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林海音小时候怎样读书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8 06:38:29
找林海音小时候怎样读书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林海音是我们语文课本中,第一课《窃读记》的女主角.这个故事主要讲她每天放学后都会赶到一家书店看书.可每到店门口她都要蹑手蹑脚地进门.因为想她这样的 孩子又经常观顾而从不够买,书店老板是不会让她看白书的.虽然她非常不想这样窃读,但是她还是坚持这样读书.她很快乐,也很惧怕,她快乐是每天能到书店看书,还能学到很多知识,惧怕是因为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告诉你们,我也有林海音这样的经历哟!记得有一次,爸爸去良山工作了,家里就剩我和妈妈两人.那天晚上,我正收拾书包,准备到床上睡觉.忽然,我看到小床边的书架上面有一本我最喜欢的书--《感悟父爱》.于是,我起了窃读的念头.妈妈在看电视,她看的津津有味,根本不知道我的房间开了灯.我赶紧从书架上把书拿出来看,心想:我也尝尝窃读的滋味.妈妈看的电视演完了,这才发现我反间的灯没关,就问:“曹慧,你怎么还没睡觉?”我说:“马上,马上.”我没在乎刚才妈妈说的话,又接着看.一页,两页.终于,妈妈发火了,走到房间的门口指着我说:“哦!原来你在这里看课外书呀.现在都这么晚了,你明天还要不要上学啦?”我见妈妈发火时很可怕,就到床上睡觉去了.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觉得莎士比亚说得很对,书籍是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如果世上没有了书,就没有了精神的需求,对那些爱读书的人来说,就像没有了粮食.我一定要向林海音学习,做一个爱读书的人.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林海音是我们语文课本中,第一课《窃读记》的女主角.这个故事主要讲她每天放学后都会赶到一家书店看书.可每到店门口她都要蹑手蹑脚地进门.因为想她这样的 孩子又经常观顾而从不够买,书店老板是不会让她看白书的.虽然她非常不想这样窃读,但是她还是坚持这样读书.她很快乐,也很惧怕,她快乐是每天能到书店看书,还能学到很多知识,惧怕是因为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告诉你们,我也有林海音这样的经历哟!记得有一次,爸爸去良山工作了,家里就剩我和妈妈两人.那天晚上,我正收拾书包,准备到床上睡觉.忽然,我看到小床边的书架上面有一本我最喜欢的书--《感悟父爱》.于是,我起了窃读的念头.妈妈在看电视,她看的津津有味,根本不知道我的房间开了灯.我赶紧从书架上把书拿出来看,心想:我也尝尝窃读的滋味.妈妈看的电视演完了,这才发现我反间的灯没关,就问:“曹慧,你怎么还没睡觉?”我说:“马上,马上.”我没在乎刚才妈妈说的话,又接着看.一页,两页.终于,妈妈发火了,走到房间的门口指着我说:“哦!原来你在这里看课外书呀.现在都这么晚了,你明天还要不要上学啦?”我见妈妈发火时很可怕,就到床上睡觉去了.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觉得莎士比亚说得很对,书籍是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如果世上没有了书,就没有了精神的需求,对那些爱读书的人来说,就像没有了粮食.我一定要向林海音学习,做一个爱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