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谁能回答课文台阶里的几个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14 12:35:39
谁能回答课文台阶里的几个问题
【1】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
【2】父亲推开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反映了父亲是个怎么样的人?
【3】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却还要“尽力保持平静”?
【4】为什么父亲明明吃了午饭却要说没吃呢?
《台阶》知识讲解
编 稿:王胜华  审 稿:徐冬杰   责 编:陈为华
  《背影》中的父亲,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那父子情深的情景也会常常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今天我们要学的《台阶》这篇文章,作者写的也是自己的父亲.本文的“父亲”渴望自家有高高的台阶,因此他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但是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学们学完本文后,可以自己体味一下本文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
  2、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3、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4、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知识汇总
  1、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凹凼(dàng) 揩(kāi) 黏(nián) 尴尬(gān gà) 硌(gè) 烦躁(zào)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揩】擦、抹.
  【疲倦】疲乏,困倦.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3、辨析下列形似字.
  垮( )滩(  )铺( )
  涎( )摊(  )捕( )
  诞( )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理解本文主旨.
  文章以父亲的儿子的口吻,讲述了父亲为了造有高台阶的新屋所付出的大半辈子辛劳,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客观地再现了这样一个事实: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2、理解结构层次.
  文章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到9段):写老屋的三级青石板台阶和父亲想造新屋的动机.
  第二部分(第10段到第16段):写父亲为新屋所作的漫长的准备过程.
  第三部分(第17段到第24段):写父亲造新屋,砌九级新台阶.
  第四部分(第25段到结尾):写新台阶造好了,父亲的诸多“不对劲”,父亲老了.
问题思考
  1、父亲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来盖新房,弄台阶?
  父亲花大力气做这些工作,首先是为了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其次,台阶是地位的标志,父亲看到别人家有高高的台阶,他很羡慕,他希望能够有更高的台阶来赢得别人的尊重.
  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或者说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呢?
  这样描写,突出父亲专注的神情,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因为作者全文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描写的,因此因人称限制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4、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产生了些什么感觉?为什么?
  不对劲.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5、本文为什么盖新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6、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本文的“父亲”在同学们的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父亲是一个农民,他有着农民的老实厚道,同时他也很要强,非常有志气,不甘人后,他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问题探究
  结合内容深刻把握人物,理解文章的主题.
  (1)用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处处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小而至于民居建筑,“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尊重需要在第四层次上,是较高层次的需要,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又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现实的可能性,并非只是一年两年可能不可能,经过漫长的奋斗可以实现,也是一种现实可能性.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
  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有一种幸福感.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父亲在造屋的那些日子,多么兴奋,造台阶时,放起鞭炮,“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他的心头充满喜悦.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新屋造好,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