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有关三国的人物赏析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8 18:32:22
有关三国的人物赏析的文章
比如刘备、孙权、赵云、鲁肃、吕布、董卓的,越多人物越好.
论《三国演义》的悲剧色彩——浅析《三国演义》的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太原,生卒年不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约定为1330-1400年,其时正处于元末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很尖锐的动乱的时期,罗贯中一生奔走,有政治报复和军事才能,但“与人寡合”.曾参加过反元起义,相传他写了许多著作,但他用力最大,影响最广,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要数《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总体思想是拥刘反曹,其实质是尊崇仁德,贬乏残暴,尊崇忠义,贬斥奸诈.小说有意识的将刘备的宽仁和曹操的残忍作对比,褒刘贬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其情节线索和人物塑造大都以蜀汉为中心,“忠不顾死,义不负心”是小说的重要思想体系,其着力刻画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集中体现了他们忠于蜀汉的思想.
  小说的结构宏伟,将三国时期近百年来头绪纷繁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各种错综复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关系形象地反映在一个一个场面中,情节结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充分反映作者突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对战争的描写,活而不乱,环环紧扣,时松时紧,引人入胜.既写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又展示了明争暗斗的曲折隐情,也突出了人物战争中的智能、作为、个性、性格,实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的高度统一.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同时也演绎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古代君臣悲剧的历史,小说从不同的程度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悲惨历程:
  一、 王室之悲
  (一)、东汉的最后两个皇帝少帝和献帝,由于先后有十常侍、董卓、曹操的篡权,被剥夺了皇帝的权利,没有人生自由,献帝是相信刘备刘皇叔的,他把兴复汉室重任交给了刘备,但我看刘备是想当皇帝的,你看他先前的两个儿子:一曰封,一曰禅,分明是取封禅之意,还能说他不想称帝吗?我想,既使刘备兴复了汉室,献帝刘协也逃不脱悲惨的命运.
  (二)、曹魏政权
  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雄形象,这个形象不管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不过曹操是三国时老一辈中唯一没有称帝的人,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然,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儿子曹丕、汉中王刘备、孙权相继称帝.我们再客观一点,从《三国演义》中,也不难看出,曹操的确是三国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文武兼备,时人无人能及.抛开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词不说(刘备和孙权是做不出来的).单看曹操从《三国演义》中显示出来的军事才能和其用人之道,令人叹服.你看他刺董卓,擒吕布,歼灭袁术,官渡一战,令袁绍部队闻风丧胆,尔后统一北方,为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迈出了第一步,也为后来晋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三分天下这实力最强的曹魏是由曹操一手开创的,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可想而知.而曹操的用人之道,想必大家也不陌生,为才唯用,不拘小节.“操在衮州,招贤纳士.”(第十回)于是,他的手下拥有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等一批谋臣.再看曹操用人的一个小故事:“许攸暗步出营,径投曹寨,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而迎.遥见许攸,扶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第三十回)曹操用人谦虚的态度,令士人折节,因此,他身边人才鼎盛,智谋团的人员在三国中是最多的.然而,曹氏政权的最终灭亡悲剧根源在何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曹操没有把礼贤下士的优良传统至始至终地保持下去,随着年事的增长,逐步变得荒淫昏慵,疑心愈来愈重,开始嫉贤妒能,日趋骄纵.特别是取得了西凉的胜利后.从他对待张松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待人态度转变的迹象.“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是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中商议.张松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左右近得贿赂,却才引入……操先见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言语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松自思曰:‘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谁想如此慢人.’”(第六十回)看到此处,我不禁叹息,昔日那个求贤若渴的曹操哪里去了.这时可以说是曹操统一天下,完成霸业的绝佳机会.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曰:“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之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败,而汉事将成也.”以至发展到后来以才压人,以武压人,枉杀贤良,为曹魏政权的败落留下了隐患.
  其二、曹魏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曹丕在位时,矛盾并不激烈,所以内部也比较安定.司马氏也毫无机会.而曹睿统治时期,国家大动干戈,对内大修宫殿,耗费国力,对外发动战争,平吴灭蜀,劳师无功,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而司马的势力也越来越庞大,要说曹氏也看到了司马的势力日趋扩大,所以用曹真来平衡司马的势力,然而时值诸葛亮北伐,曹真的才能平庸,司马很自然成为最高元帅,在战争中,他以守代攻,逐步培养自己的势力,积蓄自己的力量,孤立曹氏的政权.虽然后来曹芳将兵权交曹爽掌管,然而,此时的司马氏的羽翼已丰,曹爽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曹氏政权几乎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倾刻土崩瓦解,岂不可悲可叹!曹氏政权衰落悲剧在于:统治阶级自身荒淫,内部矛盾重重,不统一,外有兵荒,没有使国家稳定,造成外部力量有机可乘.
