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的精彩片段讲了什么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5 22:52:15
鲁滨孙漂流记的精彩片段讲了什么事
1.课文简说.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本课内容由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
《鲁滨孙漂流记》叙述十七世纪有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点生产和生活资料,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凭着艰苦的劳动,成功地在荒岛上建起了房舍,开垦了农田,营造了羊圈,使荒岛面貌有了改变,他的生活也有了改变.经过二十八年多的孤苦生活,他终于脱险,返回故乡.
梗概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突出了鲁滨孙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精彩片断写的是鲁滨孙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片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鲁滨孙在岛上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初到岛上,鲁滨孙由于缺乏纸笔,就用刀子刻在柱子上记录时间;从船上虽得到了不少东西,但缺少的东西还不少;工具的缺乏使他建木栅栏围墙的工作非常吃力;每天要为自己寻找食物.后半部分,是鲁滨孙对自己目前的情形和环境的理性思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和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找到了值得感谢的东西,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好感,然后开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鲁滨孙在严酷环境中心里的斗争,是这个片段的重点,这也是他身处绝境能知足安命、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力量所在.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外国名著的内容,了解人物遇到的困难及战胜困难的办法,关注人物的命运,体会人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鲁滨孙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鲁滨孙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星期五”.这个名字,与鲁滨孙一贯对时间的重视是有关的.在原著中,有很多关于时间的记录,他记得是“9月30日”来到海岛,上岛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柱子上刻斫痕来记录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在情理之中了.
②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这句话正是鲁滨孙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从未听说过的,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岛,可以说,鲁滨孙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的窘迫,还有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忧郁和失望,是他能否在岛上活下去的关键.
③我并不想它替我衔什么东西,也不想它替我做个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它却办不到.
在孤岛上有一只狗在身边,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伴儿.鲁滨孙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这种想法太强烈以后,就希望身边的狗能开口说话.这也反映出鲁滨孙的孤寂和无奈.难怪后来鲁滨孙遇见“星期五”时,有这样的描写:“但是,此刻那头一个被击昏的人苏醒过来了,我就指着他,让被救的野人看.这个人马上对我说了一串我听不懂的话,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因为这是我来到荒岛上二十五年以来头一回听见人说话的声音.”
④总起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这段话要结合前文鲁滨孙把流落荒岛的“幸”和“不幸”排列出来来理孤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所以应该心存感激.这句话是鲁滨孙“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
⑤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这句话是鲁滨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孤身荒岛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2)对词语的理解
畜养:饲养动物.
圈养:放在圈里饲养.本文指鲁滨孙把山羊放在圈里饲养.
教化:用伦理道德等约束和引导人,使人受到教育和感化.本文指鲁滨孙教“星期五”说英语和学习文明人的生活习惯等,试图把“星期五”从野人变成文明人.
知足安命:对已得到的感到满足,安于命运对自己的安排.
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二、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孙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
2.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他在荒岛上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尤其是应该让学生读精彩片段中的后半部分,体会他内心斗争中传递出来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学完课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整部书的兴趣.如果有学生读过这本书,可以请他们讲讲其中的精彩片断;如果学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梗概猜测具体的故事情节,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种出了粮食,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么样的?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读原著的体会.
4.如果有条件,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感受深刻的句子,组织召开读书交流活动.课后提示语的编排就体现了编者的这个意思.学生可以就精彩片断来交流,可以就内容来交流,可以就摘录的句子来交流,可以就这部书给人的启示来交流,可以就写法来交流,当然也可以就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5.“鲁滨孙”在有的译本中翻译成“鲁滨逊”或“鲁宾逊”,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教师只需给学生讲明这是人名的不同译法即可.
6.本课中有些多音字要提醒学生读正确,“畜养”的“畜”读xù,“圈养”的“圈”读juàn,“处境”的“处”读chǔ.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阅读梗概,了解大意
师:谁能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生:这部小说是讲鲁滨孙漂流到了一个岛上,一个人过着艰难的生活.
师:他为什么会漂流到一个岛上?他是怎样生活的?最后结果怎样呢?能更完整地说说吗?
生:小说讲了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遇上大风,船翻了,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战胜了种种困难,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终于获救,回到了英国.
师:你概括得比较完整,语句也很简洁.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生:是写鲁滨孙漂流到岛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想方设法克服了那些困难.
师:具体地说有哪些困难呢?他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梗概”,并把他所遇到的困难及克服的办法做上记号.
