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分类系统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5 14:53:38
植物的分类系统有哪些?
包括中国的
包括中国的
被子植物的几个分类系统:
恩格勒学派
恩格勒系统是一个自然系统,它是在Eichler(1883)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和林奈的人为系统完全不同,林奈把植物界分为一雄蕊纲、二雄蕊纲……等24纲,1~23纲是有花植物,第24纲为隐花植物.林奈的贡献,在于他首创二名法来命名动植物种.
恩格勒系统把植物界划分为13门,种子植物为13门,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各为1亚门.1964年恩格勒系统植物分科纲要第12版将原来被子植物280科提升到344科,被子植物独立为门.恩格勒系统的特点:
(1) 以假花说为基础,双子叶植物以柔荑花序类为原始类群,放置在系统的最低位置,整个系统的安排是从无花被——有花被、从单被——双被、花被分离——合生、单性——两性,花各部由少数——多数、简单——复杂、风媒——虫媒.
(2) 把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后面,系统于1964年把这一次序颠倒过来.
(3) 合瓣花被认为是较为进化的类群.
多心皮学派系统
(1)哈钦松(Hutchinson),于1926年出版有花植物科志,提出他的被子植物系统,实际他的系统是在Bentham和Hooker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后,于1973年修改了他的系统,总科数增至411科,其主要的特点是:
a. 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 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411科.目前在我国,建立较晚的标本室,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所、广西植物所、福建、贵州的经济植物标本室,多用哈钦松系统.南方的高等院校植物标本室也多采用哈钦松系统排列标本.
有人认为1973年版比原版更不好用,比如有些双子叶植物科本来关系较接近,如唇形目与马鞭草目用草本支、木本支为标准在系统树很早被分开,但实际上关系很近,五加科与伞形科亦是如此.人们宁可用旧版而不用它的新版系统,认为新版加重二元思想的色彩.
(2)塔赫他间(Takhtajan)系统:于1954年出版了关于被子植物起源的专著,其理论认为:
a. 坚持真花说,提出了幼态成熟的理论,主张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
b. 全部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具单沟花粉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睡莲目,木兰目更原始,其为木本,由它发展出毛茛目和睡莲目.
c. 柔荑花序类起源于金缕梅目.
d. 草本植物由木本植物演化而来,菊科、唇形目是高级类型,较原始的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是木本类型.
1980年新系统打破了离瓣花和合瓣花的界限,使目的安排更为合理,把芍药属独立为科,处理柔荑花序比原来更为进步,但增加了“超目”这一分类单元,科的数目达410科,似乎繁杂了一些.
Cronquist系统.
于1958年发表了他的分类系统,1981年经过修订,他的系统类似于塔赫他间.
a. 以真花说为理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现存的被子植物不可能由现存的原始类群发展而来,而只能是已灭绝的类群.
b. 木兰目是现存被子植物中的原始类群.
c. 柔荑花序类起源于金缕梅目.
d. 单子叶植物起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
虽然Cronquist系统和Takhtajan接近,但他不采用超目,把木兰亚纲和毛茛亚纲合并成木兰亚纲,与Takhtajan不同.并且引用了解剖学、古植物学、植物化学、地理学证据.
达格瑞Dahlgren系统
1975年达格瑞系统对单子叶植物的起源有独特的见解.他以表相分类作为基础,处理分类群亲缘关系以相似性程度作为决定性因素,其种系发生树以横切面图解表示,用间隔远近作为亲缘关系的根据,用数学统计(聚类分析)研究系统亲缘关系.他的系统树具有如下的特点:
a. 被子植物是由裸子植物演化来的,这一祖先已有比较明显、稳定的性状.在韧皮部里有筛管和伴胞,具有双受精现象、内胚乳,胚囊型雌配子体,小孢子囊有4个室,有心皮.只有具备这些特征才能演化出被子植物.
b. 原始被子植物的花是三基数、螺旋状排列的.
c.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单子叶植物是由双子叶植物毛茛类而不是睡莲类演化出来.
d. 柔荑花序类和金缕梅目有联系,但把山毛榉科、榆科合到蔷薇类,把Takhtajan和Cronquist金缕梅亚纲的某些类群如荨麻目等放在锦葵超目,使之成为复合群.
e. 合瓣花类群中的一些科如报春花科应抽出,不应属于合瓣花类.合瓣花类沿着三条路线前进:
山茱萸超目——刺莲花超目——唇形超目——龙胆超目:以含虹彩类化合物为特征;
五加超目——菊超目:以聚炔类化合物-伴萜类化合物为特征;
茄超目:常含莨菪碱或耐逊生物碱.
张宏达种子植物系统?
