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现代化和近代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9/15 20:11:00
老师: 什么时候可以说某时间促进近代化,什么时候可以说促进现代化?
解题思路: 中国近代化与现代化发展
解题过程:
★ 近代化与现代化的涵义

1、近代化的涵义

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启蒙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整个社会的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


2、现代化的涵义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现代化进程意味着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新的社会运行机制或社会形态的再造。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不具备、也不可能造就这样的条件。因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后才开始的。

【资料解读】
近年来,近代化问题成为历史高考的热点。但是,在近代化、现代化的有关问题上,还存在概念不清、认识错误等问题。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近代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是同一概念。但是,自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为标志的近代史开始至今天,六个世纪的高速发展,人类科技、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同一概念去理解、概括,显然不太恰当。本文坚持认为,近代化与现代化是两个有显著特征、内容的不同历史范畴。

一、世界近代化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时期的历史。大致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近 300年。期间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17至 19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电气化时代,现代资本主义基本定型时期。

(一)从总体上看,世界近代史大致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世界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取代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统治全球)。

(二)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社会过渡,又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3、公民取代臣民。

(三)具体细分,近代化概念可以整理如下:

近代化就是进步,就是工业化、市场经济化、自由资本主义确立及现代资本主义初步定型。

生产力的近代化: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制度的近代化: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现代资本主义初步定型。

生产关系的近代化:工场手工业、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

人的近代化: 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反教会)、宗教改革(个人宗教能力的发现,反罗马天主教会)、启蒙思想(反封建王权、反封建教会)。其核心是:科学和理性。

(四)、中国近代化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

1、近代工业化直接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直接引进外国机器开始;多次工业革命重叠进行,跨越式发展(造成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

线索:洋务运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一战短暂春天、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新中国的五年计划。

2、近代资本主义化直接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引进外国资本主义改革、革命理论及经验。孙中山有所创新: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引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创新:最低革命纲领,有中国特色的富农政策等。

3、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决定近代资本主义化由中国共产党来完成,形成新民主主义特色。

线索:维新思想、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革命思想、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

4、追求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化的前提。

这一前提不解决,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实业救国、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建立等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5、人的近代化:

洋务派培养近代化人才。

举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选派几批留学生出国深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资产阶级思想形成。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商战抵抗外国经济侵略的爱国思想。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核心:科学和理性,文化的世俗化,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真正开始。

蔡元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五)、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特点、影响。

特点:①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甲午战争以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学说。②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③中国人学西方文化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学习的内容越来越深刻。

影响:①政治方面.为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武器。洪秀全企图借助西方基督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社会;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学说,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②经济方面,刺激了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二、世界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几个要素:

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产关系:私人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

社会制度: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

以电气化为核心的重工业的建设、发展,是近代化完成、现代化起步的标志。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内容、标准在不断提高,充分体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上。

(二)、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的三种形式:

以英美法为主的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主流。完善的代议制民主制度,普遍的福利制度等社会保障体制,社会的普遍富裕。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

以凯末尔为主的落后国家资本主义化道路

(三)、中国的现代化

1、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同时存在,主要是通过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来完成。

线索:“一五计划”奠定基础;十年建设、十年文革曲折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发展。

2、经济:建国初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计划与市场并存;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民主体制:新民主主义(《共同纲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对国民的社会主义改造、各级民主政权的建设等);1979年前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多党合作制度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法制建设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论十大关系》、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实事求是、实践的观点、生产力标准等。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