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各有什么特征《科教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11/08 16:56:28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各有什么特征《科教版
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实现时间是20世纪末.总体小康的特征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的特征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是2020年.这是“三步走”战略和“两个100年”目标中所提出的.而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一个渐进的关系,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实质的共同富裕.全国标准是作为全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统一标准来设计的,是测量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准,包括五个方面共16项指标.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水平,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个指标组成;第二类为物质生活水平,由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居住使用面积、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恩格尔系数8项指标组成;第三类为人口素质,由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3项指标组成;第四类为精神生活,由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电视机普及率2项指标组成;第五类为生活环境,由森林覆盖率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2项指标组成.
城镇标准由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五个部分组成,共包括12项指标;农村标准由收入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与安全六个部分组成,共包括16项指标.
遵循的主要技术原则有四条:一是全面系统原则,能综合反映小康水平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反映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主线,将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使之与温饱和富裕阶段的生活内涵有明显的区别.二是实用操作原则,衡量我国小康生活发展水平不仅要科学客观,而且要具有简便实用和可操作的特性.价值量指标与实物量指标相结合,尽量以指标的相对量来衡量,以便保持可比性和连续性.三是可比性原则,所选指标要便于横向与纵向的研究分析,既要参照国际标准,又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城乡差别较大、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特点,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四是最小可靠原则,在具有几乎同等代表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指标数量的最小性和数据来源可靠性的原则,以使指标少而精,又能客观合理地反映小康生活水平.
这三套标准是一个体系,它们之间既又联系又有区别,共同为反映小康水平服务,不违反统一性原则.在制定标准时注重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本质,寻求内在的统一,而并非形式的统一.
考虑到城市与农村存在较大差别的客观性,采取制定城镇标准和农村标准作为全国标准的细化和补充的做法,其目的是想从本质上更为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提高程度.大家知道,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和民族众多,生活习俗差异很大,如果用全国一套标准很难准确刻画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平均数下会掩盖巨大的差异.因为均值受异常值的严重干扰,当变量的离散度很高时,均值基本上可以说不反映总体水平,只有在总体中每个个体元素差异不很大时,均值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总体水平.如城镇与农村在生活环境和习惯上就有很大差别,城镇现代生活设备为城镇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方便,但造成了环境污染;而农村情况正好相反.还有一些其他风俗带来的差异也是难以用一套标准来衡量的.
如“吃好”的标准难以把握,就从影响居民营养效果上入手,采用蛋白质指标反映.居民营养摄入量包括许多元素,主要是指居民对食物蛋白质、脂肪和热量的摄取,它是人们身体所必须的三大类营养要素,还在各种营养物质中,蛋白质对人体又是最为重要的.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细胞是由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构成的,糖又称碳水化合物是人们膳食中热能的主要来源,占摄入总热量的60%~80%,这些营养要素的摄取取决于人们的食物.在计算蛋白质或三大营养要素时,选择十几种居民常用食物来计量蛋白质指标.用它们反映居民消费水平是较为科学的.
又如,一些指标的数量界线确定也不能“一刀切”,需要分别对待.如对于刻画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价值量指标--收入水平而言,由于城市与农村居民在名义收入和实际支出上存在甚大差别,城市物价高、支出项目也多,尽管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大大高于农村,但实际购买力并非同比例扩大,从而生活水平没有同量级提高,因此对收入水平指标的小康临界值区分为城乡两种标准对待有其合理的一面.再如对反映住房水平的指标,因为城乡生活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城市住的是面积较窄的水泥钢筋楼房,应主要从体现改善住房面积的条件上考虑;农村住的是面积较宽的土木砖平房,应从主要从体现住房条件的房屋材料和设备上着手.对于交通方面,关键是如何体现居民的便利程度.就城市居民来说,一般都有较方便的交通工具可利用,可用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来反映城市交通的缓解和改善情况;而农村用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则较能说明问题,因为农村居民以村为生活群体居住点,公路的建通基本上意味着解决了交通问题.
确实如此,小康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能从我国对小康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中看出来.
城镇标准由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五个部分组成,共包括12项指标;农村标准由收入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与安全六个部分组成,共包括16项指标.
遵循的主要技术原则有四条:一是全面系统原则,能综合反映小康水平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反映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主线,将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使之与温饱和富裕阶段的生活内涵有明显的区别.二是实用操作原则,衡量我国小康生活发展水平不仅要科学客观,而且要具有简便实用和可操作的特性.价值量指标与实物量指标相结合,尽量以指标的相对量来衡量,以便保持可比性和连续性.三是可比性原则,所选指标要便于横向与纵向的研究分析,既要参照国际标准,又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城乡差别较大、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特点,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四是最小可靠原则,在具有几乎同等代表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指标数量的最小性和数据来源可靠性的原则,以使指标少而精,又能客观合理地反映小康生活水平.
这三套标准是一个体系,它们之间既又联系又有区别,共同为反映小康水平服务,不违反统一性原则.在制定标准时注重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本质,寻求内在的统一,而并非形式的统一.
考虑到城市与农村存在较大差别的客观性,采取制定城镇标准和农村标准作为全国标准的细化和补充的做法,其目的是想从本质上更为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提高程度.大家知道,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和民族众多,生活习俗差异很大,如果用全国一套标准很难准确刻画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平均数下会掩盖巨大的差异.因为均值受异常值的严重干扰,当变量的离散度很高时,均值基本上可以说不反映总体水平,只有在总体中每个个体元素差异不很大时,均值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总体水平.如城镇与农村在生活环境和习惯上就有很大差别,城镇现代生活设备为城镇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方便,但造成了环境污染;而农村情况正好相反.还有一些其他风俗带来的差异也是难以用一套标准来衡量的.
如“吃好”的标准难以把握,就从影响居民营养效果上入手,采用蛋白质指标反映.居民营养摄入量包括许多元素,主要是指居民对食物蛋白质、脂肪和热量的摄取,它是人们身体所必须的三大类营养要素,还在各种营养物质中,蛋白质对人体又是最为重要的.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细胞是由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构成的,糖又称碳水化合物是人们膳食中热能的主要来源,占摄入总热量的60%~80%,这些营养要素的摄取取决于人们的食物.在计算蛋白质或三大营养要素时,选择十几种居民常用食物来计量蛋白质指标.用它们反映居民消费水平是较为科学的.
又如,一些指标的数量界线确定也不能“一刀切”,需要分别对待.如对于刻画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价值量指标--收入水平而言,由于城市与农村居民在名义收入和实际支出上存在甚大差别,城市物价高、支出项目也多,尽管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大大高于农村,但实际购买力并非同比例扩大,从而生活水平没有同量级提高,因此对收入水平指标的小康临界值区分为城乡两种标准对待有其合理的一面.再如对反映住房水平的指标,因为城乡生活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城市住的是面积较窄的水泥钢筋楼房,应主要从体现改善住房面积的条件上考虑;农村住的是面积较宽的土木砖平房,应从主要从体现住房条件的房屋材料和设备上着手.对于交通方面,关键是如何体现居民的便利程度.就城市居民来说,一般都有较方便的交通工具可利用,可用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来反映城市交通的缓解和改善情况;而农村用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则较能说明问题,因为农村居民以村为生活群体居住点,公路的建通基本上意味着解决了交通问题.
确实如此,小康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能从我国对小康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中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