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云先生袁君墓表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7 15:39:00
藏云先生袁君墓表翻译
藏云先生袁君墓表原文
先生讳从义,字用之,族袁氏,世为虞乡著姓.母娠十二月而生,且有神光照室之异.幼沉默,好为童子剧.及长,仪观秀伟,音声如钟,识者知其不凡.年十九入道,师事玉峰胡先生于金玉峰道风儒业,名动京师.年八十,章宗特征授礼官,先生尽传其学.通经史百家,旁及释典,亦称该洽,而于《易》学盖终身焉.初,亲旧以先生龙蟠凤翥,有云汉之望,劝之就举选;先生薄于世味,不之屑也.中条灵峰观,唐贤罗通旧隐,岁入颓圯,不庇风雨;先生率同志麻长官、平甫共葺之,命高弟乔知先象之居焉.结茅此山之王官谷,近司空表圣休休亭故基,是为藏云道院,先生因以“藏云”自号.种竹余三十亩,山田二顷,足充宾客之奉.先生道价既重,州郡长吏到者,率诣山门致谒.礼部闲闲赵公周臣、内翰屏山李公之纯,每见必厥相慰藉,互以诗什为赠.中朝名胜如史季宏、王隆吉、罗鸣道、李钦止、吉仲器、马元章、王可道、许德臣、元礼昆季,皆就传《易》道.自余成业于先生之门者,又不知几何人矣.先生资乐易,行已接物,得于吾孔、孟书者为多.事母弟,故生平未尝远出.母年九十,终于隐所,葬祭如礼,州里称焉.里中孤幼不能自存者,先生收养之,自教督,使有受学之渐.既长,又为之婚娶.如是十余辈,其后俱有所成.雅好医术,病者来以药请,赖以全济者甚众.兵后岁饥,民无所于籴,尽出余粟以赡贫者.或时出,乡人争延致之,谈经诵道,言笑弥日.凡今世道家祭醮章奏,皆鄙而不为.尝独行山间,遇异人自称衡岳主者萧正之,谓先生三世学道,乃今有成,“吾于蓬山仙注院见吾子名氏.却后当为孝廉贞净仙人,代郑云叟为少室伯,主司真洞天.”言讫失所在.然先生自以为不敢当也.正大甲申,朔方兵再略蒲解,先生避乱山阳史华国家.已而保聚被攻,先生义不受辱,顾谓弟子言:“吾往矣!”乃闭息土室中,怡然而逝;年六六,时二月十有四日也.犹子致中等葬之山麓之南.所著《易略释》、《列子章句》、《庄子略解》、《云庵妙选方》传于世.始予罢内乡,致中介于刘邓州光甫,丐予文以表先生之墓.及官京师,见闲闲公,亦以为言,并以挽诗见示.朔南丧乱,因循未暇,而予心未始忘也.丁未春,芮城李邦彦过吾州;邦彦,先生乡曲,与之游甚款,用是重以斯文为请.予问邦彦:“藏云所以为天下所高,可得闻乎?”邦彦言:“藏云隐节可以配古人,而器量可以奉至尊.吾不知其他.”予捧手曰:“有是哉!”乃为次第之.其铭曰:山泽与之臞,道味与之腴.翩翩独征,游物之初.谓当风岸绝出而莫可接,乃温兮其玉如.以君为黄冠师邪?合炼之刀圭、禳禬之绵蕝,又非句漏令寇谦之之徒.况乞灵于绿囊,进技于黄襦,劝义人伦之先,尽欢菽水之余.洗心有经,先天有图,绝学我传,宿惑尔祛.以君为缝掖生邪?胡不繁文以拘,而脂膏以濡?嗒焉尸居,奋而亨衢;塞为瓠壶,震惊八区.其卷其舒,其知其愚.之人也吾无以命之,殆方内之外,而方外之内者欤!
