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由诗的发展演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8 15:10:07
现代自由诗的发展演变
一、中国 新诗 的星星之火
早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随著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即在西方新思潮、新文学的启迪下,产生了改革文学以唤起民族觉醒的启蒙要求,在理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各个领域进行了文学改良的初步尝试,为“五四”文学革命作了思想与文学的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著中国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的民主势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力量有了很大发展.十月革命又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带来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这样的经济、政治、思想背景下,触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这一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突破口,“五四”文学革命以反对封建蒙昧主义与专制主义的旧教条,提倡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旗帜,向封建旧文学展开了猛烈进攻,锋芒所及,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引起巨大的变革,开始了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个新的文学运动,发韧於北京、上海等少数文化发达的城市,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入全国各地;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省和以后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东北地区以及香港、澳门等地,也都发生了并且进行著同样的或者类似的文学变革.
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诗突出地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诗表达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实求索的愿望.还有《匆匆》、《自从》、《毁灭》等诗都表现了历经坎坷与幻灭,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坚韧.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 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
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1901?——1931)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1902-- )、应修人(1900--1933)、潘漠华(1902--1934)和冯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写自由体诗的冯至(1905--1994)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
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1901——1931)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1902-- )、应修人(1900--1933)、潘漠华(1902--1934)和冯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写自由体诗的冯至(1905--1994)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新诗就是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愀然诞生,她的诞生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是中国文学一种呐喊,“五四”中国新诗从这里走来,从热血与战火中走来也奠定了她于中国近代以致未来血脉相连的命运!
二、解放后中国近代诗歌新的春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他们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森林诗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严阵的《老张的手》,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军帽下的眼睛》,公刘的《边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顾工的《喜马拉雅山下》等.此外,诗歌形式有所创新,吸取民歌营养的信天游、接受外来影响的阶梯式、新格律诗等形式相继出现.
50年代未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政治抒情诗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在60年代出现,郭小川、贺敬之是当时两位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长篇叙事诗的丰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以新颖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誉诗坛,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韩起祥的《翻身记》、王致远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钊》、田间的《赶车传》等也都别具特色.
但取得成绩的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不够丰富的缺点.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80年代中期以后,年青一代的诗人渴望更自由轻松的思想表达,更具有个性的语言方式,这使北岛那代人面临挑战.当代诗歌一直就是时代精神最敏感的前卫,80年代的思想分化和文化分层,在更年轻一代诗人那里得到鲜明的多少有些过分的表达.文革后成长起来的那代人,在80年代后期开始崛起,他们显然表征着很不相同的文化.他们没有深重的历史记忆,没有与民族-国家纠缠不清的互文关系.他们更多现实感受和个人的直接经验.这使他们的表达富有时代感.所谓的后朦胧诗或第三代诗是在反传统和标榜个性解放的思想氛围里呀呀学语的,它们反映了旧有信仰动摇,而新的信念尚未诞生的过渡时期的那种激进和混乱.与叙事文学一样,诗歌其实在80年代后期也退出社会的中心位置,这也使它不再直接依附于意识形态实践,而更具有语言本体论的特征.一个时期的文学内在冲突的剧烈程度,其实并不只是由文学与外部社会的动荡现实的连接方式决定的,它经常也与文学内部的话语权力分配形式相关.文学被制度化的那种权力关系,经常与最活跃的崛起的(或前卫的)实验群体构成冲突.
这种冲突会使青年实验群体走向极端,以过激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反抗权威和经典的愿望.80年代的诗歌革命如同行为艺术,它以一系列的“打倒……”口号为先导――这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简单延续,和勉强的模仿,它是文学的制度权力与最尖锐的表意形式之间构成冲突的反映.也就是说,一部占据主流地位的人,却无力提供最新的文学表意经验;而最具有创新活力的群体却在文学制度化体系中没有一席之地.文学被迅速“主导化”或主流化,并且以文化制度的权力体系固定下来,这是文学内部始终存在的紧张结构.
