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对比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08 10:41:19
请老师帮忙找一下今年人教版初一上册文言文阅读的对比阅读,复习用的,要有答案,写在最后,很急,谢谢老师。
解题思路: 请见解答过程!
解题过程:
七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5)为司隶校尉( ) (6)君与仆有何亲(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用现代汉语句子。
期日中,过中不至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元方与孔文举都是怎样的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二)
比较《乘船》与《荀巨伯探友 》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胡贼攻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 ,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 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 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 ) (2)贼既至( )
(3)遂班军而还( ) (4)一郡并获全( )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耶?
译: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
7.荀巨伯的做法与《乘船》一文中哪个人物的做法有相同之处? 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
答:
8.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三)
比较《伤仲永》与《李贺作诗》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②。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③,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④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注释】 ① 皇甫湜(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著有《普察集》。
②《高轩过》(xuān):题目名。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③奚奴(xī ):童仆,奴仆。
④程课:固定的格式。
9.方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10.仲永最后的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1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一文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四)
比较《三峡》和《与朱元思书》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1)沿溯阻绝。沿:
(2)良多趣味。良:
(3)直视无碍。碍:
(4)窥谷忘反。反: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15、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16、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4分)
(五)
比较《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与《子罕辞玉》
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献诸子罕__________________ (2)尔以玉为宝__________________
(3)敦风义 (4)亡何,其人亡
18.翻译下列句子。
(1)券在心,不在纸。

(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9.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20.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

21.子罕弗受玉,献玉者做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

22.子罕与蔡勉旃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六)
比较《戴震难师》和《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3.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日数千言不肯休( )(2)相去几何时矣( )
(3)师无以应( )(4)孔子不能决也 ( )
(5 )孰为汝多知乎( )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2)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5.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26. 怎样看待“孔子不能决也”和“师无以应”?
七上比较阅读答案
1.(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5)担任(6)我,古人的谦称
2.①太丘 友②家君 家君③君 君
3.(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
4.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5.(1)离开 (2)已经 (3)于是 (4)一起
6.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朋友的命。
7.华歆 示例: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8.胡贼受到教育和感动;突出荀巨伯舍生守义的精神。
9.他们小时候都很聪明。
10.回答要点:(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能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11.(1)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
(2)那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一读的地方。
(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12. 援笔辄就如素构
13.(1)顺流而下(2)确实、实在(3)障碍(4)通返,返回
14.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空中的)烟雾都已消散净尽,天与山连成一片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15.B
16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17. (1)之于 (2)你 (3)重视(4)不久
18.(1)字据在心里,不在纸上。
(2)如果把它送给我,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宝贝,不如我们都拥有自己的宝贝。
19. 一是“寄千金,不立券”,二是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
20. 蔡勉旃在友人死后,召他儿子来取白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但蔡勉旃仍“卒辇而致之”。
21.说明这玉是块真玉,劝子罕收下。
22.言之合理即可。
23.(1)每天(或:每日) (2)距(或:距离) (3)答应(或:回答)(4)判断,判定(5)通“智”,智慧。
24. 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25. 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
26. ①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②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很高兴为你解答,如果仍有疑问,欢迎和老师再次交流,祝你元旦快乐! 期末考个好成绩!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