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人生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6 07:43:45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人生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亚里斯多德认为伦理知识并非一种「精确的」知识,伦理也因此与逻辑或数学都大不相同,而是类似像对於营养和运动的知识一般的「常识」.而且,由於伦理是一种实践的学科而非只是理论性的,亚里斯多德认为一个人若要成为「好人」,便不能只研读美德为何,而要亲身实践美德才行.举例而言,一个人要成为好的足球员,并不能只依靠研读理论,而是必须要付诸实际练习.亚里斯多德首先提出了美德的标准,他先假设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所目标的、而这些目标是「好的」.而被他称之为「至善」的最终目标则是:幸福(希腊语为eudaimonia—有时也可以翻译为「活的很好」).
亚里斯多德主张幸福并不能只依靠快乐感、或是单纯的名声和荣誉而获得.在「研究了人类的各种特定功能後」,亚里斯多德终於找出他认为幸福的来源.他分析人的心灵并且将其画分为三个部分:营养的心灵(包含农作物、田地、和人类)、知觉的心灵(动物和人类)、以及理性的心灵(只有人类).也因此,一个人类的功能就是去做人类应该做的事情去、做那些让人类之所以特殊的事情:使用理性的能力.作出这样事情的人类就会快乐,因为他们达成了属於理性心灵的目标或本质.取决於人们追求理性心灵的程度,亚里斯多德将人类划分为四种等级:道德的、自制的、不自制的、以及邪恶的.
亚里斯多德相信所有伦理美德都是来自於达成「过度」与「贫乏」之间的平衡点.不过,这并不表示亚里斯多德相信道德相对主义.他将几种情绪(如恨、羡幕、忌妒等)以及几种行为(如通奸、偷窃、谋杀等)归类为错误的一边,无论这些情绪及行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亦然.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斯多德通常专注於在各种领域中找出介於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点;例如正义、勇气、财富等等.举例而言,勇气是两种感觉(恐惧和自信)之间的平衡点,并以此平衡点为基础采取的行动(勇气的行动).太多恐惧、太少自信会导致懦弱,而太少恐惧、太多自信则会导致草率、愚蠢的抉择.亚里斯多德说找出事物的平衡点是找出幸福的关键,而幸福本身则是最终的至善形式.介於两者之间的那个平衡点也常被称为中庸之道(Golden Mean).
亚里斯多德也写下他对於正义的概念.他将正义定义为两个部分:一般的正义和特别的正义.一般的正义是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正义形式,只有在一个完美的社会里才可能存在.特别的正义则是对於特定的犯罪或非正义行为施加惩罚.也是在这里亚里斯多德主张人需要受过训练的判断能力,以判断特定事件正义与否.亚里斯多德说发展好的习惯可以培养出好的人类,而练习奉行中庸之道则可以让一个人活的更健康、快乐.
特色
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学根基於早期的希腊伦理学,尤其是来自於他的老师柏拉图和柏拉图的老师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本身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柏拉图留下的著作主要是为广大群众撰写的,亚里斯多德则留下较多学术性的作品.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亚里斯多德对於自己提出的整体理论较常抱持保留态度,并且在伦理学上较不会坚持其理论的正确性.不过这些哲学家的整体思想,还是相当接近的.
蘇格拉底是第一个专注於研究伦理学的希腊哲学家,这种努力或许是为了解决诡辩的出现,当时强调修辞学、道德相对主义、以及违逆雅典传统诸神的诡辩技巧盛行一时(他们也用诡辩技巧违逆其他许多传统).诡辩者可以对当前的社会提出大量的问题,但却没有提供解答.
蘇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全都有著立场分明的伦理学系统,人们可以选择追求美德以获得幸福和繁荣.他们都认为美德的行为是可以透过教导和练习的,他们也都认为伦理学是建基於理性上,而且奉行美德也有其理性的原因.这与诡辩者所强调的道德相对主义形成强烈对比,他们认为许多不同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里也有不同的标准.事实上,同样的论点在现代的伦理学界依然是存在争议的话题.