  (二)、关于蜀汉
  《三国演义》的总体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但我认为刘备也是一个相当可悲的人物.他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惨淡经营半生,最终连诸葛亮也回天乏术.从桃园结义到猇亭、汉口的惨败.刘备先在公孙瓒的手下,因为陶谦给了他四千兵就弃公孙而投陶谦,然后占徐州,后来又投靠吕布,再反攻吕布而投曹操,然后又反攻曹操而转投袁绍,又投刘表,最后一次是刘备入西川用刘璋给他的军马围攻成都.其反复如此,阅历数人,历经数人而又能全身而退,可见其必有超凡的政治外交手腕,所以能成就蜀汉帝业.刘备的“义不负心”具有两面性,对待吕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备在小沛时,吕布曾有恩于刘备.辕门射戟解了刘备之围.及至吕布被捕时,刘备却在吕布的背后狠狠地“砍了一刀”,而向曹操说:“君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使得吕布大骂刘备:“是儿最无信者,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之时耶!”可见 ,刘备的义是有尺度的.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刘备在研究人物心理的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曹操、孙权是不能及的.可以说是一位政治阴谋家,要不然刘备文采不高,武不出众,在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拿什么来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刘备笼络人心的手段也是相当高明的.长坂坡摔阿斗而收买赵云之心,临死前的一席话说得诸葛亮叩头流血,并叫自己的几个儿子以父事丞相,使孔明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五出祁山,为完成先帝的遗志而死心踏地,呕心沥血奋斗下半生.
  刘备统治期间,蜀中并非缺乏人才,文有凤雏庞统,还有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惜刘备两人兼得,却仍然没有能安得天下.再看他的战斗能力,关、张、赵、马、黄个个能征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三军作战,如入无人之境.刘备之所以没有能成就兴复汉室的霸业,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待人才,不如曹操那样为才唯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中有一个小故事:“鲁肃素知庞统之才,向主公举荐,孙权以貌取人,见其丑陋、轻狂,心中不喜.肃对统曰:‘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可实对肃言,将欲何往?’统曰:‘吾欲投曹操去也’肃曰:‘此乃明珠暗投矣,可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统曰:‘此某平生素志也.’乃求肃书,径往荆州来见玄德.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安排庞统到耒阳县做一个小小的县官.后统到任听之任之,引起张飞巡衙之事,后张飞将鲁肃荐书呈上.玄德拆视之,遂知统乃大才.而孔明回来又作引见,才随即令张飞往耒阳县敬请庞统到荆州.玄德下阶请罪.统方将出孔明所荐之书,玄德见书中之意.言凤雏到宜即重用.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赤壁之战初期,庞统跟曹操献连环计时曹操对待庞统的态度.“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然后恭恭敬敬地问道:‘操久闻先生大名,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两人态度截然不同.要说刘备也是求贤若渴,三顾之恩请出孔明,但对待庞统的问题上大失水准.忘却当时三顾之举,丢掉了谦虚的本性.和曹操的“不及穿履,跣足而迎”相比,的确相差大远,这也是蜀中谋臣太少,诸葛亮后继无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想其祖辈刘邦用人不拘一格,韩信是楚国叛将,经萧何一言举荐,拜为上将,陈平有盗嫂之嫌,而给予重金.其余如樊哙、周勃、曹参之流,皆出生下贱,但都得刘邦择其才而重用.试想刘备和其后代刘禅的用人之道,刘邦若知,必将骂其不肖.
  “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信条束缚了刘备的手脚.甚至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义,陶谦三让徐州才肯接受,因为义,迟迟没有夺取刘表及其子刘琦的荆州牧,对待刘璋的益州也久久不用兵,这样,就很难及时贯彻诸葛亮隆中的战略部署.后来,为了恪守桃园结义的诺言,为死去的兄弟关羽、张飞报仇,不听文武大臣的劝告,一意孤行,也不听手下将士陈意的警示,自己军事领导才能又不高,结果被陆逊一把大火营烧七百里,自己仓皇回逃.为了兄弟义气,用几十万大军的性命换得自己报仇的私欲.从此蜀军元气大伤,此役过后,刘备洒手西去,把一付重担交给禄禄无为的刘禅,你叫他怎么扛得动?使得诸葛亮长时间修整兵马,后来五出祁山,劳师动众,终因实力的悬殊而寸土未得,再加上后主刘禅无所作为,并经常听信小人谗言,使诸葛亮内外分心,殆误战机.诸葛亮死后,朝中矛盾重重,后继无人,终于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值得吗?
