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怎么计算度数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7 20:49:54
近视怎么计算度数
光的折射,叫屈光.
本文是在眼屈光学范围进行的论文.眼屈光学是研究眼屈光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眼屈光学是视光学的一个分支.视光学是视觉和光联系起来,并研究其中规律的一门科学.目前温州医学院等高等学校开设了视光学专科.
透镜的折光能力,叫聚散度,又称屈光力,以屈光度为单位[diopter,D],通常用D表示.透镜的屈光力在数值上等于焦距[以米表示]除1.如透镜的焦距为2米,透镜的屈光力等于0.5D;透镜的焦距为3米,透镜的屈光力等于1/3D.
眼睛能看远看近是由于睫状肌的收缩与放松引发晶状体的凸度改变而达到的,眼的这种能力叫调节能力.睫状肌完全放松时,晶状体会处于最平坦状态,我们称此时眼处于非调节状态.
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时:若从眼前有限距离的某点A发出的光经过眼屈光介质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焦点,则称这只眼为近视眼,称点A是这只眼的远点;若外界向眼后某点B射来的光经过眼屈光介质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焦点,则称这只眼为远视眼,称点B是这只眼的远点;若外界平行光经眼屈光介质后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焦点,则称这只眼为正视眼,可以认为平行光是从无限远的一点C发出的,称C点为这只眼的远点.
由近视,正视,远视定义可知,近视眼远点在眼前有限远处;正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或眼后无限远处;远视眼的远点在眼后有限远处.远点与眼的距离[以米表示]除1就是眼屈光度的数值.远点在眼前的要在数值前加上负号;远点在眼后的要在数值前加上正号.例如,一只近视眼睛的远点离眼0.5米,所以这只眼的眼屈光度为-1/0.5=-2D;远点离眼2米的远视眼眼屈光度为+1/2=+0.5D;对于正视眼而言,远点离眼a米,a为正数且无限大,所以正视眼的眼屈光度等于1/a=0D.
而屈光统计发现眼屈光度为0的眼为极少数,所以日常并不以0D为正视标准.例如Stromberg于1970年所定的0.00D~+0.75D正视标准较为常用.对近视眼而言,数值越小,就表示眼近视的越深.如-2D的眼比-1D的眼近视的厉害;对远视眼而言,依此类推.眼屈光度一般用小数而不用分数表示.
PRK手术和LASIK手术都是眼科激光手术.
假性近视: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度数消失,呈现为正视或远视.
真性近视:即通常的近视眼,指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度数未降低,或降低度数小于0.5D.
混合性近视:指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度数明显降低[大于或等于0.5D],但未恢复为正视.
对“视力”的定义,因上传图形的困难,这里只给出大概的定义.辨别最小物体的能力叫视力.例如,医生给我们查视力时,视力表上有许多开口方向不同的“E”,站在一定距离L上,当一个人能看清的“E”越小,就说明这个人在L距离上的视力越好.对每个人而言,在不同距离上的视力可能不同.近视时,我们的远视力会减弱. 八.人类高度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眼屈光度小于-6D的近视叫高度近视.可算出高度近视眼的远点离眼小于1/6米.也就是说长期视距大于或等于1/6米时,不可能形成高度近视.而要做到长期视距小于1/6米[约为16.7c m]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人类就不可能得高度近视啊?
近视眼镜使人类有了得高度近视的可能.设一个人首先由于经常看近,眼屈光度由0D变为-3D,于是他配了一副-3D的近视眼镜,而过后又由于长期看近,使眼镜与眼的整体眼屈光度为-3D,摘掉眼镜,他的眼屈光度就远小于-3D了.如此下去,使形成高度近视成为可能.
所以说戴近视眼镜是人类由视距太小引发的高度近视形成的必要因素.而由视距太小引发的高度近视占绝大多数.所以又说戴近视眼镜是人类绝大多数高度近视形成的必要因素之一.
长期视距为a米,即使形成近视也只可能远点离眼大于或等于a米.即长期视距为a米,即使形成近视,眼屈光度也只可能大于或等于-1/aD.可见长期视距越大,则可能形成的最深近视越轻.从这点可以看出防近视时,视距越大越好.
另外,从眼屈定律可以看出视距与眼屈光度有对应关系,何许这种对应关系很值得视光学者去研究.
上述摘自http://sikaoat.blogchina.com/1025463.html
上面是专业术语.平时-n屈光度(n为正整数)就叫n百度近视.例如-5D就是500度近视,-1.5D就是150度近视.
