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及呈现出这种特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5 23:35:52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及呈现出这种特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要从我们这个时代背景谈起.大家知道,在70年代末,经过文革动乱,国家的经济已经很危险.恰好在这个时候,国家的发展机会来了,因为当时亚洲四小虎正急需把他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中国看到这种情况,就让他们进来,他们就进来了.他们进来后,可以给珠三角增加税收,又解决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就业,给中国一部分家庭增加了收入.是一件好事.
那么反过来想,加工业离开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不是减少了当地的税收呢?是不是损失了就业机会?其实不是的,因为那些国家和地区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加工业发展,同时注重人力素质的培养,当人才素质提高后,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产业升级.因为他们成长起来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市场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发现,搞设计、搞市场、搞管理,更赚钱,谁还愿意天天坐在生产线上打锣丝,插元件?所以,加工业很难招到工人,就是说用工成本非常高.他们不得不转移.另一方面,当地的设计公司、贸易公司等发展起来,解决了税收和就业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因为人力素质的提升,使得他们把加工业转移出去,同时进行产业升级.
现在有一种谬论,说珠三角的劳动力生成本上涨了,要象当初亚洲四小虎一样进行产业升级.这其实是错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只会使加工业转移,但不会使产业升级,因为产业升级的条件必须是人力素质上升,而不是用工成本上升.把一个收音机工厂所有插件工人的工资加到每月1万块,他们就能变成CPU设计师?这个我后面还会谈到.这里还是继续说当时的背景.
当时,加工业转移进来后,需要大量的廉价工人,那么这些人从哪里来呢?农民工啊.农民工为什么要出来打工?因为种田挣不到什么钱.为什么种田挣不到钱?因为政策.这个不是我说的,很多文章反应过那个年代农村人和城市人的政策待遇不平等,比如说税费方面,小学教育方面等等.反正种种原因造就了大量的贫苦农民,于是他们就出来打工了.假如当年每个农民都有低保,有多少人愿意出来打工啊?有多少人愿意在外资企业里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一个月拿300多块呢?(这是当时的情况,现在一般有900多块)
那么,当时有人把他们叫做农村剩余劳动力.什么叫剩余劳动力啊?就是说农村活太少了,他们没活可干!是真的吗?真的没活干吗?城市里的机关单位,上班喝茶看报,中间还出去买菜,那里没有剩余劳力?还年年增编.农村人早上天不亮起来,挑水,挖地,一个人挑几十斤菜走山路,干活干到天黑,居然还有剩余劳力?那就把地分给剩余劳力干啊?每人每天干两小时,剩下的时间喝茶看报.把几十斤菜分给十个人挑啊,每人挑几斤就够了,留下些精力喝茶看报,农民也要学习文化嘛.但这行吗?这些农活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吗?所以,根本原因不是农村人没活干,而是农村的收入养不起这些农村人,所以,一些人就只能外出打工,剩下的人都起早贪黑地干几个人的活,养活自己.农村不是有剩余劳动力,农村是有被剩余劳动力.把他们剩余出去,给沿海解决劳动力问题.
而且是廉价劳动力.廉价到什么程度?2000年初的时候,有个开企业的朋友说,有一群打工仔来到他们厂,说不用给工资,只要管饭就愿意干,廉价到这样的程度!
所以,廉价劳动力怎么来?只要让那帮打工仔,不来打工就过不下去,他们就会主动成为廉价劳动力.
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会议上,一个企业的人讲话,第一个大标题是:“我们要保持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他不明说,我也明白,就是要保持那些打工仔在家过不下去的状态.
那是2000年前后的情况,因为这些原因,沿海企业获得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而且由于劳动力数量大多,使得企业可以挑挑捡捡,专挑年轻力壮的.于是形成了沿海特有的打工仔、打工妹群体.
在东莞就很明显,一到傍晚下班时间,工业区的街道上,就涌现出一群群的年轻人,尤其是以女性居多,占八成以上,她们三三两两,在拥挤的人群中散步,或买点便宜的零食吃吃,路边的两元店、三元店,搁着个喇叭在放录音"两元,两元,一律两元”,里面摆满洗发水、脸盆、席子、枕头、棉被等等,所有打工要用的必须品.小吃摊的摊主满头大汗地翻动锅铲,“嗞嗞”地炒出一碟碟炒粉.
但是大家会说,这些打工妹,打几年工,年纪就大了,不仅要求更高的收入,而且劳动效率也会下降,企业怎么能保持低的用工成本呢?
