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七则及意义课本上的除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6 00:47:47
论语七则及意义
课本上的除外
课本上的除外
1.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7.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8.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7.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8.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