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美术鉴赏论文2500到3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5 19:27:19
求一篇美术鉴赏论文2500到3000字
工写妙合画心境,融会贯通求变革
-----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的作品赏析
夫从艺者,托其根于心智也,发其花、笔端墨彩于萱桑也.人之神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赋形凝萃于画间.
庚寅(2010)年春(5月15日),在首都的一场拍卖会中,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先生的多幅花鸟和国画人物作品赢得来自全国各地和场外的网络参拍者竞相投购,其中一幅斗方葡萄创下25万元的拍卖纪录.
五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不畏风寒的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前来参观竞拍.展厅四壁挂满了国内外中国画大师们的作品,清国先生参拍十幅中国画作.这幅以葡萄为主题的《春华秋实》展拍,气势恢弘、枝藤遒劲而又笔墨浓重!
赵清国,河南郑州须水镇人,1954年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兄妹五人排行老末,儿时受大哥和父辈的蒙学影响,喜欢读书、写字、画画.他最大的理想将来当一名画家.
中学读书时,他的文化课和美术课成绩都非常优秀.然而“文革”却断送了绘画的梦想.1970年,刚满十六岁的他不得不携笔从戎,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工程兵某部.白天在坑道里从事繁重的体力施工,晚上回兵营挑灯夜战,读书写字.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清国的意志,坚定了他学画、当画家的决心.从那时起,他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他说,他至今不抽烟、不打牌,和年轻时画画的理想追求是有直接关系的.
庄子《外篇》曰:“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青年时代的清国,奋发上进,施工工程,文化宣传,样样都抢在前头,干的出色.他说,人活着,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有种向上精神追求,越是环境艰苦,越要有独立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上经》)他常以古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普通施工员,到书记员,再到司务长,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清国在部队的时候喜欢读书,兴趣广泛,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但他最钟情的还是画画.他不但喜欢画花鸟鱼虫工笔小品,更热心于描写全景式的大幅巨制.他有时也画油画、搞书法,涉猎极广,没有定式.他最终走上绘画道路正轨,拜潘天寿的入室弟子,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朱颖人教授为师,却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70年代末,已转业到地方的物资系统清国,在洛阳接待了朱颖人、陈永康等先生一行的艺术家,并观看了他们合作的一幅丈二巨作《洛阳花似锦图》,那绚丽的墨彩、挺立的奇石,虬曲的松柏、华丽的牡丹、萱草以及气势逼人构图,让清国良久驻足,竟然看呆了,原来中国画还可以这样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拜朱教授为师,学画国画.说来也巧,刚好朱颖人先生与河南知名花鸟画家李自强先生熟捻.他家中收藏有朱先生十数张从20世纪60年代延至新近的大幅花鸟画作品,清国如视珍宝,借来系统地仔细临摹.他深感自己原有的绘画功底不足,先后在天津大学进修MBA期间到天津美院和贾宝珉、姬俊尧、王之江、李学瑛等先生系统地学习传统绘画理论.
1992年4月,经李自强先生推荐,清国带上了数十幅作品驱车千里至杭州西子湖畔朱先生府上求教.朱先生在一一看过作品,夸清国画画有灵气,并在其作品上题字:“精神可嘉,当需努力”.兴致之余,朱先生信手边画边讲,口传身授.那年,朱先生71岁,清国43岁,当为先生的晚年弟子之一.
“朱颖人先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表现在他的三个基本观点之中,艺术风格要与个性相和谐、生活的感受是创作的源泉、中国画笔墨是能不断传承发展的艺术.他身上充分表现了一位当代中国画人精审敦厚、充满自信的品质.”
朱颖人先生的师承十分丰富,他既受过颜文梁、林风眠、孙文林、关良、倪贻德、黎冰鸿等人学院式的西洋画教育,也受过蔡卓群、吴茀之、潘天寿等人师徒式的训练,他善于吸收中、西绘画两方面的营养,把学院式的教学和传统师徒传承式的训练结合起来学习,并贯彻到他以门生代行老先生的教学中去.朱先生常说:“光学古人的笔墨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师迹又师心,注意学习古人的意境和构思”.
朱先生重视课徒与古代名画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的关联互动,主张借“临摹与读画”以学古(即因),承“写生与创作”(即创)以开今.通过学古达于开今的目的.写生是师古人师造化的实践,是通向创作的必由之路.创作是写生的提炼和升华,同时,又是师古人,师造化的试金石,通过实践寻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实际上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临摹、写生、创作三者是循环往复不断交替进行的.在老师的引领和启发下,清国逐渐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重新注意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的关系.大体来说,清国的创作九十年代前以临摹为主,兼及写生创作;后期以写生、创作为主.纵观清国的绘画是临摹、写生和创作交叉进行的.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清国逐渐走出一条自悟的学画之路.