三 、中国现当代新诗 派别:1、朦胧派 2、象征派3、新月派
1、 朦胧派
朦胧派的艺术旨趣和美学追求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一,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唤起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觉醒.实际上,任何诗歌的审美价值都在于其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说,朦胧诗潮的诗歌所创造并形成的陌生化手法和艺术旨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也为当代美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凭据,更为新诗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
二、个人化——自我的抒情方式朦胧诗的个人化抒情,并非孤立的艺术现象,其思想根基恰恰是在对“左”的政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生命意识.新时期中国民众的心灵的苏醒首先在诗歌中显露出来了,个性化抒情分明是对“五四”新诗的现代传统精神的承继与张扬.从艺术的脉络上看,它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有着相互的衔接,特别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等人的诗歌(讲究内在的旋律、意象的原则暗示性与朦胧美),九叶派诗人穆旦等人的诗歌(凝重、充沛、坚厚的主体精神),对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发生了积极的影响抑或心灵的感应.诗人们恰到好处地熔铸了群体意识与“代言人”的角色内质,又尽情发挥着个人化抒情的潜力和持久性.朦胧诗个人化抒情风格为我们的新诗发展完成了极其特殊而重要的一步.
三、民间化———是一种写作立场,更是一种审美的自由
民间化立场体现在诗人的写作中,就意味着尽量摆脱体制化立场,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意味着对个体精神的坚持,意味着保持个人写作的纯粹独立性.朦胧诗的创作追求便因循了这样一种自由.不论它的前期探索还是它后来的自觉原则,都紧密地恪守了这一立场和旨趣.它呈现的是个人的真正独特的生命经验,朦胧诗让一个个诗人的艺术个性在单一平实的传统文风里更加分明.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北岛、舒婷、顾诚、海子、江河、杨炼和于坚等.
2、 象征派
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主要出现在1925到1928这四年间.中国的象征诗派创作理论和实践受法国象征主义(Symbolism)诗歌的影响,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思想.
象征主义始于法国的19世纪下半叶的诗歌运动,象征主义最早的作品是波德莱尔(Baudelaire)的《恶之花》诗集.之后魏尔伦、马拉美、韩波等诗人发表了更多的象征主义诗歌,1886年《象征主义宣言》
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从此象征主义作为流派走向成熟.象征主义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已经进入白话诗歌的中国现代诗歌运动产生影响,1925年李金发出版了中国最早的象征主义作品《微雨》,在此之后的四年中,他发表了更多的象征主义诗歌作品.此外,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蓬子和创造社的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也陆续发表了象征主义的诗歌作品.
中国早期的象征主义通过象征的写作手法来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在非理性的心灵世界中认识自我.这种象征主义的创作原则对后来的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诗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代表诗人: 李金发 穆木天 王独清 冯乃超 于赓虞 邵洵美等.
3、新月派
一、 前期理论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 抒情诗 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 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 (音节) 、绘画美 (词藻) 、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 新格律诗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二、 后期理论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 三美”主义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 新月派诗歌 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四、派别介绍
诗刊派和新月派,本属一派,甚难分别.《诗刊》见民国十五年在《北京晨报》上刊的,《新月》则民国十七年在上海办的.在《新月》投稿多的,就叫他为新月派,该派重要诗人是 孙大雨 、饶孟侃、 陈梦家 、林徽音、 卞之琳 、臧克家、 刘梦苇 、蹇先艾、 沈从文 、孙毓棠等.还有 方玮德 及其姑母 方令孺 .陈梦家《 新月诗选 》论及孙大雨说:“十四行诗是格律最谨严的诗体,在节奏上,它需求韵节,在键锁的关联中,最密切的接合,就是意义上也必须遵守合律的进展.孙大雨的三首商籁体,给我们对于试写商籁,增加了成功的指望.因为他从运用外国的格律上得着操纵裕如的证明.”