藏云先生袁君墓表译文
藏云先生讳名从义,字用之,袁氏家族人,袁氏世代都是虞乡的大姓.他的母亲怀他十二个月才生,并且生他时室内有出现神奇光的现象.藏云先生小时安静而不喜交谈,也不喜欢儿童的游戏.等到长大在后,仪表秀美伟岸,声音有如钟鸣,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一定不是一个凡人.袁君在十九岁时入圣贤之道,从师金玉峰的胡云峰先生,胡先生的道德品行,儒家学问,在当时名动京城.在他八十岁时,元章宗特意征召他授予礼官官职.袁君尽得胡先生真传,通晓百家经史及其它典籍,也称得上知识广博,而对于《易》学则是藏云先生终身研究的学问.那时,亲戚和故交旧友都认为袁君归隐却有帝王般的文笔,都劝他参与朝庭的选拔,但是袁君看谈世情,不屑于仕途.中条山灵观峰,是唐贤人罗通隐居的地方,经过岁月的冲洗,已变得颓废,不能遮挡风雨了.袁君于是率同志趣相同的麻长官、平甫共同修葺它,又让才优而品第高的乔知先象纬居住的地方,然后在中条山的王官谷结庐,靠近近司空表圣休休亭故址,这就是藏云道院,袁君因此以“藏云”自号,他又在山中种竹三十多亩,开荒山田二十顷,足以用来奉养来访宾客.藏云先生在修持方面的具有很高的声望,州郡里来访的官员,藏云先生都到山门前致礼接见.礼部的赵周臣、内翰屏山的李之纯,他们每次与藏云先生相见一定要互相慰问,然后互相以诗篇赠与对方.朝中名人如史季宏、王隆吉、罗鸣道、李钦止、吉仲器、马元章、王可道、许德臣、元礼昆季,都从藏云先生那得传《易》道.自我以下在先生门中得以完成学业的,哪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藏云先生对已待物取用乐易之礼,得于孔孟之道更多.藏云先生因待奉母亲照顾弟弟,所以生平都没有出过远门.母亲九十岁时在他隐居的地方去世,他用礼宾葬祭祀,得到州里的称赞.村里哪些中孤独幼小而不能自我生存下去的人,藏云先生都收养他们,亲自教育督促他们,让他们受到学问的熏染,引导.等到他们成人,又为他们操办结婚、出嫁的事.象这样十多批人,他们的后人都有所成就.藏云先生喜欢好医术,生病的人来请求药物,依赖他得以救济的人很多.战争过后年成不好,百姓饥谨没有办法买到粮食,藏云先生把多余的粮食全拿出来用以养活哪些贫困的人.当时藏云先生有时外出,乡人见了争相延请他,藏云先生总要谈经论道,谈笑多日才能离开.凡是当今道家的祭醮章奏,他都鄙视而不去做.藏云先生曾经一个在山间行走,遇到一个自称是衡岳主萧正之的异人,对他说:“你三世学道,到今天才有所成就,我在蓬山仙注院见到你的名字.死后应当被尊为孝廉贞净仙人,代郑云叟做少室伯,主管真洞天.”话说完人就消失了.然而藏云先生自已认为不敢担当.正大甲申间,北方兵再一次入侵蒲解,藏云先先生到山阳史华国家避乱.不久保聚被攻破,藏云先生坚守节义不受辱于北兵,环顾四周对弟子说:“我走了!”于是在土室中安祥地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当时是二月十四日.他养子致中把他安葬在山的南面.他所著作的《易略释》、《列子章句》、《庄子略解》、《云庵妙选方》流传于后世.当初我被免除职务在乡里,我在刘光甫哪认识致中,他请求我写一篇文章用来作为藏云先生的墓志铭.我到京城担任官职,见到了闲闲公赵周臣,也把事情告诉他,他把为藏云先生写的挽诗出示给看.后来朔南发生战乱,我因要巡行而没有时间,但我的内心始终没有忘记过.丁未春天,芮城的李邦彦经过我在任的地方,李邦彦是藏云先生的同乡,同藏云先生相交甚好,以文人的身份相处.我问李邦彦:“藏云先生之所以被天下看重、称赞,可以告诉我原因吗?”李邦彦说:“藏云先生隐逸的节气可以配得上古代的贤人,并且他的气量可以尊奉为至尊.别的我就不知道了.”我拱手说: “有这样就好!”于是整理铭文条理.他的墓志铭上就说:“山泽虽然臞瘠,山中之人的道行却是很深厚,有文辞优美的文章来表述当初可供观游的景秀.可以说得上风骨人品杰出而没有人可以比得上,就象宝玉一样温润.你是黄黄冠师吗?掌握有高超的医术,在消灾除病的祭祀上又做出表率,不同于句漏令、寇谦之这些人.何况从绿囊书得到灵感,在黄襦哪得到技术,是劝勉善美人伦的先导,并在清苦的生活中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有经典用来洗涤心胸去除杂念、恶念,还没出生前就已经谋划好了,失传的学问我流传下去,前所未有的迷惑由你消除.你是有广博知识的儒者啊!为什么不受文辞礼仪的拘束,不受富贵生活的影响,而甘愿安居无为呢.奋起于世俗哪就有美好的前程,让才能堵塞哪就只能是虚有其表了.震惊天下,在于他的进退、隐显,在于他的智慧和愚见.对于人生,我无法命定,大概是处于尘世之外,或者世俗之外以内两种吧!
