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物理 > 作业

八年级上“动手动脑学物理”怎样写?要全过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物理作业 时间:2024/07/08 22:21:38
八年级上“动手动脑学物理”怎样写?要全过程.
人教版物理教科书2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四道题怎样写?要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我们知道声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
答案: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能说明桌子是振动的就可以.
比如在桌子上竖立一支铅笔,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铅笔振动或倒下,由此说明桌子是振动的.或者仿照课上的实验,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动.对于前、后两种方法,教师应该都予以肯定,尤其是前一种方法,要大加赞赏.凡利用课上没有讲过的方法来做验证的,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举一反三,鼓励联系实际,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传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
答案: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在实际中声音是不可能从北京传播到上海的,这里题目的设问,只是一种假设.另外声速、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火车的速度、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速度等数据,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数据.实际上,由于这种计算不要求太精确(也不可能太精确),根据查找到的数据,或者自己知道大致的数值,最后估算即可.在这里,切忌用物理计算题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要打击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积极性.有关数据如下:
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约为1 500km(实为1 463 km);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约为1 200 km;
Z13(北京一上海)快车大约平均每小时运行120km;
737客机平均每小时行驶约600km.
此题中体现两个能力培养点.①假设.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提出假设,在物理问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理想模型和简化问题.②估算.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在许多场合,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实际意义,更能说明问题.
这里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疑问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答案: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
此题不能只给出一个绝对答案,否则就会种下“重计算,轻事实”的恶果.如果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应该请他告诉其他同学能听到两次声音的条件(主要是铁管的长度足够长).如果没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师生共同讨论是否有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需要哪些条件才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总之,不要把此题当成一道计算题简单地处理.
此题的实验体验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是有困难的.40 m长的铁管、安静的环境等都不容易满足,最好教师在这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方便的线索.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领他们从这里走向第二阶段——理论探究.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 答案:255 m.
此题不拘格式,只要能计算正确就可以.同时可以询问学生,这个问题可以有几种解决方案.
5.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 影响.答案:小、大、温度.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如果你家中有乐器,观察—下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答案: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写篇小论文或召开个小研讨会,互相交流一下.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
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图1.3—7).你能练着用它吹出一首歌吗?
答案:这种哨子很好做,用塑料管和竹管都可以,只要是能改变所吹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就可以改变音调.
3.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 人类能听到吗? 答案:350 Hz,能.
4.小小音乐会.
每人制作一件小乐器,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 乐会上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看谁的乐器有新意,谁演奏得好.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
答案:学生能用自己做的乐器演奏乐曲,非常高兴.希望老师能充分地利用这种积极性,把物理学习搞得有声有色.此题在知识上的要求不要过高,着眼点要更多地关注“做”的过程.
三、声音的特性
1.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
答案: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初步学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交谈、记录等等.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投入程度,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议开展下面的活动.
活动:角色扮演.
某居民区附近新建了一个纺织厂.机器的噪声打破了小区昔日的宁静,干扰了居民的休息.另一方面,这个纺织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个矛盾怎样解决?
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纺织厂厂长、工人、居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参加讨论的每位同学都要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时既要为自己辩护,又要倾听对立方面的意见.其他同学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2.在工厂里,噪声主要来源于 ;
在公路上,噪声主要来源于 .
答案:工厂里的电动机、车床等.公路上主要有汽车的发动机、喇叭等.
3.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答案:A、C是有效、合理的;B有效,但不合理;D是无效的,这种装置只是监测装置.
4.在安静环境里,测量你的脉搏在1 min里跳动的次数.在声音过大的环境里,你的脉搏有变化吗?测量一下!答案略.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瓷碗是否破损.这个方法应用了声音的什么特征?
答案:声音的音调和音色皆有,相比之下,主要是根据碗的音调不同来判断的.
2.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此处海底有多深?
答案:3062m
3.学过声现象这一章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像,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一次闪电发生后经过4 s听到雷声,雷声发生在多远的地方?
答: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极大,约为3×108m/s,所以可以近似认为在雷电发生的同时我们就看到了闪电,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以及时间,即可求出雷电处距观察者的距离s=340m/s×4s=1 360m.
2.“井底之蛙”(图2.1—8)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
答:如图2—5所示,井底之蛙只能看到阴影线范围内的物体.
3.请你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答: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所以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4.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答:射击时瞄准目标、影子、日食、月食、针孔成像等.
二、光的反射
1.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图2.2—8),反射角是多大?试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如何射出?画图表示出来.
答:光路如图2—9甲,反射角为60°;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将按 原路返回(图2—9 乙)