早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随著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即在西方新思潮、新文学的启迪下,产生了改革文学以唤起民族觉醒的启蒙要求,在理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各个领域进行了文学改良的初步尝试,为“五四”文学革命作了思想与文学的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著中国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的民主势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力量有了很大发展.十月革命又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带来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这样的经济、政治、思想背景下,触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这一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突破口,“五四”文学革命以反对封建蒙昧主义与专制主义的旧教条,提倡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旗帜,向封建旧文学展开了猛烈进攻,锋芒所及,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引起巨大的变革,开始了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个新的文学运动,发韧於北京、上海等少数文化发达的城市,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入全国各地;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省和以后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东北地区以及香港、澳门等地,也都发生了并且进行著同样的或者类似的文学变革.
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诗突出地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诗表达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实求索的愿望.还有《匆匆》、《自从》、《毁灭》等诗都表现了历经坎坷与幻灭,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坚韧.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 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
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1901?——1931)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1902-- )、应修人(1900--1933)、潘漠华(1902--1934)和冯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写自由体诗的冯至(1905--1994)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
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1901——1931)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1902-- )、应修人(1900--1933)、潘漠华(1902--1934)和冯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写自由体诗的冯至(1905--1994)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新诗就是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愀然诞生,她的诞生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是中国文学一种呐喊,“五四”中国新诗从这里走来,从热血与战火中走来也奠定了她于中国近代以致未来血脉相连的命运!
二、解放后中国近代诗歌新的春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他们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森林诗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严阵的《老张的手》,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军帽下的眼睛》,公刘的《边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顾工的《喜马拉雅山下》等.此外,诗歌形式有所创新,吸取民歌营养的信天游、接受外来影响的阶梯式、新格律诗等形式相继出现.
50年代未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政治抒情诗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在60年代出现,郭小川、贺敬之是当时两位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长篇叙事诗的丰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以新颖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誉诗坛,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韩起祥的《翻身记》、王致远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钊》、田间的《赶车传》等也都别具特色.
但取得成绩的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不够丰富的缺点.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80年代中期以后,年青一代的诗人渴望更自由轻松的思想表达,更具有个性的语言方式,这使北岛那代人面临挑战.当代诗歌一直就是时代精神最敏感的前卫,80年代的思想分化和文化分层,在更年轻一代诗人那里得到鲜明的多少有些过分的表达.文革后成长起来的那代人,在80年代后期开始崛起,他们显然表征着很不相同的文化.他们没有深重的历史记忆,没有与民族-国家纠缠不清的互文关系.他们更多现实感受和个人的直接经验.这使他们的表达富有时代感.所谓的后朦胧诗或第三代诗是在反传统和标榜个性解放的思想氛围里呀呀学语的,它们反映了旧有信仰动摇,而新的信念尚未诞生的过渡时期的那种激进和混乱.与叙事文学一样,诗歌其实在80年代后期也退出社会的中心位置,这也使它不再直接依附于意识形态实践,而更具有语言本体论的特征.一个时期的文学内在冲突的剧烈程度,其实并不只是由文学与外部社会的动荡现实的连接方式决定的,它经常也与文学内部的话语权力分配形式相关.文学被制度化的那种权力关系,经常与最活跃的崛起的(或前卫的)实验群体构成冲突.
这种冲突会使青年实验群体走向极端,以过激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反抗权威和经典的愿望.80年代的诗歌革命如同行为艺术,它以一系列的“打倒……”口号为先导――这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简单延续,和勉强的模仿,它是文学的制度权力与最尖锐的表意形式之间构成冲突的反映.也就是说,一部占据主流地位的人,却无力提供最新的文学表意经验;而最具有创新活力的群体却在文学制度化体系中没有一席之地.文学被迅速“主导化”或主流化,并且以文化制度的权力体系固定下来,这是文学内部始终存在的紧张结构.