这里就会说到中国的工业化与外国早期工业化的不同.有些人说中国在走外国早期的老路,其实不完全是.外国,它通过圈地运动或其它手段,把农业人口转变成工业人口,这些人口,开始在工厂工作之后,他们不可能再回到田里去了,田没了,被资本家收走了.所以他们必须继续打工,资本家不解决他们的工作和收入,政府必须解决,政府不解决,他们就会乱,就会无产阶级团结起来,革命,不革命也至少会组织工会,抗议.这样一来,外国的企业就不可能只招年轻工人,它必须也招年纪大的人,这样用工成本就会高.但是中国不一样的,中国那些农民工,打工仔、打工妹们,他们的家庭在家乡还有地,企业不想用他们的时候,随时可以赶走,让他们回去中地,然后再招一批年轻的来.这就是中国沿海企业能保持低劳动力成本的另一个特殊方法.
外国的企业做不到这点,特别是日本,搞终身制,不能成批地把工人不到30岁就赶走,用工成本高得惊人.当然这也帮助他们造就了一批熟练技术工人,为产业升级做基础.而中国的企业现在缺的就是熟练技术工人,车间里永远都是刚进厂的年轻娃,搞产业升级?开玩笑!他们知道锣丝刀力距影响哪些品质关系么?连这都不懂,怎么改良?怎么创新?当然这是后话.
那么这些企业当时怎么才能把年纪大的工人赶走呢?总不能把人直接往厂外推吧?或者发一笔钱让她走?那不是与低成本的目标相违背吗?其实办法很多的,比如保持恶劣的生活条件,保持伙食没什么油水,年纪大了肯定受不了,宿舍拥挤,很多人一间,缺乏隐私空间,谈男友准备结婚的也会走.天天加班,每天干12个小时,年纪大的或身体不好的也受不了,自动会走.缺乏尊严,保安动不动呵斥,动不动罚款.收入低微不足以组建家庭,就算组建也家庭也无钱支付性生活所必须的租房钱或旅馆钱.这一切,让打工仔、打工妹们干不了多久,自动就会走掉,企业根本不用支付赔偿金,反而可以扣一笔工资,反正你辞工我不批你,自己走的话领不到当月工资.劳动法?你去告谁理你?
就算受理,拖你个半年处理,你连饭钱都不够.
这是企业换人的办法.但是光企业这样做是不够的,企业把人赶到社会上,当地社会不需要啊,无业的人多了,会乱啊.怎么办?还是得让他们回自己家乡去.
那么反过来想,加工业离开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不是减少了当地的税收呢?是不是损失了就业机会?其实不是的,因为那些国家和地区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加工业发展,同时注重人力素质的培养,当人才素质提高后,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产业升级.因为他们成长起来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市场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发现,搞设计、搞市场、搞管理,更赚钱,谁还愿意天天坐在生产线上打锣丝,插元件?所以,加工业很难招到工人,就是说用工成本非常高.他们不得不转移.另一方面,当地的设计公司、贸易公司等发展起来,解决了税收和就业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因为人力素质的提升,使得他们把加工业转移出去,同时进行产业升级.
现在有一种谬论,说珠三角的劳动力生成本上涨了,要象当初亚洲四小虎一样进行产业升级.这其实是错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只会使加工业转移,但不会使产业升级,因为产业升级的条件必须是人力素质上升,而不是用工成本上升.把一个收音机工厂所有插件工人的工资加到每月1万块,他们就能变成CPU设计师?这个我后面还会谈到.这里还是继续说当时的背景.
当时,加工业转移进来后,需要大量的廉价工人,那么这些人从哪里来呢?农民工啊.农民工为什么要出来打工?因为种田挣不到什么钱.为什么种田挣不到钱?因为政策.这个不是我说的,很多文章反应过那个年代农村人和城市人的政策待遇不平等,比如说税费方面,小学教育方面等等.反正种种原因造就了大量的贫苦农民,于是他们就出来打工了.假如当年每个农民都有低保,有多少人愿意出来打工啊?有多少人愿意在外资企业里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一个月拿300多块呢?(这是当时的情况,现在一般有900多块)
那么,当时有人把他们叫做农村剩余劳动力.什么叫剩余劳动力啊?就是说农村活太少了,他们没活可干!是真的吗?真的没活干吗?城市里的机关单位,上班喝茶看报,中间还出去买菜,那里没有剩余劳力?还年年增编.农村人早上天不亮起来,挑水,挖地,一个人挑几十斤菜走山路,干活干到天黑,居然还有剩余劳力?那就把地分给剩余劳力干啊?每人每天干两小时,剩下的时间喝茶看报.把几十斤菜分给十个人挑啊,每人挑几斤就够了,留下些精力喝茶看报,农民也要学习文化嘛.但这行吗?这些农活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吗?所以,根本原因不是农村人没活干,而是农村的收入养不起这些农村人,所以,一些人就只能外出打工,剩下的人都起早贪黑地干几个人的活,养活自己.农村不是有剩余劳动力,农村是有被剩余劳动力.把他们剩余出去,给沿海解决劳动力问题.