1986年张宏达提出种子植物系统,打破传统上把种子植物划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法,把全部种子植物,及已经发现的种子蕨,包括在他的系统里,作为种子植物门,并在门下设立了10个亚门,有花植物作为最后一个亚门.对于有花植物,也在恩格勒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系统.其最重要的观点是:① 种子植物的胚珠分别来自无孢子叶的顶枝及孕性的孢子叶,并形成了五种不同类型的种子和果实,即银杏型、科达狄—本内苏铁型、紫杉型、苏铁—有花植物型和松柏型.只有松柏类才是真正的裸子植物.买麻藤类具有雏形的双受精现象,再加上买麻藤的营养器官,包括茎、叶、维管束的各种结构,应将其归并于有花植物.② 有花植物起源不迟于三叠纪,因为地球联合古陆自三叠纪开始解体,再不可能产生全世界统一的有花植物区系.③ 有花植物起源自种子蕨,从有花植物的子房及胚珠的结构,具有异形孢子和孢子叶的种子蕨才可能是它的祖先.现代有花植物,包括木兰目,都不是最古老的有花植物,因为木兰目种系繁衍、花的结构完整,虽然雄蕊及离生心皮是原始的性状,但次生木质部却具有明显的次生特征.莽草科(Winteraceae)虽有管胞,但种系也比较发达.他不同意把木兰目当作最原始的有花植物,以及全部被子植物均出自木兰目的单元单系观点,主张有花植物的起源是单元多系的.④ 孔型和3沟的花粉是古老的,单沟花粉从3沟花粉演化而来;孔型花粉不可能来自沟型花粉.⑤ 原始的有花植物只能从风媒的种子植物脱胎而来.不赞成虫媒植物先于风媒植物、风媒植物源于虫媒植物的观点,认为风媒植物即使不先于虫媒植物,二者至少也是齐头并进的.⑥ 单花和两性花是次生的,花序和单性花是原生的,花被的出现是为了加强对雌、雄蕊的保护,因而无被花、单被花是原始的.⑦ 柔荑花序类并不限于无被、单被和单性花,榆科、荨麻科、马尾树科甚至山毛榉科都存在两性花或两性花的痕迹.2轮花被同样也出现在榆科、山毛榉科、桦木科、马尾树科.柔荑花序类基本上是孔型花粉,只有栎属(Quercus)是沟型花粉,因而不可能从多心皮类衍生.它的孔型花粉,合点受精,风媒花,花被退化或不显眼;但开花时发出的臭气,同样吸引了蝇类等昆虫传粉;木质部不具原始的管胞,可能是由非离生心皮祖先派生出来.⑧ 不同意用百合植物来代表全部单子叶植物,至少不能代表泽泻目和棕榈目.?
张宏达的种子植物分类系统把化石植物与现生植物统一起来,纳入他的分类系统中,其最新的种子植物分类系统发表于2000年.
恩格勒学派
恩格勒系统是一个自然系统,它是在Eichler(1883)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和林奈的人为系统完全不同,林奈把植物界分为一雄蕊纲、二雄蕊纲……等24纲,1~23纲是有花植物,第24纲为隐花植物.林奈的贡献,在于他首创二名法来命名动植物种.
恩格勒系统把植物界划分为13门,种子植物为13门,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各为1亚门.1964年恩格勒系统植物分科纲要第12版将原来被子植物280科提升到344科,被子植物独立为门.恩格勒系统的特点:
(1) 以假花说为基础,双子叶植物以柔荑花序类为原始类群,放置在系统的最低位置,整个系统的安排是从无花被——有花被、从单被——双被、花被分离——合生、单性——两性,花各部由少数——多数、简单——复杂、风媒——虫媒.
(2) 把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后面,系统于1964年把这一次序颠倒过来.
(3) 合瓣花被认为是较为进化的类群.
多心皮学派系统
(1)哈钦松(Hutchinson),于1926年出版有花植物科志,提出他的被子植物系统,实际他的系统是在Bentham和Hooker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后,于1973年修改了他的系统,总科数增至411科,其主要的特点是:
a. 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 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411科.目前在我国,建立较晚的标本室,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所、广西植物所、福建、贵州的经济植物标本室,多用哈钦松系统.南方的高等院校植物标本室也多采用哈钦松系统排列标本.
有人认为1973年版比原版更不好用,比如有些双子叶植物科本来关系较接近,如唇形目与马鞭草目用草本支、木本支为标准在系统树很早被分开,但实际上关系很近,五加科与伞形科亦是如此.人们宁可用旧版而不用它的新版系统,认为新版加重二元思想的色彩.
(2)塔赫他间(Takhtajan)系统:于1954年出版了关于被子植物起源的专著,其理论认为:
a. 坚持真花说,提出了幼态成熟的理论,主张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
b. 全部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具单沟花粉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睡莲目,木兰目更原始,其为木本,由它发展出毛茛目和睡莲目.
c. 柔荑花序类起源于金缕梅目.
d. 草本植物由木本植物演化而来,菊科、唇形目是高级类型,较原始的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是木本类型.
1980年新系统打破了离瓣花和合瓣花的界限,使目的安排更为合理,把芍药属独立为科,处理柔荑花序比原来更为进步,但增加了“超目”这一分类单元,科的数目达410科,似乎繁杂了一些.
