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达12℃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多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4 01:04:34
如何控制金属温度湿度温度20度金属~相对湿度是多少?

这跟环境跟材质有关吧,金属的材质跟所在的环境的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金属本身的湿度再问:温度和湿度有关系吗?再答:没有,相对湿度高低由空气中水份含量决定,跟温度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再问:那老师只是问工件的温度

中央空调在温湿度控制时,据焓湿图,在干球温度较低时相对湿度已达到100﹪,如果温度不变

不知道你有什么疑问问出这样的问题,在夏季时,室内有大量的热负荷和湿负荷,是要除掉的.所以降温减湿.现在多数的空调系统还是温湿度耦合控制的,即温度降低的同时,当达到空气露点的时候,即100﹪的时候,在此

室内粉尘应如何控制

做无尘间啊!空调加过滤系统就可以了!

已知室温时。。。。。。。

解题思路:根据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因素以及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PH计算公式、水的离子积常数等知识点分析作答解题过程:最终答案:B

测得一封闭实验箱 内的温度为30℃,相对湿度是50%,如果受使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5℃,箱内温度应调节为 A.

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这道题有个图对吧.是不是这个设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为X,30℃对应的最大水汽量,读图可知为 30g/m3,由 X/30=50%,可

气温相同时,相对湿度与露点温度的关系

相同压力,同一温度时,相对湿度大的气体的露点温度比相对湿度小的气体的露点温度高.以空气为例:1大气压(762mmHg)25℃时,相对湿度90%,露点温度约23.5℃;相对湿度30%,露点温度约14.5

为什么相对湿度较大的气候时冷却塔冷却效果差

冷却塔是依靠风往上走,水往下流这么个对流作用降温的,它不是制冷机.试想如果平时室外温度50度了,再牛的冷却塔能把水降温到30度吗?不可能的

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夏天和冬天的室温均控制在20℃,夏天只需穿衬衣,但冬天穿衬衣会感觉冷,为什么?

传热一共有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通常人体和周围环境的传热主要是对流和辐射两种方式,其中对流是人体和周围空气间的传热,辐射是人体和周围的墙壁、地面、楼板和家具等固体物体间的传热.冬季和夏季室温同样

相对湿度传感器 精度(在20℃):±2%RH(0——90%相对湿度);±3%RH(90——100%相对湿度

精度就是精准的程度,也就是允许误差的范围,一般仪器一般以上限的百分比来表示,±2%RH(0——90%相对湿度);其允许误差为±90%*2%=±1.8%±3%RH(90——100%相对湿度);其允许误差

10%的相对湿度是什么意思?下雨时的湿度是多少?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的饱和绝对湿度的比值,得数是一个百分比.10%就是空气中水含量是饱和状态时的十分之一.下雨和湿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下雨了湿度也不见得有多高,不下雨,照样可

室内温度为25摄氏度时相对湿度应控制为多少?

一般来说,人体在室内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是15—18℃为宜,如果室内空气不流通或者相对湿度小于35%,且室内气温超过25℃以上时,人体就开始从外界吸收热量,你就会有热的感觉.若气温超过35℃,这时人体的汗

当空气的绝对湿度是2.1*10^3Pa.气温是20℃时,空气的相对湿度是多大?

可以查阅i-d图,直接得到相对湿度或者查阅水蒸汽物性t=20摄氏度时,水的饱和分压力为2.337kpa相对湿度=2.1/2.33*100%再问:水的饱和气压必须是要查询的么?

相对湿度达100%时,即发生水汽凝结现象,这句话对吗?

相对湿度100%时,空气中水蒸气分压等于水的蒸汽压,这时水的蒸发和凝结达到平衡,宏观上表现为既不蒸发也不凝结.当水的分压高于蒸汽压时,水会凝结直到达到平衡.如果考虑表面能,就会出现过饱和蒸汽,即水汽分

儿童相对湿度应保持在百分之几以下?

在儿童居住的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宜保持在50%以上,晴日不妨用洒水或使用加湿器等方法.特别是初秋午后使用空调降温,或深秋冷空气入侵室内取暖时,更要注意使用一些增湿措施,如在房间里放置一盆用于蒸发的冷开水、

为什么苯酚磺化产物中,室温下主要是邻位产物(动力学控制产物),100℃则主要得对位产物(热力学控制产物)

亲电取代喽,看一下机理,因为常温下断键,传递是不太容易进行的,所以化学反应速率决定主要产物,而温度高了,自然就容易进行了1,3-丁二烯的1,4加成和1,2加成的控制和这个就很相似的

一次回风系统中央空调,混合点状态为30℃,60%相对湿度,送风点温度17℃,相对湿度75%,回热点温度12℃,

1、总制冷量=3000X220=660kw.2、看风机盘管铭牌上的参数,风机盘管选2000风量,用660KW/每台风机盘管最大的冷量=盘管台数.3、理论流量根据公式Q=cm(T2-t1)计算得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