清国追随朱颖人教授以及诸多先生学画,虔诚,有颗执著之心.先生们亦都倾其所长,无论从题材画意,还是笔墨题款,都毫无保留的传授.清国学得刻苦,也学得灵活.既从宏观着眼,注意把握大局.又从微观入手,一笔一画,精微描摹.他学习有心,不但揣摩老师们的传授要点,而且重视研究老师各自的画路、画材,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有针对地借鉴.
2005年以来,清国进入创作盛期,完成了一批以葡萄,牡丹、荷花和各种农作物为主题的大型画作,像《风雨荷塘图》、《南风吹来望丰年》、《山中惟有茶烟》(2006年),《春雨》、《清溪品茗图》、《石榴韵赋》、《秋馨图》、《云岭寄情》(2007年),水彩画《雪域佛光》、《缤纷净界》、《嵩山雪景》(2008年)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通观清国以花鸟为主景的作品,早期的作品比较写实,“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追求朴实的自然美.近期的作品渐趋夸张,带有一定的象征性,透露出较多的理性精神.从上述作品可以明显看出,画家渐由“客观”描摹进入一个主观“臆造”的全新阶段.
在创作构图上,清国着意追求雄浑博大的意境,大视角、特写式镜头强化、夸张花木的奇绝,枝藤的伟岸,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随作品迸发出心底的崇高感.我国著名花鸟画家,美术评论家,人民艺术家鲁慕迅先生在其《梅花》作品上题款“漫天飞雪压重峦,独立冰崖展笑颜;根有丹砂花似火,化将光热暖人间”.
为更好的表现和适应大幅画创作的需要,清国运用粗放的大笔,以浓墨、焦墨和重彩,泼洒胸中浩然之气,从而追求朴厚凝重的艺术效果.这种壮美的审美取向预示着清国艺术创作孕育着一场突变.
为迎接这场孕育已久的艺术创作变革,清国先后接受《世界知识画报》、《科技人》和国家机关的邀请,赴京创作巨幅葡萄题材的《珠玑图》、《紫气东来》、《寻诗觅句涉秋园》等画作.他告诉我,近期要重新有选择的读些理论书籍和诗集,拓展意境,滋养笔墨,六十岁以后再进行风格变化,以期探索花鸟人文画的表现方式,展现由修养与能力交融起来的思维,达到直取水墨写意作品的神意格调和主题思想品质.
-----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的作品赏析
夫从艺者,托其根于心智也,发其花、笔端墨彩于萱桑也.人之神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赋形凝萃于画间.
庚寅(2010)年春(5月15日),在首都的一场拍卖会中,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先生的多幅花鸟和国画人物作品赢得来自全国各地和场外的网络参拍者竞相投购,其中一幅斗方葡萄创下25万元的拍卖纪录.
五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不畏风寒的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前来参观竞拍.展厅四壁挂满了国内外中国画大师们的作品,清国先生参拍十幅中国画作.这幅以葡萄为主题的《春华秋实》展拍,气势恢弘、枝藤遒劲而又笔墨浓重!
赵清国,河南郑州须水镇人,1954年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兄妹五人排行老末,儿时受大哥和父辈的蒙学影响,喜欢读书、写字、画画.他最大的理想将来当一名画家.
中学读书时,他的文化课和美术课成绩都非常优秀.然而“文革”却断送了绘画的梦想.1970年,刚满十六岁的他不得不携笔从戎,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工程兵某部.白天在坑道里从事繁重的体力施工,晚上回兵营挑灯夜战,读书写字.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清国的意志,坚定了他学画、当画家的决心.从那时起,他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他说,他至今不抽烟、不打牌,和年轻时画画的理想追求是有直接关系的.
庄子《外篇》曰:“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青年时代的清国,奋发上进,施工工程,文化宣传,样样都抢在前头,干的出色.他说,人活着,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有种向上精神追求,越是环境艰苦,越要有独立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上经》)他常以古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普通施工员,到书记员,再到司务长,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清国在部队的时候喜欢读书,兴趣广泛,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但他最钟情的还是画画.他不但喜欢画花鸟鱼虫工笔小品,更热心于描写全景式的大幅巨制.他有时也画油画、搞书法,涉猎极广,没有定式.他最终走上绘画道路正轨,拜潘天寿的入室弟子,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朱颖人教授为师,却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70年代末,已转业到地方的物资系统清国,在洛阳接待了朱颖人、陈永康等先生一行的艺术家,并观看了他们合作的一幅丈二巨作《洛阳花似锦图》,那绚丽的墨彩、挺立的奇石,虬曲的松柏、华丽的牡丹、萱草以及气势逼人构图,让清国良久驻足,竟然看呆了,原来中国画还可以这样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拜朱教授为师,学画国画.说来也巧,刚好朱颖人先生与河南知名花鸟画家李自强先生熟捻.他家中收藏有朱先生十数张从20世纪60年代延至新近的大幅花鸟画作品,清国如视珍宝,借来系统地仔细临摹.他深感自己原有的绘画功底不足,先后在天津大学进修MBA期间到天津美院和贾宝珉、姬俊尧、王之江、李学瑛等先生系统地学习传统绘画理论.