  (三)、说说孙吴
  孙权二十来岁就接管父兄大业,和曹操、刘备相比,小说中对其言行着笔相对较少,但我觉得孙权也具有卓越的政治领导才能,因为曹操曾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曹操是相当佩服孙权的,一代奸雄曹操佩服的人,想必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况且,孙权是既打败过曹操(赤壁之战),又打败过刘备的人(火烧连营),的确非比一般,也应该算一个政治家吧!如此英雄了得的孙权如何也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呢?
  首先,认为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自己既非朝廷重臣,也非汉室宗族,凭什么伐天下.加上自己继承父兄大业以后,坐守其城,不思上进.他从来都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北伐计划;其次,吴中之人,大都见利忘义,军事上,时而和蜀汉联盟,时而和曹魏联盟,毫无节操可言,文武大臣也多数以自己的私欲为重,孙权在时还能控制,死后,这种矛盾日益恶化,并最终暴发.孙权自己做事犹豫不决,赤壁之战是这样,对待荆州的问题也是如此;最后,孙权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和刘备有同样的毛病,如对待庞统,以貌取人.另外其子孙不肖,沉溺酒色,日趋恶暴,埋没智勇双全的英雄陆抗,使孙吴灭国.试想孙吴如此如此,怎能成大器?
  二、谈谈诸葛亮
  读《三国演义》,没有人不佩服诸葛亮的才干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更兼能呼风唤雨,会六丁六甲之术.怪不得鲁迅曾经说《三国演义》中:“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诚然,诸葛亮的确是智慧的化身,一篇隆中对妙绝天下,精辟地分析了天上的形势,制定了蜀汉的战略部署,有人把他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相提并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诸葛妆神、木牛流马、识魏延反骨、七星灯,死后还能用木像退后,智杀魏延.诸葛亮真的是无所不能.但是,人无完人,我认为诸葛亮也存在失误:
  诸葛亮料定曹操赤壁兵败必走华容道,也知道关羽会义释曹操,但还是叫关羽去了,当时刘备的手下有张飞、赵云、刘封等大将,无论谁与关羽交换位置,曹操岂不是手到擒来.这件事我想只有用诸葛亮自己的话来解释:“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这一席话,我想不能言之成理吧!就事论事,这一笔我还是给孔明记上了.
  关于处理荆州问题,诸葛亮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荆州的重要性非常明显的,这里不必繁述.诸葛亮的隆中对完全可以说明荆州的重要性.“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举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后来的局势的确也是按照这个战略方针发展的,选择关羽驻守荆州也是非常正确的.刘备的益州、荆州围攻中原的形势也基本形成.时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刚刚夺取益州,定汉中,被称为汉中王,便马不停蹄地派费诗出王旨,令关羽取樊城、襄阳,这正是诸葛亮“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战争策略.但是,请大家想一想,刘备新取益州,根基未稳,人心未定,此时进行北伐时间太早不合时机,何况蜀汉的燎原之势,老谋深算的曹操、孙权岂有坐视的道理.诸葛亮也应该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他早就应该派重兵给关羽以支援,稳固防守,待时机成熟,然后出兵.这次行动,关羽虽然也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以很快的速度攻下了襄樊二城,然而曹、孙联军,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荆州沦陷,真是丢了西瓜连芝麻也没有捡着.时建安二十四年秋十二月.我想大概是刘备、诸葛亮是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太小看曹操和孙权了吧,同是也过于高估关羽的能耐了.这场战争的失利,我想孔明是难辞其咎.
  八阵图有可能不摆的.刘备发动的复仇之战,举蜀国精锐之兵,讨伐东吴,孔明的确也劝诫过刘备.“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伐汉贼,以伸天下大义,方可亲统六师,若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根本没有劝谏过刘备)可是刘备一意孤行,执意要去.诸葛亮神机妙算,应该非常清楚刘备的军事领导才能,在缺乏诸葛亮指挥的情况下是一个什么样子.在劝谏不行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和刘备一道出征,为刘备出谋划策.他也许觉得,刘备举全国精锐兵队,至少可以和东吴打过平手.他可没有想到刘备败得这样快,败得这样惨.因此,他在《后出师表》中写到:“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刘备此役,蜀汉损兵折将,使之与曹魏的实力悬殊越来越大,诸葛亮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
  我觉得空城计有可能不演的,诸葛亮用马谡镇守街亭有一定问题.要说马谡的确是个人才,孔明的很多军国要事都要和他商量.孔明当然也知道街亭是一个势关全局的战略重地,但他还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一个毫无作战实践经验,也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镇守,岂不冒险?孔明也认识到这一点的,所以,他叫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是表明他对马谡的不放心.诸葛亮可能忘记了先主刘备对马谡的评价了,后来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的多次劝告,终于失去街亭.把北伐的大好局面葬送了.一向做事小心谨慎的诸葛亮不应该冒这个险吧!尔后,正值蜀国用人之际,不听众人的劝告,挥泪斩马谡,岂不可惜?(马谡出谋划策还是不错的)
  诸葛亮在对刘禅的处理方法上,以及处理政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他让刘禅在对待“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时都要向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实际是叫刘禅什么也不干,什么主意也不拿.试想一想,作为一个皇帝,一切靠别人,自己毫无主见,如何当一个好皇帝?想当年孙权继承父兄大业的时候,年龄和此时的刘禅应该差不多,孙权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为什么不让刘禅去实践,去锻炼呢?刘禅又怎么会有所作为呢?
