魏国都城大梁来解救赵国的策略,使魏军不得不撤离邯郸,回救本国,赵国因此而解围.此后,人们就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兵力的军事策略称作“围魏救赵”.又如,“假途灭虢”这一成语源自春秋时期晋国攻虢、虞两国的战争.据《左传·僖五年》记载,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国向虞国要求借路,让晋国军队过境攻打虢国,虞国答应了这个要求.结果晋国战胜了虢国之后,在回师途中又把虞国灭了.后来人们就用“假途灭虢”这个成语泛指托借路之名,行灭亡该国之实的计策.再如,源自春秋前期齐鲁长勺之战的“辙乱旗靡”、源自春秋初期楚伐绞之战的“城下之盟”、源自春秋中期晋楚城濮之战的“退避三舍”、源自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的“减灶诱敌”、源自汉初刘邦歼楚垓下之战的“四面楚歌”、源自汉初汉赵井陉之战的“拔旗易帜”、源自东汉末年刘、孙合击曹操赤壁之战的“赤壁鏖兵”、源自东晋时期秦晋淝水之战的“风声鹤唳”等等,都是浓缩古代著名战例的成语.
(四)描述古代军事活动
在汉语军事成语中,有许多源自对古代军事活动的生动描述.比如:描述军队阵势的成语有:白旄黄钺、壁垒森严、风樯阵马、金城汤地、千军万马、投鞭断流、严阵以待等等;描述作战态势的成语有:腹背受敌、首当其冲、四面受敌、背水一战、短兵相接、背城借一、步步为营、长驱直入、摧枯拉朽、按兵不动、弹尽援绝、反戈一击、横扫千军、鸣金收兵等等;描述战乱景观的成语有:狼烟四起、烽火连天、枪林弹雨、兵慌马乱、兵连祸结、穷兵黩武等等;描述军人行动的成语有: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单枪匹马、坚甲利兵、厉兵秣马等等;描述军事技术的成语有: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弹无虚发、箭不虚发、运斤成风等等;描述战胜之师的成语有:百战百胜、兵不血刃、得胜回朝、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克敌制胜、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所向无前、追亡逐北、横扫千军、天下无敌、旗开得胜、百战不殆、席卷天下等等;描述战败之师的成语有:不堪一击、败军之将、残兵败将、溃不成军、弃甲曳兵、全军覆没、散兵游勇、损兵折将、一败如水、一败涂地、一触即溃、土崩瓦解、如鸟兽散、望风披靡、落荒而逃等等;描述军人武德的成语有:师出有名、师直为壮、先礼后兵、匕鬯不惊、箪食壶浆、秋毫无犯、马革裹尸、身先士卒、视死如归、誓死不二、威武不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