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语文文言文中什么是主语,定语,谓语,状语,宾语,补语?请举出例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5 20:42:07
请问语文文言文中什么是主语,定语,谓语,状语,宾语,补语?请举出例子!
文言文中“而”,“之”,“以”在不同句子又是什么用法?解题思路是什么(如何判断)?如何判断古文句子是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而”,“之”,“以”在不同句子又是什么用法?解题思路是什么(如何判断)?如何判断古文句子是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先回答句子成分的问题
【主谓宾式句子】:予(主语)独爱(谓语)莲(宾语)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语:语言动作的发起人、谓语表示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宾语:主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补充说明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1、从位置上判定.补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例:
①王坐,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②构怨 ③长于臣
2、从补语的构成方面来判定.补语常由介宾短语.
①以介宾短语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越王勾践栖
②以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如: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
③以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 旦日飨士卒,为击沛公军
④以副词表示程度.如: 君美,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以数量短语表动作行为所用的时间.例: 既泣之,乃誓疗之
【定语】:说明主语状态的句子成分. 作定语最常见的仍然是形容词,不过位置经常在中心语后面,这叫定语后置.其次,名词也可以作定语的.
(常后置)1.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2.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
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定语+者”.
例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
【状语】:描述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句子成分作状语的一般也是动词,形容词,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名词也经常怍状语,这属于名词的活用,叫名词作状语.综合起来看,动词、名词作状语的较为常见;其次是介词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介词结构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要后置的,这叫介词结构后置或者状语后置.
例: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愚公移山》).
接下来说虚词.
【之】
代词 人称代词 代人:他(们) 吾从而师之
代人: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们) 拔敛撞而破之
代事: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词 近指:这(样、种、类) 士大夫之族
远指:那(么、样) 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也
助词 定语的标志: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子之谓也
调节音节,舒缓语气:不译 怅恨久之
动词 往,至……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而 】
连词 表并列:又,或不译 余因笑而不信也
表递进:并且,而且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表承接:就、才、然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表转折:但是、却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表假设: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着、地、来或不译 则又超急而跃
代词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动词 如,好象 军惊而坏都舍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联系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⑴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⑵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主谓宾式句子】:予(主语)独爱(谓语)莲(宾语)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语:语言动作的发起人、谓语表示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宾语:主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补充说明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1、从位置上判定.补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例:
①王坐,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②构怨 ③长于臣
2、从补语的构成方面来判定.补语常由介宾短语.
①以介宾短语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越王勾践栖
②以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如: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
③以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 旦日飨士卒,为击沛公军
④以副词表示程度.如: 君美,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以数量短语表动作行为所用的时间.例: 既泣之,乃誓疗之
【定语】:说明主语状态的句子成分. 作定语最常见的仍然是形容词,不过位置经常在中心语后面,这叫定语后置.其次,名词也可以作定语的.
(常后置)1.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2.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
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定语+者”.
例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
【状语】:描述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句子成分作状语的一般也是动词,形容词,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名词也经常怍状语,这属于名词的活用,叫名词作状语.综合起来看,动词、名词作状语的较为常见;其次是介词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介词结构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要后置的,这叫介词结构后置或者状语后置.
例: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愚公移山》).
接下来说虚词.
【之】
代词 人称代词 代人:他(们) 吾从而师之
代人: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们) 拔敛撞而破之
代事: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词 近指:这(样、种、类) 士大夫之族
远指:那(么、样) 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也
助词 定语的标志: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子之谓也
调节音节,舒缓语气:不译 怅恨久之
动词 往,至……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而 】
连词 表并列:又,或不译 余因笑而不信也
表递进:并且,而且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表承接:就、才、然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表转折:但是、却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表假设: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着、地、来或不译 则又超急而跃
代词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动词 如,好象 军惊而坏都舍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联系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⑴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⑵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请问语文文言文中什么是主语,定语,谓语,状语,宾语,补语?请举出例子!
请问语文文言文中什么是主语,定语,谓语,状语,宾语,补语?请举出例子!谢谢
语文中什么是主语,定语,谓语,状语,宾语,补语.还有
语文中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语文中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
语文中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定语?请举例!5个
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表语……
什么是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补语.怎么区分
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表语、定语、补语、宾补
语文怎么辨别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怎样辨析语文句子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
语文中的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