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黛玉葬花两次的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8 14:38:12
黛玉葬花两次的原因
一、结合高一已学的《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
  二、结合林冠夫的《黛玉葬花》和舒芜的《两次葬花》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想
  先共同回忆《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有关情节,说说黛宝玉的性格及其关系.然后共同研读《黛玉葬花》,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最后结合两篇文章,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共同回忆《林黛玉进贾府》有关情节,说说《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以及宝玉的性格.
  (一)林黛玉
  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二)贾宝玉
  结合注解理解《西江月》二词的深层含义,谈课文初步表现了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提示: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了”,“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黛玉早听说过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
  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三)《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宝黛关系
  一见如故,心灵相通
  提问:课文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表现了什么?
  -
  提示: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见《红楼梦》第五回)然而这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研读《黛玉葬花》,分析人物性格
  1、学生自读课文,试析黛玉性格(学生有声朗读)
  2、学生概述情节,
  3、说说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并说明理由(不少于100字)
  第二课时
  继续研读《黛玉葬花》,分析人物性格
  一、播放《黛玉葬花》视频导入
  二、《黛玉葬花》研读
  1、有关葬花的故事的由来(可不讲)
  说到葬花的故事的由来,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2、总述:
  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自怜的形象.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在红楼梦中是最经典的片段之一.看过红楼梦的人都对这一段过目不忘
  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3、赏析《黛玉葬花吟》,分析人物性格
  黛玉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则是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是对青春年华转瞬即逝的哀叹,也有对生的依恋对死的恐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表达了内心的悲哀,怨愤地发泄、指控;
  解说:
  或许初时读来觉得全诗过于消极,处处流露出多愁善感心灵脆弱的封建小姐的自顾自怜,哀伤凄恻;可细细品来却不尽然.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对青春年华转瞬即逝的哀叹,也有对生的依恋对死的恐惧;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了内心的悲哀,怨愤地发泄、指控;
  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全诗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或许正在这里吧.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林黛玉无疑是全书最有灵气的人物.最能体现她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与生命意识的,莫过于她的《葬花吟》.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的整个精气、骨肉和血液熔铸而成,是林黛玉的“魂”.
  诗中反复出现的“花、鸟、人”三个形象,有其深意和联系.
  花虽质本洁却飘落无依,是黛玉的自喻.当“桃飘李飞”之时,“柳丝榆荚”总是正当青春年华,郁郁青青,它们无视桃李花的凋残飘零,自顾活得意气盎然,仿佛是林黛玉生活现实环境中,高洁的遭冷落、摧残、践踏,而鄙俗的却倍受青睐、宠爱的写照.
  而花鸟之魂正是人魂,“花魂鸟魂总难留”,表述的“人生寄一世,掩忽若飘尘”的漂泊感,犹如困扰黛玉的一条绳索,使她无法摆脱生命不得自由的焦虑和痛苦,走完极其短暂的一生.
  黛玉为花垒香冢,正是想为自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淖的堡垒,构建一个自我的世界,让其高洁有所皈依,不被污浊沾染.
  4、关于《葬花吟》的一些看法(听听而已,不讲也无所谓):
  《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chèn).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5、探究:那么黛玉为何要写《葬花吟》?
  与黛玉同看《西厢》,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的莺莺,这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表露.
  碍于当时的礼教,也怕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儿红起来”.有尊严的大家小姐,谁敢对她们表白爱情?在那时,表白爱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欢对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对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怀疑宝玉利用“淫词艳曲”来“欺负”自己.
  黛玉毕竟是了解宝玉的,听了宝玉这样的表白,心里毕竟是喜欢的.所以宝玉刚一发誓,黛玉就“破涕为笑”,也随即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词语,说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黛玉同样引《西厢记》,就等于接受了宝玉的爱情表白.通过共阅《西厢》,宝黛爱情前进了一步,“朦胧度”有所减少.
  宝、黛的亲密已引起了“宝钗方面”的不安.王熙风毕竟精明,准备公开挑明此事,好使宝、黛二人不再好意思接近.对一个姑娘家随意说这种话,实际上是羞辱她: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如果仅限于此,还可理解为王熙凤之“诙谐”.但后来的话,就足以证明王熙风并非“诙谐”了. 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媳妇,少了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王熙风等于公开在嘲笑黛玉,在“揭露”黛玉的“目的”.王熙凤的意思就是,你林黛玉“人物儿,门第、根基、家私”都配不上宝玉,你还“作”什么“梦”呢?
