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施姓的起源与历代名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6 08:43:08
施姓的起源与历代名人
一、姓氏源流
  施(Shī)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惠公子尾生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
  2、出自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时诸侯有施氏(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市一带),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姓施.
  3、出自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其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氏.
  4、出自方姓,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避难时改姓施.据《姓氏词典》注云:“系改姓,明代方孝孺被杀后,其同族外逃,惧怕株连改此姓.“施”字拆开为“方人也”.”
  5、出自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汉姓为施;明、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纳西、僳僳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施父.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施姓发祥于古时的鲁国,即今山东西南部一带.春秋时,出现了施姓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名人,即孔子的弟子施伯和施之常,均为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被楚国所灭,施姓开始散居在山东大地繁衍.秦汉以前,施姓开始向邻近的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播衍.汉时已有施姓入关中者,如著名学者施仇即由沛(今江苏沛县)入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社会激剧动荡,致使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苦于生计,施姓族人开始大举南迁江南,并在今浙江湖州一带形成大的聚落.施姓进入福建,大约是唐代中期,即公元七世纪之时,有一位叫施典的施姓先祖,随其父辈先行到达河南光州,后又南移福建,定居在泉州钱江乡.唐宋之际,居住在浙江湖州一带的施姓经长期繁衍,已经人丁兴旺,族大人众,并时有显贵者,从而形成了施姓历史上的一大郡望——吴兴郡.传至宋时,一位叫施炳的官人,从福建移至泉州的浔江,经过数代的繁衍,此支施姓后裔几乎分布于福建和广东各地,并成为当地大族之一.元时蒙古骑兵南下,江浙闽一带百姓避乱四迁,施姓有入广东、云南、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者.明初洪武年间,施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明清之际,上述迁至浔江的施姓,后来一部分人迁居入台,一部分人飘洋过海到了南洋.应该说,现在南洋各地的施姓华侨,与台湾的施姓同胞当属一个先祖的同族人.而此期的施姓仍昌盛繁衍于江浙闽一带,且人才代出,成为此期施姓发展的主流,还有一支施姓由山东入迁辽宁.如今,施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为多,上述三省施姓约占全国汉族施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三、历史名人
  施 仇:沛(今江苏省沛县一带)人,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他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专治群经的学者,曾经与诸儒杂论五经的同异于石渠阁,雄辩滔滔,一时名声大噪,诏拜仇博士.
  施 璘:蓝田(今属陕西省)人,字仲宝,五代时后周画家.善画生竹,为当时绝技,有十幅《竹图》传世.
  施 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南宋义士.初为任殿司小校,闻岳飞被秦桧所杀,悲愤填膺,于是挺身而出,刺杀秦桧,然壮志未酬身先死.
  施 惠:字君美.杭州人.约元元贞初前后在世.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王世贞《曲藻》、沈德符《顾曲杂言》、沈自晋《南词新谱》均认为系南戏《拜月亭》作者.王骥德《曲律·杂论》谓“世传《拜月》为施君美作.”吕天成《曲品》则认为:“云此记出施君美笔,亦无的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下列于“方今已死名公才人,余相知者”项内,云“惠字君美,杭州人.居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公巨目美髯,好谈笑.余尝与赵君卿、陈彦实、颜君常至其家.每承接款,多有高论.诗酒之暇,唯以填词和曲为事.有《古今砌话》,亦成一集,其好事也如此.”下附[凌波曲]吊词,但均未提及撰《拜月亭》一事.清张大复《寒山堂曲谱》引注则作:“吴门医隐施惠,字君美着.”与前述杭州施惠不同.而世德堂本《拜月亭记》开场[满江红]有:“自古钱塘物华盛,地灵人杰.昔日化鱼龙之所,势分两浙.”则作者似又可能系杭州人.又《传奇汇考标目》别本第五称:“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并列其所着《拜月亭》、《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戏小乔》三剧(后两剧今未见),不知何剧.故《拜月亭》,尚难定论.另曾与范冰壶等合作《鹔鹴裘》杂剧,亦已佚.散曲存有《一枝花·咏剑》套数.
  施 清: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文学家.康熙间召试鸿博.笃学嗜古,诗文朴厚,时称雄才,著有《揽云集》、《十三经同解》等.
  施 琅:福建省晋江(今泉州市)人,清代名将.曾任水师提督,台湾省的开拓者,因功封靖海侯.
  施之常:字子恒,又称施子,《家语》作子常,春秋末年鲁国人,为孔门七十二弟子之.唐代赠“乘氏伯”,宋封临“濮侯”.
