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补充习题陈涉世家的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30 21:40:24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补充习题陈涉世家的答案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多义字的意义
(1)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指人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
(2)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
(3)为坛而盟(建造) 陈胜自立为将军(担任)
(4)陈胜王(称王) 陈涉乃立为王(国王)
(5)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6)会天大雨(遇到)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法皆斩(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 (3)乃丹书帛曰(用丹砂)(书写)
(4)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5)夜篝火(用笼子罩着) (6)狐鸣呼曰(像狐狸)
(7)尉果笞广(用竹板子打) (8)皆下之(攻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筑成高台并举行了誓师仪式,用两个军官的头祭天.
(4)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和义军交战.
4、课文第三段记叙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并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名言.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引发陈胜谋划起义的直接事件(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能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6、本文紧扣中心,详略适宜地叙事,试作具体分析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关起义以前的事情,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笔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的非凡才干.写作战过程,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之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个中心,祥略适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文章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如“ 天下苦秦久矣 ”,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式的洞察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2)文章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如写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仅用“ 会天大雨……法皆斩 ”五个短句十六个字,就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现实.写陈涉、吴广并杀两尉时运用了“ 笞、挺、夺、杀 ”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 攻、收、徇、入据 ”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乃行卜……皆指目陈胜.”
(1)陈胜、吴广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用意是什么?
制造舆论,号召发动群众,树立陈胜在群众心中的领袖地位.
(2)这样做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卒皆夜惊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士卒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说明士卒敬畏陈胜,也说明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9、比较阅读《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甲)“五日平明……常习诵读之.” (乙)“汉六年正月……与萧何等俱封.”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A、遂去,无他言(离开) B、与老人期(约会) C、当如是(这样) D、幸而时中(侥幸,幸运) E、后,何也(落在后面) F、高帝曰(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A、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张良感到这件事很奇怪,(自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B、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我希望把留县封给我就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3)甲文中老父对张良不近情理的态度和苛刻的要求,目的是为了 考验张良 ;乙文中高帝在“良未尝有战斗功”的情况下,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的原因是 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 .
(4)甲文和乙文在表现张良优秀品质上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者:恪守诺言、虚心求教;后者:谦让克己、不居功自傲.
回答者: bamboo_wanan | 四级 | 2011-9-12 18:40
一1,同样,诸位 2,多次,几 3,筑,担任 4,为王,王者 5,对的,然而 6,适逢,聚会
二1,按照法律 2,苦于 3,用丹砂,写 4,用网捕 5,用笼子罩 6,学狐狸 7,用竹板打 8,攻下
三1,
有关起义前的事迹,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然而却能让人看出他对世道的不满,和对改变处境的向往,与“佣者”的随遇而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浓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在起义中所崭露出来的英雄色彩,令读者对这位英雄的音容举止产生深刻的印象.到了写作战过程时,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把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得当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