  听了凤姐的话,林黛玉“抬身就走”.宝钗当然希望黛玉在此受奚落,赶忙叫“颦儿急了,还不回来坐着,走了倒没意思.”黛玉如果不走,宝钗当然觉得“很有意思.”
  赵姨娘与马道婆暗害宝玉,宝玉病刚好,黛玉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宝钗就望着黛玉“嗤”的一笑,惜春问她笑什么,宝钗道:
  “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度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宝钗是学风姐的话头,来继续奚落黛玉.黛玉何尝不知?指责她“只跟着风姐姐贫嘴烂舌的学.”这些表面看来都是“玩笑”,但玩笑的背后却有着“刀光剑影.”
  王熙凤这种不尊重黛玉的诙谐,深深刺伤了黛玉,再加上宝钗的“玩笑”,黛玉简直忍无可忍.当宝玉向着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时,黛玉就伤心得哭了.
  黛玉已经意识到了宝钗等人的“风刀霜剑”,但又苦于没有父母,无人作主.虽有外祖母,但一个女孩子家,是不好开口说这种事的.在贾母虽心向黛玉,却也不肯轻举妄动,恐遭到别人的反对,老太太先把宝玉的婚事“悬置”了起来. 宝钗往潇湘馆瞧黛玉,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就不好意思再进.正巧碰见一对大蝴蝶,宝钗就想扑住,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忽听亭子里有人说话,宝钗恐人嫌疑,故意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宝钗是否有意陷害黛玉,因作者没有细写,不好妄度.但耐人寻味的是,宝钗听到亭里人谈话时的一段想法:.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知道:
  1、宝钗与小红非常熟悉,她能单凭声音,就听出是“红儿”,
  2、宝钗很熟悉她的性格,知她“眼空心大”、“刁钻古怪”.
  小红是宝玉房中的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小丫头,宝玉本人见到她时,还不认识她,宝钗作为一个怡红院外的大小姐,为何对宝玉房中的小丫头也这般熟悉?其中奥妙,读者当能深思之.原以为宝钗只结交了袭人,看来大小丫头,凡与宝玉有关者,宝钗都下过功夫.遇到如此老谋深算的对手,林黛玉不一败涂地才是怪事呢!
  第二十八回元妃所赐之物独宝玉与宝钗一样,黛玉与迎春、探春、惜春一样.这件事对黛玉打击不小.元春是贾府的靠山,她的意见,比贾母的还权威.元妃居于深宫,对薛;林并不了解,省亲时,对二人一样夸赞,何以突然“态度鲜明”起来?这其中恐与其母王夫人的建议有很大关系.
  对于别人,这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对于黛玉,这可是个危险的信号.所以她对宝玉说:
  “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宝钗、王熙凤等人的冷眼冷语,加上又对宝玉的误解,父母姐弟皆无的孤独,礼教规范与爱情要求的冲突,促使黛玉益发感伤.这一切,便形成了催人泪下的《葬花吟》.当然,疾病的缠绕,生命短促的预感,也是黛玉创作此词的原因.
  第三课时
  结合林冠夫的《黛玉葬花》和舒芜的《两次葬花》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一、学生自读、列出结构提纲并展示
  二、林冠夫的《黛玉葬花》
  1、否定前人关于“葬花”化用前人牵强附会之说
  2、与《灌园叟晚逢仙女》的“葬花”“浴花”相比较,认为《红楼梦》中的已发展成一段“具体而又符合人物性格”的情节.
  3、葬花之举是对林黛玉最富有表现力的行动.花即黛玉.
  三、舒芜的《两次葬花》
  《两次葬花》 第一次葬花 第二次葬花
  时间 三月中浣 芒种(四月二十六)
  花 桃花 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
  人 宝玉先来黛玉后来,二人一起葬花 黛玉先来独自葬了花,宝玉才来
  气氛 爱情小喜剧 完全沉浸在痛苦的悲剧气氛里
  原因及作用 通过小小的口角,相互信了爱情的表白和接受
  通过严重的吵架,相互作了进一步的剖白和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