先生讳从义,字用之,族袁氏,世为虞乡著姓.母娠十二月而生,且有神光照室之异.幼沉默,好为童子剧.及长,仪观秀伟,音声如钟,识者知其不凡.年十九入道,师事玉峰胡先生于金玉峰道风儒业,名动京师.年八十,章宗特征授礼官,先生尽传其学.通经史百家,旁及释典,亦称该洽,而于《易》学盖终身焉.初,亲旧以先生龙蟠凤翥,有云汉之望,劝之就举选;先生薄于世味,不之屑也.中条灵峰观,唐贤罗通旧隐,岁入颓圯,不庇风雨;先生率同志麻长官、平甫共葺之,命高弟乔知先象之居焉.结茅此山之王官谷,近司空表圣休休亭故基,是为藏云道院,先生因以“藏云”自号.种竹余三十亩,山田二顷,足充宾客之奉.先生道价既重,州郡长吏到者,率诣山门致谒.礼部闲闲赵公周臣、内翰屏山李公之纯,每见必厥相慰藉,互以诗什为赠.中朝名胜如史季宏、王隆吉、罗鸣道、李钦止、吉仲器、马元章、王可道、许德臣、元礼昆季,皆就传《易》道.自余成业于先生之门者,又不知几何人矣.先生资乐易,行已接物,得于吾孔、孟书者为多.事母弟,故生平未尝远出.母年九十,终于隐所,葬祭如礼,州里称焉.里中孤幼不能自存者,先生收养之,自教督,使有受学之渐.既长,又为之婚娶.如是十余辈,其后俱有所成.雅好医术,病者来以药请,赖以全济者甚众.兵后岁饥,民无所于籴,尽出余粟以赡贫者.或时出,乡人争延致之,谈经诵道,言笑弥日.凡今世道家祭醮章奏,皆鄙而不为.尝独行山间,遇异人自称衡岳主者萧正之,谓先生三世学道,乃今有成,“吾于蓬山仙注院见吾子名氏.却后当为孝廉贞净仙人,代郑云叟为少室伯,主司真洞天.”言讫失所在.然先生自以为不敢当也.正大甲申,朔方兵再略蒲解,先生避乱山阳史华国家.已而保聚被攻,先生义不受辱,顾谓弟子言:“吾往矣!”乃闭息土室中,怡然而逝;年六六,时二月十有四日也.犹子致中等葬之山麓之南.所著《易略释》、《列子章句》、《庄子略解》、《云庵妙选方》传于世.始予罢内乡,致中介于刘邓州光甫,丐予文以表先生之墓.及官京师,见闲闲公,亦以为言,并以挽诗见示.朔南丧乱,因循未暇,而予心未始忘也.丁未春,芮城李邦彦过吾州;邦彦,先生乡曲,与之游甚款,用是重以斯文为请.予问邦彦:“藏云所以为天下所高,可得闻乎?”邦彦言:“藏云隐节可以配古人,而器量可以奉至尊.吾不知其他.”予捧手曰:“有是哉!”乃为次第之.其铭曰:山泽与之臞,道味与之腴.翩翩独征,游物之初.谓当风岸绝出而莫可接,乃温兮其玉如.以君为黄冠师邪?合炼之刀圭、禳禬之绵蕝,又非句漏令寇谦之之徒.况乞灵于绿囊,进技于黄襦,劝义人伦之先,尽欢菽水之余.洗心有经,先天有图,绝学我传,宿惑尔祛.以君为缝掖生邪?胡不繁文以拘,而脂膏以濡?嗒焉尸居,奋而亨衢;塞为瓠壶,震惊八区.其卷其舒,其知其愚.之人也吾无以命之,殆方内之外,而方外之内者欤!
