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要放烟花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7 17:54:54
元宵节为什么要放烟花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来源:中国网-中国传统节日
今年春节北京热闹非凡.由于施行多年的禁放烟花爆竹今年改为限放,于是爆竹声声中,春节添了许多的“年味”.
其实,过年放鞭炮、逛庙会这些传统内容,只是对年长些的人显得必不可少,如今年轻人过年的方
式已经多种多样了.不管怎样,与传统的过年相比,如今的春节,由于科技的进步,传统节日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电视春节晚会可算是近20年才兴起的过年方式.由于电视的普及,中国人大年三十儿晚上又有全家团聚的讲究,于是一家人围坐看“春晚”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过年习俗.由于“春晚”节目追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于是这项内容至今仍是中国人度过大年三十儿的重要方式.
当然,也有些内容随时而兴而又渐行渐远.前几年,由于印刷技术的提高,每到春节前,各种印刷精美的挂历便挂满店家门面,邮局里更是堆积出小山般的挂历邮品,蔚为壮观,亲朋好友们也多以挂历作为馈赠佳品.而现在,挂历开始淡出市场,纸质挂历被更加丰富、美观的装饰挂件所取代.贺卡、台历也是近些年才时兴的,朋友间相互寄赠贺卡、台历,既大方漂亮,寥寥几句贴心问候的话语又颇打动人心,所以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市场.
在所有过年的问候方式中,也许没有哪项比手机短信的冲击力更强.许久不见的朋友,一见名字便勾起许多旧时的回忆,如果猛地接听到对方的电话,也许还免不了短时的尴尬,话也不知从何处聊起,而手机短信就留出了空间,你可以尽情发挥,游刃有余,还可以借现成的贴切短信转发自己的思绪,即互动又轻松,难怪这项每条仅一角钱的业务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市场收益.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手机短信与贺卡一样,都有不完美之处.贺卡是将各类问候语事先印制在卡片上,虽有选择余地但毕竟有限,而且由别人代言总觉不爽.手机短信由于网络写手的介入而显得精彩纷呈,但好的短信还是容易被大家“共识”.当第一条看得兴奋过后,对同样内容的第二条、第三条还能有什么感觉呢?看到最后,倒不如“×××,祝您新春快乐”来得实在,毕竟那是对方亲自动手写的.要求即兴创作短信实在有点过分,即便仅是转发短信,朋友多了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今年春节收到了一位同事发来的短信,是用我的名字为题材创作的,让我好生感动.见面后他告诉我,翻着字典写了好长时间呐.看来,如此表达友情,动用资源太过巨大了.那么,手机问候短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能不能成为一种新的习俗,想来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课题呢.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来源:中国网-中国传统节日
今年春节北京热闹非凡.由于施行多年的禁放烟花爆竹今年改为限放,于是爆竹声声中,春节添了许多的“年味”.
其实,过年放鞭炮、逛庙会这些传统内容,只是对年长些的人显得必不可少,如今年轻人过年的方
式已经多种多样了.不管怎样,与传统的过年相比,如今的春节,由于科技的进步,传统节日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电视春节晚会可算是近20年才兴起的过年方式.由于电视的普及,中国人大年三十儿晚上又有全家团聚的讲究,于是一家人围坐看“春晚”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过年习俗.由于“春晚”节目追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于是这项内容至今仍是中国人度过大年三十儿的重要方式.
当然,也有些内容随时而兴而又渐行渐远.前几年,由于印刷技术的提高,每到春节前,各种印刷精美的挂历便挂满店家门面,邮局里更是堆积出小山般的挂历邮品,蔚为壮观,亲朋好友们也多以挂历作为馈赠佳品.而现在,挂历开始淡出市场,纸质挂历被更加丰富、美观的装饰挂件所取代.贺卡、台历也是近些年才时兴的,朋友间相互寄赠贺卡、台历,既大方漂亮,寥寥几句贴心问候的话语又颇打动人心,所以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市场.
在所有过年的问候方式中,也许没有哪项比手机短信的冲击力更强.许久不见的朋友,一见名字便勾起许多旧时的回忆,如果猛地接听到对方的电话,也许还免不了短时的尴尬,话也不知从何处聊起,而手机短信就留出了空间,你可以尽情发挥,游刃有余,还可以借现成的贴切短信转发自己的思绪,即互动又轻松,难怪这项每条仅一角钱的业务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市场收益.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手机短信与贺卡一样,都有不完美之处.贺卡是将各类问候语事先印制在卡片上,虽有选择余地但毕竟有限,而且由别人代言总觉不爽.手机短信由于网络写手的介入而显得精彩纷呈,但好的短信还是容易被大家“共识”.当第一条看得兴奋过后,对同样内容的第二条、第三条还能有什么感觉呢?看到最后,倒不如“×××,祝您新春快乐”来得实在,毕竟那是对方亲自动手写的.要求即兴创作短信实在有点过分,即便仅是转发短信,朋友多了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今年春节收到了一位同事发来的短信,是用我的名字为题材创作的,让我好生感动.见面后他告诉我,翻着字典写了好长时间呐.看来,如此表达友情,动用资源太过巨大了.那么,手机问候短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能不能成为一种新的习俗,想来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课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