本文是在眼屈光学范围进行的论文.眼屈光学是研究眼屈光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眼屈光学是视光学的一个分支.视光学是视觉和光联系起来,并研究其中规律的一门科学.目前温州医学院等高等学校开设了视光学专科.
透镜的折光能力,叫聚散度,又称屈光力,以屈光度为单位[diopter,D],通常用D表示.透镜的屈光力在数值上等于焦距[以米表示]除1.如透镜的焦距为2米,透镜的屈光力等于0.5D;透镜的焦距为3米,透镜的屈光力等于1/3D.
眼睛能看远看近是由于睫状肌的收缩与放松引发晶状体的凸度改变而达到的,眼的这种能力叫调节能力.睫状肌完全放松时,晶状体会处于最平坦状态,我们称此时眼处于非调节状态.
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时:若从眼前有限距离的某点A发出的光经过眼屈光介质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焦点,则称这只眼为近视眼,称点A是这只眼的远点;若外界向眼后某点B射来的光经过眼屈光介质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焦点,则称这只眼为远视眼,称点B是这只眼的远点;若外界平行光经眼屈光介质后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焦点,则称这只眼为正视眼,可以认为平行光是从无限远的一点C发出的,称C点为这只眼的远点.
由近视,正视,远视定义可知,近视眼远点在眼前有限远处;正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或眼后无限远处;远视眼的远点在眼后有限远处.远点与眼的距离[以米表示]除1就是眼屈光度的数值.远点在眼前的要在数值前加上负号;远点在眼后的要在数值前加上正号.例如,一只近视眼睛的远点离眼0.5米,所以这只眼的眼屈光度为-1/0.5=-2D;远点离眼2米的远视眼眼屈光度为+1/2=+0.5D;对于正视眼而言,远点离眼a米,a为正数且无限大,所以正视眼的眼屈光度等于1/a=0D.
而屈光统计发现眼屈光度为0的眼为极少数,所以日常并不以0D为正视标准.例如Stromberg于1970年所定的0.00D~+0.75D正视标准较为常用.对近视眼而言,数值越小,就表示眼近视的越深.如-2D的眼比-1D的眼近视的厉害;对远视眼而言,依此类推.眼屈光度一般用小数而不用分数表示.
PRK手术和LASIK手术都是眼科激光手术.
假性近视: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度数消失,呈现为正视或远视.
真性近视:即通常的近视眼,指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度数未降低,或降低度数小于0.5D.
混合性近视:指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度数明显降低[大于或等于0.5D],但未恢复为正视.
对“视力”的定义,因上传图形的困难,这里只给出大概的定义.辨别最小物体的能力叫视力.例如,医生给我们查视力时,视力表上有许多开口方向不同的“E”,站在一定距离L上,当一个人能看清的“E”越小,就说明这个人在L距离上的视力越好.对每个人而言,在不同距离上的视力可能不同.近视时,我们的远视力会减弱. 八.人类高度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眼屈光度小于-6D的近视叫高度近视.可算出高度近视眼的远点离眼小于1/6米.也就是说长期视距大于或等于1/6米时,不可能形成高度近视.而要做到长期视距小于1/6米[约为16.7c m]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人类就不可能得高度近视啊?
近视眼镜使人类有了得高度近视的可能.设一个人首先由于经常看近,眼屈光度由0D变为-3D,于是他配了一副-3D的近视眼镜,而过后又由于长期看近,使眼镜与眼的整体眼屈光度为-3D,摘掉眼镜,他的眼屈光度就远小于-3D了.如此下去,使形成高度近视成为可能.
所以说戴近视眼镜是人类由视距太小引发的高度近视形成的必要因素.而由视距太小引发的高度近视占绝大多数.所以又说戴近视眼镜是人类绝大多数高度近视形成的必要因素之一.
长期视距为a米,即使形成近视也只可能远点离眼大于或等于a米.即长期视距为a米,即使形成近视,眼屈光度也只可能大于或等于-1/aD.可见长期视距越大,则可能形成的最深近视越轻.从这点可以看出防近视时,视距越大越好.
另外,从眼屈定律可以看出视距与眼屈光度有对应关系,何许这种对应关系很值得视光学者去研究.
上述摘自http://sikaoat.blogchina.com/1025463.html
上面是专业术语.平时-n屈光度(n为正整数)就叫n百度近视.例如-5D就是500度近视,-1.5D就是150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