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干什么有意义?(作文,4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5 18:42:07
新年干什么有意义?(作文,400字)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1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1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