2.有时,黑板反射的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画出这个问题的光路.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答:光路如图2—10.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易反光的材料.
3.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试着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图2.2—9).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要让学生体验后,再回答.用墙作反射面,应 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4.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2.2—10所示.夜晚,用手电简照射尾灯,看看它的反光效果.试着在图2.2—10左图上画出反射光线来.
5.激光测距仪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束,接受反射回来的激光束,测出激光往返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算出所测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108m,计算一束激光从激光测距仪出发,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反射回来.现在利用激光测距仪测出月地之间的距离,精度可以达到±10 cm.激光测距技术广泛应用在人造地球卫星测控、大地测量等方面.答:.2.53s.
三、平面镜成像
1.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 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D )
A.1 m; B.0.5m; C.0m; D.2m.
2.试画出图2.3—8中的小丑的帽子在平面镜中的像.答案:如图所示.





3.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图2.3—9).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多远?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 4.6 m,可以在较小的房间内检查视力.





4.如图2.3—10所示,A'O'是A0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来.
答:如图2—13.
5.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可以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我们利用两块平面镜就可以制作一个潜望镜(图2.3—11).自己做一个潜望镜并把它放在窗户下,看看能否观到窗外的物体.如果一束光水平射入潜望镜镜口,它将经过怎样的路径射出?画出光路图来.答:如图2—14.
四、光的折射
1.图2.4—6中,哪一幅图正确地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 答:丙.






2.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图2.4—7).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答:如图2—16所示.




3.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盘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图2.4—8).这种现象是由光的 现象引起的.
解答要点:
(1)光从水进入空气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由于折射,看起来水底变浅.
(3)看起来,浸在水中的铅笔底部(接触杯底部分)上浮,在空气与水面交界处折断.该题也可通过画光路图说明(图2—17).
4.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再放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个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枚硬币.做这个实验,并解释这种现象.
答:看到的两枚硬币中有一个是硬币通过水面折射而成的像(图2—18,上面的那个),由于折射,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高一些;另一个是通过杯子侧面水的折射而成的像(图中下面较大的那个).
五、光的色散
1.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工作时的屏幕,对比发白光的区域和其他颜色的区域,看看红、绿、蓝三种色条的相对亮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这是一道实践性练习题.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在课下完成.用各种放大镜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放大镜还可以自制.最简单的放大镜可以用透明的玻璃杯盘上水代替.
2.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 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 色;如果一个物体能 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在一张白纸上用红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只用红光照射时,你将看到什么现象?只用绿光照射时,你又将看到什么现象?
答:白;黑;透过.红色的“光”字将消失,只能看到一张红色的纸.这是因为只有红光照射,白纸反射红光,红色的“光”字也反射红光,进入我们眼睛的只有红色光.只用绿光照射时,我们将看到绿纸上有一个黑色的“光”字.这是因为只有绿光照射,白纸反射绿光而呈绿色,红颜料吸收绿光,没有反射光,字呈黑色.
3.放电影用的银幕为什么做成白色的?
答:因为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彩色画面.
4.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作品,将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我们将只能看到一些不规则的红色色块.这是因为绚丽多彩的油画画面由各种颜料组成,这些颜料中只有红色颜料能反射红色光.
六、看不见的光
1.在家里和商场里进行调查,看看有哪些器具(例如烤箱、浴室取暖灯……)应用了红外线.
2.在家里和商场里进行调查,看看有多少种防紫外线的用品(防晒霜、防晒伞……).通过售货员、说明书等了解它们防紫外线的原理.根据你的判断,所宣传的防紫外线功能中有多少是可信的?
3.收集报刊和科普读物上关于臭氧层空洞的信息,写一篇环保方面的报告,内容包括臭氧层空洞的成因、解决办法、目前的进展等.可以参考后面第四章第三节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