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求一维谐振子处在激发态时几率最大的位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14 05:07:20
氩原子在基态和第一激发态时的电子组态

我觉得基态:3s23p6第一激发态:3s23p54s1

古典谐振子与量子谐振子的区别是什么

至少有三点区别:1)经典振子的振动能量是连续分布的,量子振子的能级分立.2)经典振子的振幅总是有限的,而量子振子的振幅可以说是无限的,只是超出经典范围后的几率随振幅的增大而急剧降低.注意超出经典范围后

量子力学假设氢原子处于激发态时,电子做圆轨道运动,氢原子激发态的平均寿命约为10(-8)s .求氢原子中量子数n=4状态

氢原子中量子数n=4状态的绕核旋转半径为r=4^2r0=16*5.29*10^-11me^2/(4πε0r^2)=mv^2/rv=√(e^2/(4πε0rm))n=vt/(2πr)=5.46*10^5

量子力学,谐振子基态的微扰矩阵元

哦,这个要用到谐振子的递推公式.如果你不知道是哪个的话再发追问,我得给你找一下.再问:����������1/x^2����x�����Ǹ����������ϵĹ�ʽ��再答:�������ҿ����

量子力学关于谐振子的一个小问题

1)α^(-6)[(1/8)|000>+(32^-0.5)(|002>+|020>+|200>)+(1/4)(|022>+|220>+|202>)+(8^-0.5)|222>]2)n要大于等于0的,因

中国夏朝时欧洲处在甚么时代?

夏始于公元前2070年,此时欧洲大陆南端的克里特岛上(属于希腊)已经有了克里特文明,之后在希腊半岛南部又产生了迈锡尼文明,以上二者都是希腊的早期文明.而此时欧洲大陆的其它区域都是零星居住着一些原始部落

宇宙现在时处在扩充还是收缩阶段呢

可以搜弗里德曼宇宙模型,那比较清楚

求一维无限深势阱处在激发态时几率最大的位置怎么求解?

基本的方法是,求出几率密度w=ψ*ψ,然后求满足dw/dx=0和d²w/dx²<0这两个式子的位置x,就是几率极大的位置,比较这些极大值,最大的那个极大值自然是几率最大值,相应的位

阿基米德被杀时,中国处在什么朝代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这个时间中国正处于秦始皇在位期间,属于中国东周战国时代末期,这个阶段的中国正在进行第一次的统一全国战争和打造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封建社会由此开始.

如图所示是氢原子的能级图.若一群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跃迁到n=2激发态时发射出的是红光,则这群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

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发生跃迁,根据C2n得能发射出3种频率的光.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跃迁到n=2激发态时发射出的是红光,根据hγ=Em-En,其他两种光的频率大于红光的频率,即紫外线.故选B.

请问一维谐振子在第一激发态时概率最大值的位置,并说明h的意义

哈密顿,不是能量的表示吗?第一激发态最可几的位置是x乘以波函数对x求导等于零的地方~

氩原子跃迁时的辐射波长,第一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的,要准确的数据

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为11.8V(实验值),即第一激发态能量高于基态11.8电子伏特(11.8*1.60*10^-19J).故辐射波长=hc/11.8*1.60*10^-19=1.05*10^-7m=

怎样比基态到激发态时吸收能量的多少

我想如果你是高中生的话,那么本题答案就是此原子无法吸收这个能量,那么原子的状态就不变!电子状态也不变!原子吸收能量的前提就是能引起状态的改变,如果处于基态的原子,吸收了能量,那么这个能量必须大于或等于

同一原子处于激发态的能量一定大于处于基态时的能量

激发态就是原子或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电子被激发到较高能级但尚未电离的状态.所以可以这么认为

量子高手请进(一维谐振子)

自旋是一种内禀自由度,与空间的维度无关,所以即使在一维的情况下,仍然需考虑电子的自旋.态密度(即单位能量间隔内所包含的量子态的数目)等于2/(hf)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f为谐振子的频率,2源于电子自

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时,中国处在?

按照以前的讲法,西欧封建制形成与罗马帝国时代,这个时期中国处于汉王朝的统治之下.注:“封建”这个词,因为历史学界有争议,所以现在已经淡化了,很少讲了.这个词应该指的是“分封建国”,也就是中国在西周到战

一道高中物理振动题一简谐振子沿x轴振动,平衡位置在坐标原点,t=0时刻的位移x=-0.1m,t=4/3s时x=0.1m,

4-4/3正好是整数个周期,所以nT,4/3-0正好相差奇数个半个周期,最后取n=0是表示最大周期,即4/3-0正好相差1个半个周期,而这样的话,4-4/3正好是整数个周期

一个氢原子由基态跃迁到n=4的激发态时,此氢原子的光谱中将消失一条明线

跃迁需要能量,就会吸收一道特定的光谱.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定物质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