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请老师分析一个作文材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2:24:39
材料: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长走的登顶之路,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 34 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才能攀登到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们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解题思路: 见“解答过程”。
解题过程:
审题立意

所给材料是新闻材料,曾在社会上引起争议。内容是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缺氧倒在攀登珠峰的路上,几十个登山者路过都见死不救,引起极大争议。争论者的观点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救人要紧,另一类以“人都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为由,认为不救也有合情合理。显然,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救人。所以,考生可根据两种观点立意,也可以有个人的见解,但不应偏离材料的中心,即救人问题。

材料作文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全面理解材料,准确把握主旨,是材料作文的关键。题目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又说“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是令很多老师和学生困惑的地方。我们认为材料作文审题最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学生抓住材料中心写作才是比较保险的。

本次作文依然沿用了 “三自”原则。就自主立意来讲,虽然允许学生有个人的看法,提倡讲真话,但如果学生赞成不救人,很难自圆其说;就自选文体来说,虽然各种文体都允许,但因所给材料是有争议性的新闻材料,所以最佳文体是议论文,且应对材料进行评说,才会议论得深入。

提炼主题要从原题中去找“关键词”,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主题是内在的,不是游离于材料之外的东西,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主题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本次作文中,比较大的问题是一方面,有些同学“原地打转”只写“登山”,不能拓展开去;另一方面,又有同学“另起炉灶”,抛开材料,越写越远,比如写:安乐死问题;写和谐社会问题;写素质教育问题;写心灵问题;还有探讨人的本性问题;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等。这些立意不是偏离就是过宽,没能“切题”。在审题中片面理解材料,若即若离:如(1)看到“登山者们放弃救助”,得出认识:不要放弃(理想、事业、爱情、友谊等);学会舍弃(舍弃优越环境、暂时利益等)。(2)看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得出认识:有压力就有动力,压力催生成功;明确任务,才能通向成功。(3)看到“人总是要死的”,得出认识:前仆后继,无所畏惧等。看到“应该救助”,得出认识:人要有爱心,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人,爱社会,爱自然;要乐于助人(忽视对方处于困境的条件)。

参考范文:

向生命伸出你的手

生命是宝贵的,同样也是脆弱的。面对脆弱的生命,面对挣扎的灵魂,我们怎么能不伸出温暖的手?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蓝天下,在森林中,一个女孩遇见了一只纯白的无瑕的丹顶鹤。可是,这只丹顶鹤失足陷入了沼泽。鹤声如一首哀曲,振碎女孩的心。那纯白翅膀在污泥中上下拍打,上演着一暮催人泪下的挣扎求存。

女孩面对死亡的沼泽,还是向丹顶鹤伸出了援手。在沼泽上边,她一不小心也陷入了其中。此时,他仍不忘不断地用双手托起丹顶鹤,她自己却越陷越深,直到沼泽淹没了视野……

一只重生的丹顶鹤,在上空盘旋着,哀鸣着。

伸出的这双手,已不再温暖,却留下了一个新的生命。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他,披着一件布满血污的白大褂,在手术台上挽救一个又一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战士。

在战争年代,他舍弃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义无返顾地来到这片灾难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一次又一次地救回受伤挣扎的生命。面对恶劣的卫生条件,面对血肉模糊的伤残,面对炮弹刺刀的威胁,他没有退缩,伸出的双手反而更加坚定地握住了与死神抗争的灵魂。

手术台是他的他的阵地,挽救别人是他一生中不变的道路。

他就是白求恩,一个向中国人审出双手,带来生的希望的伟大医生。



他,没有丰厚的家产,没有显赫的名气,但面对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生命,他还是慷慨地伸出了自己的双手。