三 、中国现当代新诗 派别:1、朦胧派 2、象征派3、新月派
1、 朦胧派
朦胧派的艺术旨趣和美学追求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一,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唤起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觉醒.实际上,任何诗歌的审美价值都在于其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说,朦胧诗潮的诗歌所创造并形成的陌生化手法和艺术旨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也为当代美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凭据,更为新诗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
二、个人化——自我的抒情方式朦胧诗的个人化抒情,并非孤立的艺术现象,其思想根基恰恰是在对“左”的政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生命意识.新时期中国民众的心灵的苏醒首先在诗歌中显露出来了,个性化抒情分明是对“五四”新诗的现代传统精神的承继与张扬.从艺术的脉络上看,它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有着相互的衔接,特别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等人的诗歌(讲究内在的旋律、意象的原则暗示性与朦胧美),九叶派诗人穆旦等人的诗歌(凝重、充沛、坚厚的主体精神),对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发生了积极的影响抑或心灵的感应.诗人们恰到好处地熔铸了群体意识与“代言人”的角色内质,又尽情发挥着个人化抒情的潜力和持久性.朦胧诗个人化抒情风格为我们的新诗发展完成了极其特殊而重要的一步.
三、民间化———是一种写作立场,更是一种审美的自由
民间化立场体现在诗人的写作中,就意味着尽量摆脱体制化立场,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意味着对个体精神的坚持,意味着保持个人写作的纯粹独立性.朦胧诗的创作追求便因循了这样一种自由.不论它的前期探索还是它后来的自觉原则,都紧密地恪守了这一立场和旨趣.它呈现的是个人的真正独特的生命经验,朦胧诗让一个个诗人的艺术个性在单一平实的传统文风里更加分明.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北岛、舒婷、顾诚、海子、江河、杨炼和于坚等.
2、 象征派
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主要出现在1925到1928这四年间.中国的象征诗派创作理论和实践受法国象征主义(Symbolism)诗歌的影响,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思想.
象征主义始于法国的19世纪下半叶的诗歌运动,象征主义最早的作品是波德莱尔(Baudelaire)的《恶之花》诗集.之后魏尔伦、马拉美、韩波等诗人发表了更多的象征主义诗歌,1886年《象征主义宣言》
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从此象征主义作为流派走向成熟.象征主义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已经进入白话诗歌的中国现代诗歌运动产生影响,1925年李金发出版了中国最早的象征主义作品《微雨》,在此之后的四年中,他发表了更多的象征主义诗歌作品.此外,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蓬子和创造社的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也陆续发表了象征主义的诗歌作品.
中国早期的象征主义通过象征的写作手法来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在非理性的心灵世界中认识自我.这种象征主义的创作原则对后来的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诗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代表诗人: 李金发 穆木天 王独清 冯乃超 于赓虞 邵洵美等.
3、新月派
一、 前期理论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 抒情诗 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 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 (音节) 、绘画美 (词藻) 、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 新格律诗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二、 后期理论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 三美”主义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 新月派诗歌 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四、派别介绍
诗刊派和新月派,本属一派,甚难分别.《诗刊》见民国十五年在《北京晨报》上刊的,《新月》则民国十七年在上海办的.在《新月》投稿多的,就叫他为新月派,该派重要诗人是 孙大雨 、饶孟侃、 陈梦家 、林徽音、 卞之琳 、臧克家、 刘梦苇 、蹇先艾、 沈从文 、孙毓棠等.还有 方玮德 及其姑母 方令孺 .陈梦家《 新月诗选 》论及孙大雨说:“十四行诗是格律最谨严的诗体,在节奏上,它需求韵节,在键锁的关联中,最密切的接合,就是意义上也必须遵守合律的进展.孙大雨的三首商籁体,给我们对于试写商籁,增加了成功的指望.因为他从运用外国的格律上得着操纵裕如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