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春节习俗,故事,历史文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17 22:40:57
春节有怎样的民族传统,节日礼仪,历史文化,美德故事请列举一二。谢谢您!
解题思路: 搜集相关材料。
解题过程:
春节习俗:
贴对联 放鞭炮 拜年
历史文化:
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过年的时候,人们在桃符上题词,称为题桃符。上面刻着一些灭灾降福的咒语,比如说“姜太公在此,百无忌禁”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
直到五代十国,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称为桃木剑),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到宋朝,题桃符开始流行起来。据说苏东坡访王文甫,就曾赠王一副“门大要容千骑人,堂深不觉百男欢”的对联。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并逐门观看,以为乐趣,并乘兴亲笔题联。比如他题给大才子陶安的是这样写的:“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古时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常见的神联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天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土地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财神联); “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井神联)。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燃放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过年燃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没有鞭炮就感觉年味不足。放鞭炮贺新春的历史,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诗经·小雅·庭燎》篇中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把竹竿放到大火里烧,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就会膨胀,竹腔爆裂而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这也是“爆竹”称呼的由来。爆竹最早和桃符、春联一样,都是用来去除邪魔鬼怪的。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梦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
到了唐朝,发明了用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北宋时,爆竹在制作技术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出现了用纸卷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我身边的美德故事

我今天所记录的故事,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是发生在我亲爱的妈妈身上的一件事。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天气特别冷,刺骨的的寒风夹杂着雪花呼呼地刮着,吹在人的脸上就像刀割的一样。大街上人烟稀少,偶尔看见的几个行人也都是裹着厚厚的棉衣,急匆匆地往家里赶。我从英语班下课出来便一头钻进妈妈的车里,恳求妈妈尽快找一家饭店,暖暖和和地吃顿饭驱寒。妈妈带我到了一家叫做“满堂春”的饭店,点了两道菜,并要了一盘热气腾腾的水饺,兴高采烈地吃了起来。这么冷的天,吃着这样的美食,感觉到有一种意想不到的享受。假如这时有人问我什么是幸福的话,我一定会告诉他,在寒风凛冽的环境下,坐在暖洋洋的饭店里,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这就是幸福。
正当我们尽情的享受美食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时,饭店里来了一个被冻得发抖瑟瑟发抖的老人。他大约八十多岁,穿着简朴。他的帽子上落满了雪花,脸上、 胡须上都结满了冰霜。老人家颤抖着请服务员给他上一盘溜炒豆芽和二两白酒,但许久没人理他。老人生气了,骂他们“狗眼看人低” 。这时,妈妈走上前去,搀扶着老人把他让到了我们这张桌上,为老人擦去了脸上的冰水,给老人家点了他喜欢的酒菜,并把我们的饺子推到老人家面前说:“老人家先吃点饺子暖暖身子吧” !老人家感动得连连说妈妈真是好人。这时,正在吃饭的很多人都向妈妈投来赞许的目光和啧啧的称赞声。
对以上解答如有疑问,欢迎添加讨论!
祝你学习进步!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