藏云先生袁君墓表译文
藏云先生讳名从义,字用之,袁氏家族人,袁氏世代都是虞乡的大姓.他的母亲怀他十二个月才生,并且生他时室内有出现神奇光的现象.藏云先生小时安静而不喜交谈,也不喜欢儿童的游戏.等到长大在后,仪表秀美伟岸,声音有如钟鸣,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一定不是一个凡人.袁君在十九岁时入圣贤之道,从师金玉峰的胡云峰先生,胡先生的道德品行,儒家学问,在当时名动京城.在他八十岁时,元章宗特意征召他授予礼官官职.袁君尽得胡先生真传,通晓百家经史及其它典籍,也称得上知识广博,而对于《易》学则是藏云先生终身研究的学问.那时,亲戚和故交旧友都认为袁君归隐却有帝王般的文笔,都劝他参与朝庭的选拔,但是袁君看谈世情,不屑于仕途.中条山灵观峰,是唐贤人罗通隐居的地方,经过岁月的冲洗,已变得颓废,不能遮挡风雨了.袁君于是率同志趣相同的麻长官、平甫共同修葺它,又让才优而品第高的乔知先象纬居住的地方,然后在中条山的王官谷结庐,靠近近司空表圣休休亭故址,这就是藏云道院,袁君因此以“藏云”自号,他又在山中种竹三十多亩,开荒山田二十顷,足以用来奉养来访宾客.藏云先生在修持方面的具有很高的声望,州郡里来访的官员,藏云先生都到山门前致礼接见.礼部的赵周臣、内翰屏山的李之纯,他们每次与藏云先生相见一定要互相慰问,然后互相以诗篇赠与对方.朝中名人如史季宏、王隆吉、罗鸣道、李钦止、吉仲器、马元章、王可道、许德臣、元礼昆季,都从藏云先生那得传《易》道.自我以下在先生门中得以完成学业的,哪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藏云先生对已待物取用乐易之礼,得于孔孟之道更多.藏云先生因待奉母亲照顾弟弟,所以生平都没有出过远门.母亲九十岁时在他隐居的地方去世,他用礼宾葬祭祀,得到州里的称赞.村里哪些中孤独幼小而不能自我生存下去的人,藏云先生都收养他们,亲自教育督促他们,让他们受到学问的熏染,引导.等到他们成人,又为他们操办结婚、出嫁的事.象这样十多批人,他们的后人都有所成就.藏云先生喜欢好医术,生病的人来请求药物,依赖他得以救济的人很多.战争过后年成不好,百姓饥谨没有办法买到粮食,藏云先生把多余的粮食全拿出来用以养活哪些贫困的人.当时藏云先生有时外出,乡人见了争相延请他,藏云先生总要谈经论道,谈笑多日才能离开.凡是当今道家的祭醮章奏,他都鄙视而不去做.藏云先生曾经一个在山间行走,遇到一个自称是衡岳主萧正之的异人,对他说:“你三世学道,到今天才有所成就,我在蓬山仙注院见到你的名字.死后应当被尊为孝廉贞净仙人,代郑云叟做少室伯,主管真洞天.”话说完人就消失了.然而藏云先生自已认为不敢担当.正大甲申间,北方兵再一次入侵蒲解,藏云先先生到山阳史华国家避乱.不久保聚被攻破,藏云先生坚守节义不受辱于北兵,环顾四周对弟子说:“我走了!”于是在土室中安祥地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当时是二月十四日.他养子致中把他安葬在山的南面.他所著作的《易略释》、《列子章句》、《庄子略解》、《云庵妙选方》流传于后世.当初我被免除职务在乡里,我在刘光甫哪认识致中,他请求我写一篇文章用来作为藏云先生的墓志铭.我到京城担任官职,见到了闲闲公赵周臣,也把事情告诉他,他把为藏云先生写的挽诗出示给看.后来朔南发生战乱,我因要巡行而没有时间,但我的内心始终没有忘记过.丁未春天,芮城的李邦彦经过我在任的地方,李邦彦是藏云先生的同乡,同藏云先生相交甚好,以文人的身份相处.我问李邦彦:“藏云先生之所以被天下看重、称赞,可以告诉我原因吗?”李邦彦说:“藏云先生隐逸的节气可以配得上古代的贤人,并且他的气量可以尊奉为至尊.别的我就不知道了.”我拱手说: “有这样就好!”于是整理铭文条理.他的墓志铭上就说:“山泽虽然臞瘠,山中之人的道行却是很深厚,有文辞优美的文章来表述当初可供观游的景秀.可以说得上风骨人品杰出而没有人可以比得上,就象宝玉一样温润.你是黄黄冠师吗?掌握有高超的医术,在消灾除病的祭祀上又做出表率,不同于句漏令、寇谦之这些人.何况从绿囊书得到灵感,在黄襦哪得到技术,是劝勉善美人伦的先导,并在清苦的生活中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有经典用来洗涤心胸去除杂念、恶念,还没出生前就已经谋划好了,失传的学问我流传下去,前所未有的迷惑由你消除.你是有广博知识的儒者啊!为什么不受文辞礼仪的拘束,不受富贵生活的影响,而甘愿安居无为呢.奋起于世俗哪就有美好的前程,让才能堵塞哪就只能是虚有其表了.震惊天下,在于他的进退、隐显,在于他的智慧和愚见.对于人生,我无法命定,大概是处于尘世之外,或者世俗之外以内两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