而且是廉价劳动力.廉价到什么程度?2000年初的时候,有个开企业的朋友说,有一群打工仔来到他们厂,说不用给工资,只要管饭就愿意干,廉价到这样的程度!
所以,廉价劳动力怎么来?只要让那帮打工仔,不来打工就过不下去,他们就会主动成为廉价劳动力.
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会议上,一个企业的人讲话,第一个大标题是:“我们要保持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他不明说,我也明白,就是要保持那些打工仔在家过不下去的状态.
那是2000年前后的情况,因为这些原因,沿海企业获得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而且由于劳动力数量大多,使得企业可以挑挑捡捡,专挑年轻力壮的.于是形成了沿海特有的打工仔、打工妹群体.
在东莞就很明显,一到傍晚下班时间,工业区的街道上,就涌现出一群群的年轻人,尤其是以女性居多,占八成以上,她们三三两两,在拥挤的人群中散步,或买点便宜的零食吃吃,路边的两元店、三元店,搁着个喇叭在放录音"两元,两元,一律两元”,里面摆满洗发水、脸盆、席子、枕头、棉被等等,所有打工要用的必须品.小吃摊的摊主满头大汗地翻动锅铲,“嗞嗞”地炒出一碟碟炒粉.
但是大家会说,这些打工妹,打几年工,年纪就大了,不仅要求更高的收入,而且劳动效率也会下降,企业怎么能保持低的用工成本呢?
这里就会说到中国的工业化与外国早期工业化的不同.有些人说中国在走外国早期的老路,其实不完全是.外国,它通过圈地运动或其它手段,把农业人口转变成工业人口,这些人口,开始在工厂工作之后,他们不可能再回到田里去了,田没了,被资本家收走了.所以他们必须继续打工,资本家不解决他们的工作和收入,政府必须解决,政府不解决,他们就会乱,就会无产阶级团结起来,革命,不革命也至少会组织工会,抗议.这样一来,外国的企业就不可能只招年轻工人,它必须也招年纪大的人,这样用工成本就会高.但是中国不一样的,中国那些农民工,打工仔、打工妹们,他们的家庭在家乡还有地,企业不想用他们的时候,随时可以赶走,让他们回去中地,然后再招一批年轻的来.这就是中国沿海企业能保持低劳动力成本的另一个特殊方法.
外国的企业做不到这点,特别是日本,搞终身制,不能成批地把工人不到30岁就赶走,用工成本高得惊人.当然这也帮助他们造就了一批熟练技术工人,为产业升级做基础.而中国的企业现在缺的就是熟练技术工人,车间里永远都是刚进厂的年轻娃,搞产业升级?开玩笑!他们知道锣丝刀力距影响哪些品质关系么?连这都不懂,怎么改良?怎么创新?当然这是后话.
那么这些企业当时怎么才能把年纪大的工人赶走呢?总不能把人直接往厂外推吧?或者发一笔钱让她走?那不是与低成本的目标相违背吗?其实办法很多的,比如保持恶劣的生活条件,保持伙食没什么油水,年纪大了肯定受不了,宿舍拥挤,很多人一间,缺乏隐私空间,谈男友准备结婚的也会走.天天加班,每天干12个小时,年纪大的或身体不好的也受不了,自动会走.缺乏尊严,保安动不动呵斥,动不动罚款.收入低微不足以组建家庭,就算组建也家庭也无钱支付性生活所必须的租房钱或旅馆钱.这一切,让打工仔、打工妹们干不了多久,自动就会走掉,企业根本不用支付赔偿金,反而可以扣一笔工资,反正你辞工我不批你,自己走的话领不到当月工资.劳动法?你去告谁理你?
就算受理,拖你个半年处理,你连饭钱都不够.
这是企业换人的办法.但是光企业这样做是不够的,企业把人赶到社会上,当地社会不需要啊,无业的人多了,会乱啊.怎么办?还是得让他们回自己家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