生:首先就是没有住的地方.鲁滨孙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生:还有吃的困难,因为从破船上搬下来的东西很快就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他每天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并且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从船上搬下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把它们撒到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麦种反复种和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生:还有一点,就是“孤独”,幸亏还有一条狗和两只猫跟他做伴.
生: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恐惧”.有一天,他发现了野人的脚印,担心野人会吃掉他,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后来,他再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他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
师:他有什么办法可以解除孤独吗?
生:后来,鲁滨孙救了一个被同伴追杀的野人,给他取名叫“星期五”,经过教化,这个野人成了他的好帮手.
师:现在,我们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生:以前,有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海上遇难,漂流到了一个岛上.为了生存,他用木头和船帆搭帐篷;拿着枪到森林里去打猎,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并种了一些麦子.他想办法对付野人,战胜恐惧.十八年后,他救了一个被追杀的野人,教化了他,让他成为自己的帮手.有一次,他俩看到附近停了一艘船,船长被绑架,他们便救下了船长,那个船长把他们带回了英国.
片段二:
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
师:刚才我们读了小说的梗概.在原著中,有很多地方写得引人入胜.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个精彩片段.先请大家浏览“精彩片段”,想想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中的哪个部分呢?
(生浏览精彩片段.)
师:谁来说说你认为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的哪个部分?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应该在小说的开始部分.因为片段的第2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大约在我上岸十一二天后”,从这儿可以知道这个片段的大概位置是在“梗概”的第6自然段.
师:有道理.现在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
生:我觉得鲁滨孙在困难面前,态度乐观,能战胜自己.那个“好处坏处对照表”就很精彩.
师:好,让我们对照鲁滨孙列出的“好处”和“坏处”,一起来读一读.请男同学读“坏处”,女同学读“好处”.
师:现在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表格,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生:我想,这个表格给鲁滨孙带来了勇气,他发现情况虽然很糟糕,但是自己还是幸运的,还没有完全处于绝境.
生:我认为,这也使鲁滨孙能够知足安命,不再抱怨眼前的一切,接受现实,一心想着往前走.
生:对!我觉得他通过对照也得到了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师:你提到了一个词语“知足安命”,看来你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能知足安命是很重要的,能让自己冷静理智下来.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生(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师: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
生:我觉得鲁滨孙的语言很精彩,我来读一读: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师: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往往是其中一些语言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名著中的警句.
片段三:
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师:我们阅读了梗概部分,又浏览了精彩片段,请大家对照着读一读,你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我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
生:还有,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呢?
生:我发现片段后的的提示语中,提到“鲁滨孙制成一只能耐火的罐子的那段描写很细致”,我想了解是怎样的“细致”.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我们还是找到原著读读吧.我想,你一定会被小说精彩的情节所吸引,能解开心中的疑问,还能发现值得珍藏的精彩语言.我们可以共同来浏览一下这本书的目录,先睹为快吧!
五、相关链接
1.笛福(1660—1731),英国作家.1660年诞生于商人的家庭,1731年4月26日在穷困中去世.早年以写政论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晚年开始发表海上冒险小说、流浪汉小说和历史小说.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的精神.其他小说有《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罗克查娜》《一个骑士的回忆》等,均受读者欢迎.
《鲁滨逊漂流记》最负盛名,写于1719年.小说是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两百多年前,有一个苏格兰人塞尔柯克在一艘英国海船上当水手,因与船长发生冲突,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他在岛上生活4年多,最后被救回英国.塞尔柯克在荒岛上没有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主人公鲁滨孙因沉船遭遇风暴失事,漂流到孤岛,独自在那里生活了28年,历尽艰难困苦,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鲁滨孙是他那个时代的创业者.作者借此歌颂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精神.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作者继此又写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写鲁滨孙旧地重游,以岛的主人自居,开化岛上居民,接着又到世界各地冒险,包括中国和西伯利亚.第三部大多是道德说教.
2.《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名言
*世间万物,只是有用处,才是最可宝贵的.任何东西,积攒多了,就应送给别人;我们能够享用的,至多不过是我们能够使用的部分,多了也没有用.
*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着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我已学会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东西.这种态度使我内心感到由衷安慰.
*我们老是感到缺少什么东西而不满足,是因为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缺少感激之情.
*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感情又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冀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会吓得胆战心惊.
*人在恐惧中所作出的决定是多么荒唐可笑啊!凡是理智提供他们保护自己的种种办法,一旦恐惧占了上风,他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办法了!