  在处理军务和政务上,不分巨细,公事私事,事事操心过问.书中提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蜀汉军政的“第一把手”,小事做完,大事做尽,别人又做什么呢?又怎么发挥别人的主观能动性呢?又怎么使别人的能力得到培养呢?何况小事做多了,必然会影响大事,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大事上.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利,所以,终于导致自己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寿五十四岁,中道丧亡,难道不可悲可叹吗?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诸葛亮要负一定责任,以至蜀汉后继无人,造成“蜀中无大将,谬化当先锋”的局面.
  在对待魏延的问题上,孔明用其勇,从不用其之谋,实际上魏延文武兼备,很有才华.诸葛亮却早早地给魏延戴上了“有反骨”的帽子.试想一个长期有才难伸的人怎么不心生退意而有所作为呢!这应该是后来事态发展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如果诸葛亮没有这些失误,也许兴复汉室的大业能够完成吧.但是诸葛亮毕竟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的高尚品德,恪守诺言,忠于职守.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称赞.
  三、说说关羽
  三国之中,战将何止千员,但有几人能得善终,关羽、张飞、魏延、姜维、钟会、邓艾等,我以关羽为例说一说他的故事.
  关羽,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被他的英雄故事所感染,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温酒斩华雄,杀颜良,斩文丑,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关羽是忠义的化身,用他自己的话说:“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因此,深得刘备、诸葛亮的重用,让他独挡一面,镇守军事要地——荆州.但关羽有他的缺点,他刚愎自用,心性高傲,这也是他失荆州的根本原因之一.书中时有体现.如当他得知黄忠也是五虎上将之一时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再看他进攻樊城、襄阳之前,对待部下傅士仁、糜芳的过火态度.(两人有管理不善致使失火的错误)先要杀头,由于手下苦劝才免.然后,一顿臭骂,重杖四十,还说打了胜仗回来怎么怎么.令二人满面羞愧.用现代人的话说,关羽根本不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攻打襄樊的时机掌握不当不说,取得局部胜利以后更是自以为是,不听司马王甫的劝说,更不识陆逊的计谋,撤去荆州大半兵力进驻樊城.使荆州一夜之间被陷落.公安的傅士仁、糜芳的投降,更如雪上加霜,弄得自己进退无路,最后败走麦城,丢掉自家性命,刘备好容易才得来的荆州就这样丢失了.刘备、诸葛亮制定的战争策略再也无法实施了,真的很可惜.
  四、关于三国中的女性悲剧
  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无处不在,是一个永不腐朽的话题.《三国演义》中,女性描写得不多,但每一个女性的出现都上演了一幕悲剧.
  生活在最高层次的妇女,如皇后,贵妃,这此人在董卓、曹操乃至司马昭的眼中,是不值一提的,甚至可以随便杀的.别人的妻子是可以随便夺的,如曹丕纳甄氏.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女人是可以用来作军事武器的,吕布为保自己,用女儿许婚袁术,孙权用自己妹妹作饵计杀刘备等,对待自己的亲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女人的感受,当然复更谈不上感情.更有甚者,刘备逃难路过猎户刘安家,刘安杀妻子款待刘备,说是狼肉,刘备饱食后得知真情,洒泪而去.曹操听说后,赏了刘安金子百两.可见刘备曹操他们认为刘安做得够义气,应该奖赏.那么,女人的生命是什么?一条狗?一头猪?一只鸡?任人宰杀.
  三国中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女人,用连环计杀董卓的貂婵;为让赵云阿斗脱险翻身投入枯井的糜夫人;大骂曹操和徐庶自缢于梁间的徐母;还有为夫守节、自己割去耳朵鼻子的夏侯女.其行为何其惨烈壮观.总之,在军阀战乱的年代,在封建社会里,在当时的士大夫眼中,女人是商品,是牲畜,我为他们感到悲哀,感到婉惜.
  然而,《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小说必须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因此,三国归一晋的历史事实谁也没法改变.在当时,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的命运是悲惨的.我们应该以此为鉴.既然战争给人带来那么多的不幸,那还是让我们远离战争,去维护世界和平吧!让世界充满爱.
  《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其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而又曲折多变.它充分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凝聚着封建社会长期的斗争经验,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一部人才学.对我们今天也有广泛而深刻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