从飞,一个深圳的普通歌手,以一生全部的积蓄去拯救贫困中失去希望的孩子,用双手将阳光洒向人间。

他无私地伸出双手,奉献自己的每份光热,让曾经绝望的孩子再一次看到希望的晨光,让曾经不幸的他们获得一次高飞的机会。

从飞伸出的双手,让许多被贫困折磨的生命看到生命另一面的美好和希望。



泰戈尔曾说:“生命是天赋予的,我们唯有献出生命才可以得到生命。”向脆弱的生命伸出你的双手,是拯救了他人,更是升华了自己。



【简评】本文立意以救助生命为中心,可以说把握住了原材料的思想核心,能够“切题”。第二,思路清晰:在总——分——总结构中,中间部分以并列式展开,且都能围绕救助生命这一主旨;第三选材精当:三个素材论据以不同的故事场景和情节形成一种“形散”,但又都能紧扣中心展开,作到了“神聚”;语言较流畅,有一定的哲理性。(52分)



我想握紧你的手

一个极度缺氧的负道者正接受冰封,奄奄一息。几十个借着“攀登梦”名义的生命,从他身边悄然路过,无动于衷。

他那冻僵的身体将永久埋葬于珠峰脚下,孤独的魂魄将随风飘荡在绝望的空谷里。匆匆的行人,不曾驻足;冷酷的步伐,依然匆匆。风雪刺骨寒心,但风雪无情。人心尚存温度,却毫无温暖可言。

欲望急遽膨胀的心,恐怕进化得麻木不仁,凝成无情无义的顽石。你知道吗?当第一缕破晓的曙光初吻大地之际,人类祖先就开始披荆斩棘,茹毛饮血,接受着造物主的慷慨赏赐。慢慢地,人猿的背挺直了,四肢强壮了,智慧提升了。人类之所以高于芸芸众生,成为万物灵长,一切只因我们思想感情充沛、激昂,用生命演绎着荡气回肠的唯美乐章,亘古不变。直至某一天,曲声戛然而止。世界变得不和谐,换上了漫天跑调的变奏噪音。

《圣经》里有这样的一段:耶和华最早创造人类时,全天下都说同一种语言。后来,人类携手合作,逐渐兴盛起来,上帝怕他们会超越自己,便建造了一座使人们彼此间产生不同语言的巴别塔。世界便由此变得混乱,语言差异成为人类交流的障碍。

我想,这必定是富有先见之明的哲人预言的,否则不可能如此一针见血!人类社会对五年前“9•11”事件里那些惊骇世俗的悲剧画面仍记忆犹新,穆斯林和美国人的短兵相接,每一幕血淋淋的复仇都令人扼腕叹息。曾震惊全球的别斯兰人质事件,民族隔阂戕害了稚嫩的生命,同时更蹂躏了世人的良心。还有最近不断升级的黎以冲突,犹太复国主义者的野心挑起关于种族、领土和宗教问题的宿怨,黩武的铁蹄只留下哀鸿遍野,无数焦灼悲悯的眼神流离失所。

变本加厉的恐怖分子从未像今天那么猖狂;地球村狼烟四起,多少无辜者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到底是谁之过?先别急着把矛头直指布什政府的霸权主义。试问各位,是否当看见关于恐怖主义又制造麻烦的新闻时,会唏嘘喟叹一阵子,转身又回到各自忙碌生活之中,毕竟这还比不上一只蚊子叮你一下更瘙痒难耐吧?

高科技使我们轻而易举地获知世界大事,拉近了人们与突发灾难的距离,然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却习惯于隔岸观火,冷漠对待。

如果,当个体的袖手旁观成为一种“潮流”,那么很快,集体的“力量”就会摧毁这个集体自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我想,世界太冷了,人们给予的爱太少了,甚至吝啬对生命酬答更多热忱。我曾经向往苏东坡那一次文化突围。竹杖芒鞋,踏破天涯,只为放浪形骸于浑浊的社会之外。呜呼!第四次冰河期提前抵达。我将挽着最后残存的温暖,奔向何方?去寻找真情流淌的源泉。来吧,让我们握住彼此的手,搀扶一把,回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吧,让爱的热度融化人们冰封的心,携手重游往昔和平的伊甸园。



【评点】开头对材料做了颇有深度和感情的解读,痛心疾首地点出了人性的滑落,并列举了一系列的事实加以说明,但并不消沉,结尾让人振奋。语言流畅精炼,长句短句交替使用,成语恰到好处,比喻生动合理,引用新鲜贴切。 (评分:24+23+9=56)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