*等待大难临头比遭难本身更令人痛苦,尤其是无法逃避这种灾难而不得不坐等其降临,更是无法摆脱这种担惊受怕的恐惧.
3.关于制罐子的精彩片段
我早就想用什么办法制造一些陶器,我急需这类东西,可就是不知怎么做.这里气候炎热,因此,我敢肯定,只要能找到陶土,就能做一些钵子或罐子,然后放到太阳底下晒干;炎热的太阳一定能把陶土晒得既坚硬又结实,并能经久耐用,可以用来装一些需要保存的干东西.要加工粮食,制造面粉等工作,就必需要有盛器贮藏.所以,我决定尽量把容器做大一些,可以着地放,里面就可以装东西.
要是读者知道我怎样制造这些陶器,一定会为我感到又可怜又可笑.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合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丑陋的家伙;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合用;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也有多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裂了.一句话,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找陶土,找到后把土挖出来,调合好,运回家,再做成泥瓮.结果,我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两只大瓦罐,样子非常难看,简直无法把它们叫作缸.
最后,太阳终于把这两只大瓦罐晒得非常干燥非常坚硬了.我就把它们轻轻搬起来,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防备它们破裂.在缸和筐子之间的空隙处,又塞上了稻草和麦秆.现在,这两个大缸就不会受潮,以后我想就可以用来装粮食和粮食磨出来的面粉.
我大缸做得不成功,但那些小器皿做得还像样,像那些小圆罐啦,盘子啦,水罐啦,小瓦锅啦等等,总之,一切我随手做出来的东西,都还不错,而且,由于阳光强烈,这些瓦罐都晒得特别坚硬.
但我还没有达到我的最终目的.这些容器只能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流质放在火上烧,而这才是我真正的目的.过了些时候,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大堆火煮东西,煮完后我就去灭火,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块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控制火力,给自己烧出几只锅子来.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虽然铅我还是有一些的.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看到陶器烧得红透后,又继续保留了五六小时的热度.后来,我看见其中一只虽然没有破裂,但已开始溶化了,这是因为掺在陶土里的沙土被火烧溶了,假如再烧下去,就要成为玻璃了.于是我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溶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这次实验成功后,不用说,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但我必须说,这些东西的形状,是很不像样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本课内容由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
《鲁滨孙漂流记》叙述十七世纪有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点生产和生活资料,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凭着艰苦的劳动,成功地在荒岛上建起了房舍,开垦了农田,营造了羊圈,使荒岛面貌有了改变,他的生活也有了改变.经过二十八年多的孤苦生活,他终于脱险,返回故乡.
梗概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突出了鲁滨孙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精彩片断写的是鲁滨孙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片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鲁滨孙在岛上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初到岛上,鲁滨孙由于缺乏纸笔,就用刀子刻在柱子上记录时间;从船上虽得到了不少东西,但缺少的东西还不少;工具的缺乏使他建木栅栏围墙的工作非常吃力;每天要为自己寻找食物.后半部分,是鲁滨孙对自己目前的情形和环境的理性思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和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找到了值得感谢的东西,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好感,然后开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鲁滨孙在严酷环境中心里的斗争,是这个片段的重点,这也是他身处绝境能知足安命、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力量所在.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外国名著的内容,了解人物遇到的困难及战胜困难的办法,关注人物的命运,体会人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鲁滨孙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鲁滨孙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星期五”.这个名字,与鲁滨孙一贯对时间的重视是有关的.在原著中,有很多关于时间的记录,他记得是“9月30日”来到海岛,上岛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柱子上刻斫痕来记录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在情理之中了.
②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这句话正是鲁滨孙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从未听说过的,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岛,可以说,鲁滨孙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的窘迫,还有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忧郁和失望,是他能否在岛上活下去的关键.
③我并不想它替我衔什么东西,也不想它替我做个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它却办不到.
在孤岛上有一只狗在身边,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伴儿.鲁滨孙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这种想法太强烈以后,就希望身边的狗能开口说话.这也反映出鲁滨孙的孤寂和无奈.难怪后来鲁滨孙遇见“星期五”时,有这样的描写:“但是,此刻那头一个被击昏的人苏醒过来了,我就指着他,让被救的野人看.这个人马上对我说了一串我听不懂的话,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因为这是我来到荒岛上二十五年以来头一回听见人说话的声音.”
