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登飞来峰中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7 15:26:25
登飞来峰中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饮酒中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登飞来峰〔1〕
  飞来山上千寻塔〔2〕,闻说鸡鸣见日升〔3〕.
  不畏浮云遮望眼〔4〕,自缘身在最高层〔5〕.
  【注释】
  〔1〕飞来峰: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飞来山,据史志记载,山上有塔高二十三丈,站在山上可见海上日出.
  〔2〕千寻:极言其高.古以八尺为一“寻”.
  〔3〕鸡鸣见日升:孟浩然《天台》诗:“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此用其语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自缘:只因为.
  【导读】
  皇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县秩满而归,路经越州,有《登越州城楼》诗.本诗当亦同时而作.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豪情万丈.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见宋诗理趣之特色.“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是“悠然”一词.
  给你个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的,里面有对其语言特色的概括(后面).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
  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 “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辟.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 “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关于陶诗的艺术渊源,锺嵘《诗品》曰:“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其后多有反对此说的,今人则多表示赞同.从今存应璩诗以及关于应璩的传记资料看来,他与陶渊明很不一样,与其说陶诗源于应璩,不如说源于汉、魏、晋诸贤,应璩一人不足以笼罩他.如果一定要说得具体些,可以说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