Cronquist系统.
于1958年发表了他的分类系统,1981年经过修订,他的系统类似于塔赫他间.
a. 以真花说为理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现存的被子植物不可能由现存的原始类群发展而来,而只能是已灭绝的类群.
b. 木兰目是现存被子植物中的原始类群.
c. 柔荑花序类起源于金缕梅目.
d. 单子叶植物起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
虽然Cronquist系统和Takhtajan接近,但他不采用超目,把木兰亚纲和毛茛亚纲合并成木兰亚纲,与Takhtajan不同.并且引用了解剖学、古植物学、植物化学、地理学证据.
达格瑞Dahlgren系统
1975年达格瑞系统对单子叶植物的起源有独特的见解.他以表相分类作为基础,处理分类群亲缘关系以相似性程度作为决定性因素,其种系发生树以横切面图解表示,用间隔远近作为亲缘关系的根据,用数学统计(聚类分析)研究系统亲缘关系.他的系统树具有如下的特点:
a. 被子植物是由裸子植物演化来的,这一祖先已有比较明显、稳定的性状.在韧皮部里有筛管和伴胞,具有双受精现象、内胚乳,胚囊型雌配子体,小孢子囊有4个室,有心皮.只有具备这些特征才能演化出被子植物.
b. 原始被子植物的花是三基数、螺旋状排列的.
c.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单子叶植物是由双子叶植物毛茛类而不是睡莲类演化出来.
d. 柔荑花序类和金缕梅目有联系,但把山毛榉科、榆科合到蔷薇类,把Takhtajan和Cronquist金缕梅亚纲的某些类群如荨麻目等放在锦葵超目,使之成为复合群.
e. 合瓣花类群中的一些科如报春花科应抽出,不应属于合瓣花类.合瓣花类沿着三条路线前进:
山茱萸超目——刺莲花超目——唇形超目——龙胆超目:以含虹彩类化合物为特征;
五加超目——菊超目:以聚炔类化合物-伴萜类化合物为特征;
茄超目:常含莨菪碱或耐逊生物碱.
张宏达种子植物系统?
1986年张宏达提出种子植物系统,打破传统上把种子植物划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法,把全部种子植物,及已经发现的种子蕨,包括在他的系统里,作为种子植物门,并在门下设立了10个亚门,有花植物作为最后一个亚门.对于有花植物,也在恩格勒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系统.其最重要的观点是:① 种子植物的胚珠分别来自无孢子叶的顶枝及孕性的孢子叶,并形成了五种不同类型的种子和果实,即银杏型、科达狄—本内苏铁型、紫杉型、苏铁—有花植物型和松柏型.只有松柏类才是真正的裸子植物.买麻藤类具有雏形的双受精现象,再加上买麻藤的营养器官,包括茎、叶、维管束的各种结构,应将其归并于有花植物.② 有花植物起源不迟于三叠纪,因为地球联合古陆自三叠纪开始解体,再不可能产生全世界统一的有花植物区系.③ 有花植物起源自种子蕨,从有花植物的子房及胚珠的结构,具有异形孢子和孢子叶的种子蕨才可能是它的祖先.现代有花植物,包括木兰目,都不是最古老的有花植物,因为木兰目种系繁衍、花的结构完整,虽然雄蕊及离生心皮是原始的性状,但次生木质部却具有明显的次生特征.莽草科(Winteraceae)虽有管胞,但种系也比较发达.他不同意把木兰目当作最原始的有花植物,以及全部被子植物均出自木兰目的单元单系观点,主张有花植物的起源是单元多系的.④ 孔型和3沟的花粉是古老的,单沟花粉从3沟花粉演化而来;孔型花粉不可能来自沟型花粉.⑤ 原始的有花植物只能从风媒的种子植物脱胎而来.不赞成虫媒植物先于风媒植物、风媒植物源于虫媒植物的观点,认为风媒植物即使不先于虫媒植物,二者至少也是齐头并进的.⑥ 单花和两性花是次生的,花序和单性花是原生的,花被的出现是为了加强对雌、雄蕊的保护,因而无被花、单被花是原始的.⑦ 柔荑花序类并不限于无被、单被和单性花,榆科、荨麻科、马尾树科甚至山毛榉科都存在两性花或两性花的痕迹.2轮花被同样也出现在榆科、山毛榉科、桦木科、马尾树科.柔荑花序类基本上是孔型花粉,只有栎属(Quercus)是沟型花粉,因而不可能从多心皮类衍生.它的孔型花粉,合点受精,风媒花,花被退化或不显眼;但开花时发出的臭气,同样吸引了蝇类等昆虫传粉;木质部不具原始的管胞,可能是由非离生心皮祖先派生出来.⑧ 不同意用百合植物来代表全部单子叶植物,至少不能代表泽泻目和棕榈目.?
张宏达的种子植物分类系统把化石植物与现生植物统一起来,纳入他的分类系统中,其最新的种子植物分类系统发表于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