④总起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这段话要结合前文鲁滨孙把流落荒岛的“幸”和“不幸”排列出来来理孤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所以应该心存感激.这句话是鲁滨孙“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
⑤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这句话是鲁滨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孤身荒岛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2)对词语的理解
畜养:饲养动物.
圈养:放在圈里饲养.本文指鲁滨孙把山羊放在圈里饲养.
教化:用伦理道德等约束和引导人,使人受到教育和感化.本文指鲁滨孙教“星期五”说英语和学习文明人的生活习惯等,试图把“星期五”从野人变成文明人.
知足安命:对已得到的感到满足,安于命运对自己的安排.
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二、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孙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
2.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他在荒岛上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尤其是应该让学生读精彩片段中的后半部分,体会他内心斗争中传递出来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学完课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整部书的兴趣.如果有学生读过这本书,可以请他们讲讲其中的精彩片断;如果学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梗概猜测具体的故事情节,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种出了粮食,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么样的?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读原著的体会.
4.如果有条件,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感受深刻的句子,组织召开读书交流活动.课后提示语的编排就体现了编者的这个意思.学生可以就精彩片断来交流,可以就内容来交流,可以就摘录的句子来交流,可以就这部书给人的启示来交流,可以就写法来交流,当然也可以就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5.“鲁滨孙”在有的译本中翻译成“鲁滨逊”或“鲁宾逊”,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教师只需给学生讲明这是人名的不同译法即可.
6.本课中有些多音字要提醒学生读正确,“畜养”的“畜”读xù,“圈养”的“圈”读juàn,“处境”的“处”读chǔ.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阅读梗概,了解大意
师:谁能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生:这部小说是讲鲁滨孙漂流到了一个岛上,一个人过着艰难的生活.
师:他为什么会漂流到一个岛上?他是怎样生活的?最后结果怎样呢?能更完整地说说吗?
生:小说讲了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遇上大风,船翻了,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战胜了种种困难,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终于获救,回到了英国.
师:你概括得比较完整,语句也很简洁.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生:是写鲁滨孙漂流到岛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想方设法克服了那些困难.
师:具体地说有哪些困难呢?他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梗概”,并把他所遇到的困难及克服的办法做上记号.
生:首先就是没有住的地方.鲁滨孙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生:还有吃的困难,因为从破船上搬下来的东西很快就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他每天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并且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从船上搬下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把它们撒到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麦种反复种和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生:还有一点,就是“孤独”,幸亏还有一条狗和两只猫跟他做伴.
生: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恐惧”.有一天,他发现了野人的脚印,担心野人会吃掉他,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后来,他再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他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
师:他有什么办法可以解除孤独吗?
生:后来,鲁滨孙救了一个被同伴追杀的野人,给他取名叫“星期五”,经过教化,这个野人成了他的好帮手.
师:现在,我们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生:以前,有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海上遇难,漂流到了一个岛上.为了生存,他用木头和船帆搭帐篷;拿着枪到森林里去打猎,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并种了一些麦子.他想办法对付野人,战胜恐惧.十八年后,他救了一个被追杀的野人,教化了他,让他成为自己的帮手.有一次,他俩看到附近停了一艘船,船长被绑架,他们便救下了船长,那个船长把他们带回了英国.
片段二:
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
师:刚才我们读了小说的梗概.在原著中,有很多地方写得引人入胜.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个精彩片段.先请大家浏览“精彩片段”,想想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中的哪个部分呢?
(生浏览精彩片段.)
师:谁来说说你认为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的哪个部分?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应该在小说的开始部分.因为片段的第2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大约在我上岸十一二天后”,从这儿可以知道这个片段的大概位置是在“梗概”的第6自然段.
师:有道理.现在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
生:我觉得鲁滨孙在困难面前,态度乐观,能战胜自己.那个“好处坏处对照表”就很精彩.
师:好,让我们对照鲁滨孙列出的“好处”和“坏处”,一起来读一读.请男同学读“坏处”,女同学读“好处”.
师:现在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表格,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生:我想,这个表格给鲁滨孙带来了勇气,他发现情况虽然很糟糕,但是自己还是幸运的,还没有完全处于绝境.
生:我认为,这也使鲁滨孙能够知足安命,不再抱怨眼前的一切,接受现实,一心想着往前走.
生:对!我觉得他通过对照也得到了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师:你提到了一个词语“知足安命”,看来你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能知足安命是很重要的,能让自己冷静理智下来.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生(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师: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
生:我觉得鲁滨孙的语言很精彩,我来读一读: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师: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往往是其中一些语言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名著中的警句.