  施肩吾:睦州分水(今浙江省桐庐)人,唐元和十年进士,晚年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省建新)修道,是西山派道教的创始人,内丹术的倡导者.又是诗人,其诗奇丽.有《西山集》十卷、《西山群仙会真记》等.
  施世瑛:安吉(今属浙江省)人,唐代大臣.隋末时聚粮自守,保境安民.后闻高祖起兵,遂率众归附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德操:盐官(今浙江省海宁西南)人,南宋学者,人称持正先生.他推崇孟子而排斥佛教,提倡性理之学,指出佛教的人性理论具有片面性.
  施耐庵:原名耳(1296-1370),又名子安,钱塘(一说姑苏)人,迁居兴化(一说淮安),元末明初小说家.元至顺进士.少精敏,擅文章,曾出仕钱塘,又传他曾参加张士诚军.后弃官归乡,闲门著述,有《水浒》、《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传世.
  施宜生:福建省浦城(一作邵武)人,元代书法家,官至翰林学士.工书、法苏轼,自号三住老人.
  施兆昂:福建省福清人,明万历年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学问淹博,工诗赋,精书画,有《天尺楼稿》.
  施闰章:安徽省宣城人,清代官吏、学者.顺治进士,授刑部主事.康熙中召试鸿博,授侍讲.纂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有《学堂诗文集》、《蠖斋诗话》.
  施世伦:清代名臣,曾任漕运总督,《施公案》即以其为原型.
  施定庵:浙江省海宁人,清代著名棋手.先学琴,后复嗜棋,乾隆时为围棋国手,著有《奕理指归》.
  施培应:云南省昆明人,字启东,号芳谷.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性洁介,生平坦率恬淡,非义不行,书法朴厚如其人.
  施复亮:浙江省金华人,早期中共党员.大革命失败后脱党,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后,历任劳动部副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置郡.治所在乌程,故城在今浙江省湖州南.辖境相当于今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等地.
  2、堂号
  施姓的主要堂号有:“恭敬堂”、“务本堂”、“临湃堂”、“存仁堂”、“桓德堂”、“麟庆堂”、“敦睦堂”、“馀庆堂”、“式古堂”、“彰德堂”、“敦厚堂”、“志远堂”、“奉恩堂”、“亲亲堂”、“培远堂”、“学馀堂”、“永宁堂”、“永恩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施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
  2、施姓虽然得姓不算很早,但其后世族人的南迁,特别是移入福建,却是较早的一支,这是施姓与其他诸姓的不同之处.
  3、施姓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尤其是明清之际,江浙闽一带的施姓拥有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中举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
  
  附录:【施姓典故、趣事】
  〖施大畏的历史画〗
  1998年2月,《美术》杂志发表张培成的文章,题为《人民需要历史画家》.文章说:1986年,施大畏2米高4米宽表现太平天国失败的《天京之变》诞生后,一晃10多年过去了.他凭着一种对事业的毅力,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在商品画大潮最为汹涌之机,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中国古代与共和国创建时的历史画作,大部分是2米4米的巨制.但是最为可贵的是他对于历史的切入点,确是耐人寻味的.
  从他最近创作的《长征》来看,画面上出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王明等20余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有毛、周为代表的正面力量,也有对手和敌人,当然还有为之奋战的普通士兵,将如此纷繁的历史人物、各派政治力量收于一画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与此画可成姊妹篇的是1989年七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画家对这一段历史寄予深深的关注,决非偶然的.回想《天京事变》表现太平天国毁于内讧之中,《皖南事变》、《国殇》表现革命战士和古代诗人的悲壮捐躯.从而我们不难发现大畏决非是一个仅仅在书斋中把玩笔墨或是在画商间周旋游刃的平庸之辈,他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于艺术与历史有着自己独特深刻的思考.努力寻求人性深处的性格本源.我们可看到在《大禹传说》中他并没有将视点切入家喻户晓的三度过家门不入故事,而是着力歌颂一种人与自然的拼搏,一种高昂的人格力量.《老乡》展现的是农民出身的领袖毛泽东与老农在一起时的那种温馨与自然.大畏是上海画院的常务副院长,而且又正负责盖大楼,那是够忙的.然而让人诧异的是他居然还是一幅幅巨制大作照样画出来,我没法不折服其过人的毅力与那对艺术执着的心.中国不缺少画家,尤其是不缺少那抱着祖国的遗产吃喝不愁的“画家”,但是中国缺少历史画家,尤其是缺少像大畏那样拿着毛笔宣纸,关注着民族的命运,心系国家兴衰的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历史画家.我们期待着他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人民盼望着他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盼望着有更多的这样的画家来到我们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