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为什么事物的发展会出现“物极必反”这样一种状况,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0/04 03:42:07
为什么事物的发展会出现“物极必反”这样一种状况,
是什么原因呢?可以避免吗?这是资本社会特有的吗?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还是都有的?
事物因为内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逐渐由量变引起质变,发展到极端,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走向反面,于是有“物极必反”之说.自然规律如此,社会现象如此,日常生活也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不少名著为此留下名言警句,也很容易找到相应事例加以证明,有关民谚就更是耳熟能详,俯拾皆是.
  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很早就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而且作过非常精辟的概括和论述,以至于有些名人言论在民间广为流传,久经锤炼,成为至理名言,逐渐普及成谚语.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思想最早见于《周易》.《周易•序卦》就有“泰否”,“剥复”的论断.其实,整个六十四卦皆处于极反转化之中,并认为应当利用这些必然规律:“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夫”.“困于上者必反下,放受之以井”.自然界日月寒暑往来屈伸也是这样:“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孔老夫子早就提出 “过犹不及”的高论,认为做事要掌握分寸,做过了头了反而不如没做足好,甚至有时候,过了头比没有做够还糟糕,危害更大.孔子的这个说法后来发展成中庸之道的哲学体系.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而成的理论巨著,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八年)成书.该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其中《博志》篇有这么十二个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简直把物极必反的命题说彻底了.
  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下笔不凡:“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认为物极必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自然规律.
  《淮南子》则是一部杂家之作,相传为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编著,其中的《道应训》篇似乎有新的提法:“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其中“乐极则悲”一句后来发展成“乐极生悲”,与“物极必反”结合,就成了“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的民谚.人们应用时尽管因具体内容不同有若干变动,但这个谚语的基本骨架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汉书•东方朔传》也留下一句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过清澈,鱼儿就难以存活;人过于明鉴,就很难找到合作伙伴,劝人不要太苛刻,太苛求,能做到大事不胡涂就不错了,小事就不必斤斤计较了.
  《三国演义》开宗明义就指出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发展规律: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不知道这句话是罗贯中自己的原创,还是他引用了当时流行的谚语,反正中国老百姓无人不晓得,无人不会用.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堪称是中国封建王朝盛极必衰的历史.曹公笔下的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简直就是“乐极生悲”的谚语集成,甄士隐对《好了歌》的“大彻大悟”,仿佛是封建地主阶级对无法挽救的历史颓势发出的阵阵哀鸣.而曹雪芹笔下“水做的女儿”,其故事也无不隐含着物极必反的命运.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贾惜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妙玉性本高洁,但“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水浒转》通篇写农民起义领袖带领受压迫群众造反被迫上梁山的故事,官逼民反,不得不反,108条好汉个个都是被官府逼上梁山的.
  中国老百姓很懂得物极必反、否及泰来的道理,谚语、俗语、歇后语、俏皮话一套一套的,如:喜出望外,苦尽甘来;泪水流干重起家,汗水浇红富贵花;豪门出逆子,寒门出秀才;龙多不治水,药多不治病;木匠多了盖歪房,谋士多了无主张;花无百日红,人无十年俏;箩里选瓜,越挑越差;八月潮头高,也有平下来的时候;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心太硬了会伤人,手太软了会丢人;苦瓜熟透了——穷开心;倒霉人不会永远倒霉,破砖烂瓦也有翻身的时候;狗急了也会跳墙,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伤天害理,逼良为娼;糖多发苦,言多必失;营养不良浮肿,营养过剩臃肿;吃太少了营养不良,吃太多了危害健康;雨太多了水灾,车太多了路灾;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