1992年4月,经李自强先生推荐,清国带上了数十幅作品驱车千里至杭州西子湖畔朱先生府上求教.朱先生在一一看过作品,夸清国画画有灵气,并在其作品上题字:“精神可嘉,当需努力”.兴致之余,朱先生信手边画边讲,口传身授.那年,朱先生71岁,清国43岁,当为先生的晚年弟子之一.
“朱颖人先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表现在他的三个基本观点之中,艺术风格要与个性相和谐、生活的感受是创作的源泉、中国画笔墨是能不断传承发展的艺术.他身上充分表现了一位当代中国画人精审敦厚、充满自信的品质.”
朱颖人先生的师承十分丰富,他既受过颜文梁、林风眠、孙文林、关良、倪贻德、黎冰鸿等人学院式的西洋画教育,也受过蔡卓群、吴茀之、潘天寿等人师徒式的训练,他善于吸收中、西绘画两方面的营养,把学院式的教学和传统师徒传承式的训练结合起来学习,并贯彻到他以门生代行老先生的教学中去.朱先生常说:“光学古人的笔墨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师迹又师心,注意学习古人的意境和构思”.
朱先生重视课徒与古代名画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的关联互动,主张借“临摹与读画”以学古(即因),承“写生与创作”(即创)以开今.通过学古达于开今的目的.写生是师古人师造化的实践,是通向创作的必由之路.创作是写生的提炼和升华,同时,又是师古人,师造化的试金石,通过实践寻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实际上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临摹、写生、创作三者是循环往复不断交替进行的.在老师的引领和启发下,清国逐渐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重新注意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的关系.大体来说,清国的创作九十年代前以临摹为主,兼及写生创作;后期以写生、创作为主.纵观清国的绘画是临摹、写生和创作交叉进行的.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清国逐渐走出一条自悟的学画之路.
清国追随朱颖人教授以及诸多先生学画,虔诚,有颗执著之心.先生们亦都倾其所长,无论从题材画意,还是笔墨题款,都毫无保留的传授.清国学得刻苦,也学得灵活.既从宏观着眼,注意把握大局.又从微观入手,一笔一画,精微描摹.他学习有心,不但揣摩老师们的传授要点,而且重视研究老师各自的画路、画材,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有针对地借鉴.
2005年以来,清国进入创作盛期,完成了一批以葡萄,牡丹、荷花和各种农作物为主题的大型画作,像《风雨荷塘图》、《南风吹来望丰年》、《山中惟有茶烟》(2006年),《春雨》、《清溪品茗图》、《石榴韵赋》、《秋馨图》、《云岭寄情》(2007年),水彩画《雪域佛光》、《缤纷净界》、《嵩山雪景》(2008年)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通观清国以花鸟为主景的作品,早期的作品比较写实,“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追求朴实的自然美.近期的作品渐趋夸张,带有一定的象征性,透露出较多的理性精神.从上述作品可以明显看出,画家渐由“客观”描摹进入一个主观“臆造”的全新阶段.
在创作构图上,清国着意追求雄浑博大的意境,大视角、特写式镜头强化、夸张花木的奇绝,枝藤的伟岸,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随作品迸发出心底的崇高感.我国著名花鸟画家,美术评论家,人民艺术家鲁慕迅先生在其《梅花》作品上题款“漫天飞雪压重峦,独立冰崖展笑颜;根有丹砂花似火,化将光热暖人间”.
为更好的表现和适应大幅画创作的需要,清国运用粗放的大笔,以浓墨、焦墨和重彩,泼洒胸中浩然之气,从而追求朴厚凝重的艺术效果.这种壮美的审美取向预示着清国艺术创作孕育着一场突变.
为迎接这场孕育已久的艺术创作变革,清国先后接受《世界知识画报》、《科技人》和国家机关的邀请,赴京创作巨幅葡萄题材的《珠玑图》、《紫气东来》、《寻诗觅句涉秋园》等画作.他告诉我,近期要重新有选择的读些理论书籍和诗集,拓展意境,滋养笔墨,六十岁以后再进行风格变化,以期探索花鸟人文画的表现方式,展现由修养与能力交融起来的思维,达到直取水墨写意作品的神意格调和主题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