片段三:
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师:我们阅读了梗概部分,又浏览了精彩片段,请大家对照着读一读,你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我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
生:还有,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呢?
生:我发现片段后的的提示语中,提到“鲁滨孙制成一只能耐火的罐子的那段描写很细致”,我想了解是怎样的“细致”.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我们还是找到原著读读吧.我想,你一定会被小说精彩的情节所吸引,能解开心中的疑问,还能发现值得珍藏的精彩语言.我们可以共同来浏览一下这本书的目录,先睹为快吧!
五、相关链接
1.笛福(1660—1731),英国作家.1660年诞生于商人的家庭,1731年4月26日在穷困中去世.早年以写政论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晚年开始发表海上冒险小说、流浪汉小说和历史小说.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的精神.其他小说有《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罗克查娜》《一个骑士的回忆》等,均受读者欢迎.
《鲁滨逊漂流记》最负盛名,写于1719年.小说是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两百多年前,有一个苏格兰人塞尔柯克在一艘英国海船上当水手,因与船长发生冲突,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他在岛上生活4年多,最后被救回英国.塞尔柯克在荒岛上没有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主人公鲁滨孙因沉船遭遇风暴失事,漂流到孤岛,独自在那里生活了28年,历尽艰难困苦,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鲁滨孙是他那个时代的创业者.作者借此歌颂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精神.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作者继此又写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写鲁滨孙旧地重游,以岛的主人自居,开化岛上居民,接着又到世界各地冒险,包括中国和西伯利亚.第三部大多是道德说教.
2.《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名言
*世间万物,只是有用处,才是最可宝贵的.任何东西,积攒多了,就应送给别人;我们能够享用的,至多不过是我们能够使用的部分,多了也没有用.
*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着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我已学会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东西.这种态度使我内心感到由衷安慰.
*我们老是感到缺少什么东西而不满足,是因为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缺少感激之情.
*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感情又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冀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会吓得胆战心惊.
*人在恐惧中所作出的决定是多么荒唐可笑啊!凡是理智提供他们保护自己的种种办法,一旦恐惧占了上风,他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办法了!
*等待大难临头比遭难本身更令人痛苦,尤其是无法逃避这种灾难而不得不坐等其降临,更是无法摆脱这种担惊受怕的恐惧.
3.关于制罐子的精彩片段
我早就想用什么办法制造一些陶器,我急需这类东西,可就是不知怎么做.这里气候炎热,因此,我敢肯定,只要能找到陶土,就能做一些钵子或罐子,然后放到太阳底下晒干;炎热的太阳一定能把陶土晒得既坚硬又结实,并能经久耐用,可以用来装一些需要保存的干东西.要加工粮食,制造面粉等工作,就必需要有盛器贮藏.所以,我决定尽量把容器做大一些,可以着地放,里面就可以装东西.
要是读者知道我怎样制造这些陶器,一定会为我感到又可怜又可笑.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合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丑陋的家伙;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合用;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也有多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裂了.一句话,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找陶土,找到后把土挖出来,调合好,运回家,再做成泥瓮.结果,我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两只大瓦罐,样子非常难看,简直无法把它们叫作缸.
最后,太阳终于把这两只大瓦罐晒得非常干燥非常坚硬了.我就把它们轻轻搬起来,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防备它们破裂.在缸和筐子之间的空隙处,又塞上了稻草和麦秆.现在,这两个大缸就不会受潮,以后我想就可以用来装粮食和粮食磨出来的面粉.
我大缸做得不成功,但那些小器皿做得还像样,像那些小圆罐啦,盘子啦,水罐啦,小瓦锅啦等等,总之,一切我随手做出来的东西,都还不错,而且,由于阳光强烈,这些瓦罐都晒得特别坚硬.
但我还没有达到我的最终目的.这些容器只能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流质放在火上烧,而这才是我真正的目的.过了些时候,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大堆火煮东西,煮完后我就去灭火,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块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控制火力,给自己烧出几只锅子来.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虽然铅我还是有一些的.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看到陶器烧得红透后,又继续保留了五六小时的热度.后来,我看见其中一只虽然没有破裂,但已开始溶化了,这是因为掺在陶土里的沙土被火烧溶了,假如再烧下去,就要成为玻璃了.于是我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溶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这次实验成功后,不用说,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但我必须说,这些东西的形状,是很不像样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