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英语翻译那位有三十六计的译文请分享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8 00:42:30
英语翻译
那位有三十六计的译文请分享一下.
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 ③阳,太阴.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
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
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
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
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
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
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③太:极,极大.此句意同上.
古人按语说: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
非谋士之所为也.
这是说“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
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
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
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
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
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
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
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
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
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
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
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
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
上了! 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 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
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
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
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
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
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
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
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
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
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打集中的敌人,不如
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敌阳不如敌阴: 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
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古人按语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 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
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
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孙子的比喻十分生
动形象,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
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
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是讲战国时 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
前354年, 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
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 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 强占了,魏将
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 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 旧
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 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
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 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
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
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 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 正事
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
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
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 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
田忌想直逼赵 国邯郸, 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
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
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 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
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
拾残部, 退回大梁 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 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
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革命军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军
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
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
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
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
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
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诸王全将都认为这
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
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
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
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
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照计而行.这年正月初二,正值过年,清军仗着人
多势众,已把天京团团围住,也就略有松懈.
这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
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
见守备森严,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击退.原来这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
城内守军也有一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见三天三夜未能
攻下抗州,心中焦急.
突然天降大雨,城内守军见太平军久攻不下,都很疲惫,天又降雨,就都躲进
城堡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好生睡觉,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着雨夜,
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己经大开,李秀成
率部冲入城内,攻了杭州.
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和春闻讯,知道杭州
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今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
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烧了
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撒天京.两路兵马汇合一处,机智地绕
道而行,回避了张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
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
大乱,死伤六万余人,一败涂地.清军惨败,天京之围已解.短时期内,清军已无
力再打天京了.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
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
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
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卦有:《象》损:损:
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
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古人按语说:故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
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
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
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
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
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知经》卷九《格形》).
古按语举了几则战例: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
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