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求古代关于治民、民生方面的书籍和语句之类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7/08 23:36:27
求古代关于治民、民生方面的书籍和语句之类的.
就类似这种的: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廒,财盈府库.
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唐·李世民《晋宣帝总论》黎元:平民百姓. 凡考虑天下之事,首先要想到广大平民百
  ●天地间,人为贵.三国·魏·曹操《度关山》天地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汉·王符《潜夫论·爱日》意为有民才有国.
  ●为国者,以民为基.《三国志·魏书·华歆传》基:基础.意为国家以人民为基础.
  ●为国之要,在于得民.宋·叶适《民事中》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争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民无不为本也,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汉·贾谊《新书·大政》民无不为本:没有不是以人民为本的.史:泛指大小官员.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社稷(jì):国家.
  ●民者,万世之本也.汉·贾谊《新论·大政上》万世:这里有永远之意.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惟:是.邦:国家.固:稳定.宁:安宁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心稳定则国家安宁.
  ●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济:成功,成就. 大事:指国家大事.
  ●善为国者,顺民之意.《战国策·齐策》善于治理国事的人,总是顺应人民的意愿.
  ●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庄子·天运》适应民心、民意;顺应天道、天意.《易经·兑彖》:“顺乎天而应乎人.”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史记·商君列传》得人心的人就兴旺,失掉人心的就会垮台.
  ●国将兴,听于民.《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国家将昌盛,听凭于人民.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管子·霸言》要取得天下,必先争得民心.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得到了人民,于是,便得到天下了.
  ●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汉·贾谊《新书·大政议》君以民为威侮:国君之取得威严或受到轻慢,均以人民的向背为依归.吏:泛指大小官员.
  ●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唐·白居易《辩兴亡之由策》邦:国家.人:指人心.
  ●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苟:如果.君:国君.
  ●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君:指国家,统治者.君得民心则君存;君失民心则君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五议解》君:统治者.庶人:百姓.李世民《自鉴录》:“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复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贵:重要.社稷:国家.君:国君.
  ●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三国志》得民:得到人民支持.治:安定.乱:混乱.
  ●自古而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矣.汉·贾谊《新书·大政》古今一切与人民为敌的人,迟早都要失败.《贾子新书》: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国之有民.
  ●得民之劳者昌;得民之忧者康.宋·崔敦礼《刍言》卷上 劳:劳累.康:安乐.人民肯为国家出力的国家就会昌盛;人民肯为国家分忧的国家就会安乐.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人:百姓.载舟覆舟:百姓象大水一样,可以供船航行,也可以使船翻沉.所宜深慎:应该很谨慎地对待.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汜论训》常:准则.利民:为民谋利.
  《论语》记载:“季康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敬不能则劝.’”
  孔子本人也有这方面的论述:“上好礼则民使.”“使民如承大祭.”“其养民也惠,使民也义.”“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使民以时.”
  《成之闻之》中也有:“闻之曰: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行不信则命不从,信不著则言不乐.民不从上之命,不信其言,而能念德者,未之有也.故君子之莅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民孰弗从?形于中,发于色,其诚也固矣,民孰弗信?是以上之恒务,在信于众.”
  《尊德义》篇指出:“善者民必富,富未必和,不和不安,不安不乐.善者必众,众未必治,不治不顺,不顺不平.是以为政者教导之取先.”
  《缁衣》曰:“长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劝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免心.”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之,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
  《尊德义》说:“仁为可亲,义为可尊也,忠为可信也.学为可益也,教可类也.教,非改其道也,教之也,非改伦也,学己也.”“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教以辩说,则民艺□长贵以忘.教以艺,则民野以争,教以技,则民少以吝.教以焉,则,则民訏以寡信.教以事,则民力啬以湎利.教以权谋,则民淫混,远礼无亲仁.”
再问: 大大还有么,是好东西啊,无限加分啊~!
再答: 韩非有一句名言,叫做“治吏不治民”。(《外储说右下》) 只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却无“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外储说右下》) “收利侵渔于民”(《孤愤》),“以贪渔下”(《奸劫弑臣》),“收利于民”(《外储说右上》) 《大浩》,明令“今令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民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他曾对子路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他曾经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又提倡“以礼治国”,因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有一次,鲁哀公请教孔子曰:“何为则民服”?孔子解释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荀子说:“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 孔子表示:“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 荀子十分赞同孔子这一主张,他也认为:“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孔子深有体会地总结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史书记载子产在郑国执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之荫于街者,莫援也;锥刀遗道,三日可反,三年不变,民无饥也。” 孔子向统治者建议:“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深有体会地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孟子治民观的重要内容,他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如何解决民的“恒产”呢?孟子将其理想化的发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后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心目中的“仁政”,就是以德服人。“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可以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