除了这些基本的相同点外,蘇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三人之间的伦理学差异并不大.主要的差异在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懂得美德的行为为何便已足够让一般人过著美德的生活,没有懂得美德的人或做出邪恶的事情.亚里斯多德则认为(以及後世大多数哲学家都同意这点)许多人了解自己做的事情是坏事,但由於意志的脆弱而仍从事之.柏拉图只列出几样标准的美德:智慧、勇气、节制、和正义,亚里斯多德所列出的则远远不只这些.
亚里斯多德认为:沉思的生活是最幸福的
亚里斯多德主张幸福并不能只依靠快乐感、或是单纯的名声和荣誉而获得.在「研究了人类的各种特定功能後」,亚里斯多德终於找出他认为幸福的来源.他分析人的心灵并且将其画分为三个部分:营养的心灵(包含农作物、田地、和人类)、知觉的心灵(动物和人类)、以及理性的心灵(只有人类).也因此,一个人类的功能就是去做人类应该做的事情去、做那些让人类之所以特殊的事情:使用理性的能力.作出这样事情的人类就会快乐,因为他们达成了属於理性心灵的目标或本质.取决於人们追求理性心灵的程度,亚里斯多德将人类划分为四种等级:道德的、自制的、不自制的、以及邪恶的.
亚里斯多德相信所有伦理美德都是来自於达成「过度」与「贫乏」之间的平衡点.不过,这并不表示亚里斯多德相信道德相对主义.他将几种情绪(如恨、羡幕、忌妒等)以及几种行为(如通奸、偷窃、谋杀等)归类为错误的一边,无论这些情绪及行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亦然.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斯多德通常专注於在各种领域中找出介於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点;例如正义、勇气、财富等等.举例而言,勇气是两种感觉(恐惧和自信)之间的平衡点,并以此平衡点为基础采取的行动(勇气的行动).太多恐惧、太少自信会导致懦弱,而太少恐惧、太多自信则会导致草率、愚蠢的抉择.亚里斯多德说找出事物的平衡点是找出幸福的关键,而幸福本身则是最终的至善形式.介於两者之间的那个平衡点也常被称为中庸之道(Golden Mean).
亚里斯多德也写下他对於正义的概念.他将正义定义为两个部分:一般的正义和特别的正义.一般的正义是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正义形式,只有在一个完美的社会里才可能存在.特别的正义则是对於特定的犯罪或非正义行为施加惩罚.也是在这里亚里斯多德主张人需要受过训练的判断能力,以判断特定事件正义与否.亚里斯多德说发展好的习惯可以培养出好的人类,而练习奉行中庸之道则可以让一个人活的更健康、快乐.
特色
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学根基於早期的希腊伦理学,尤其是来自於他的老师柏拉图和柏拉图的老师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本身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柏拉图留下的著作主要是为广大群众撰写的,亚里斯多德则留下较多学术性的作品.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亚里斯多德对於自己提出的整体理论较常抱持保留态度,并且在伦理学上较不会坚持其理论的正确性.不过这些哲学家的整体思想,还是相当接近的.
蘇格拉底是第一个专注於研究伦理学的希腊哲学家,这种努力或许是为了解决诡辩的出现,当时强调修辞学、道德相对主义、以及违逆雅典传统诸神的诡辩技巧盛行一时(他们也用诡辩技巧违逆其他许多传统).诡辩者可以对当前的社会提出大量的问题,但却没有提供解答.
蘇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全都有著立场分明的伦理学系统,人们可以选择追求美德以获得幸福和繁荣.他们都认为美德的行为是可以透过教导和练习的,他们也都认为伦理学是建基於理性上,而且奉行美德也有其理性的原因.这与诡辩者所强调的道德相对主义形成强烈对比,他们认为许多不同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里也有不同的标准.事实上,同样的论点在现代的伦理学界依然是存在争议的话题.
除了这些基本的相同点外,蘇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三人之间的伦理学差异并不大.主要的差异在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懂得美德的行为为何便已足够让一般人过著美德的生活,没有懂得美德的人或做出邪恶的事情.亚里斯多德则认为(以及後世大多数哲学家都同意这点)许多人了解自己做的事情是坏事,但由於意志的脆弱而仍从事之.柏拉图只列出几样标准的美德:智慧、勇气、节制、和正义,亚里斯多德所列出的则远远不只这些.
亚里斯多德认为:沉思的生活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