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名人小时候爱读书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6 09:39:42
各位名人小时候爱读书的故事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篇后一语]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他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1、凿壁偷光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的精神.
2、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4、映雪夜读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5、素龙圩的创建人黄世臣 素龙圩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创建人为黄世臣. 黄世臣,字起白,号觉虚,素龙镇上池冈人.世臣家贫嗜学,少年时养鸭为生,在田里放鸭期间,经常手不释卷,边放鸭,边读书.由于勤奋好学,明万历三十五年,考进“岁贡”,并被委任为江南婺源县县丞.由于政绩显著,以后世臣又先后被提为云南易门县知县、寻摄昆阳州篆、云南通安州知州.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篇后一语]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他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1、凿壁偷光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的精神.
2、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4、映雪夜读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5、素龙圩的创建人黄世臣 素龙圩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创建人为黄世臣. 黄世臣,字起白,号觉虚,素龙镇上池冈人.世臣家贫嗜学,少年时养鸭为生,在田里放鸭期间,经常手不释卷,边放鸭,边读书.由于勤奋好学,明万历三十五年,考进“岁贡”,并被委任为江南婺源县县丞.由于政绩显著,以后世臣又先后被提为云南易门县知县、寻摄昆阳州篆、云南通安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