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05 19:28:09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新 课 程 标 准 解 读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
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当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他们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也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当一个儿童遭遇到生活中某个事件、某个人时,他不仅在感知认知:这是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个什么人?同时也会产生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随之而萌发响应的情意、态度,然后是一定的行为.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也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应当相互渗透,面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做出合理选择.
五、实施建议
按照课时安排,《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每周两课时,已经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要上好这门课程,应该要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1、教材观.新的教材观应该是: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3、学生观.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学观.教与学的新观念是:首先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态度和能力.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教学不是偏重单纯的学术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第三,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学生身边的事物都是学习的资源.要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好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总之,新的教学观念,新就新在,不是为了教而教,是为了学而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
小学品德新课堂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确立教学课题、进行学情分析、教材课题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要点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是新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最核心的内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前后步骤或顺序的各个主要活动环节构成的.也称教学程序.一般情况分为导入、新授、总结、拓展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别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动内容.从总体上说,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必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一要教学过程活动化.(即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把过去那种讲解提问式教学,灵活的设计为学生的多种活动.)二要学习方式多样化.(即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重视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要过程设计粗线条化.(这里所说的粗线条,不是指环节语言笼统、简单,而是环节语言要抓关键、抓重点,严格遵循新课堂教学课例提倡或强调的 “大环节要清,小环节要精”. )
每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儿童为主体,以各种活动为媒介,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儿童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同事件进行综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充分体现出品德课程的综合性.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
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当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他们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也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当一个儿童遭遇到生活中某个事件、某个人时,他不仅在感知认知:这是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个什么人?同时也会产生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随之而萌发响应的情意、态度,然后是一定的行为.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也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应当相互渗透,面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做出合理选择.
五、实施建议
按照课时安排,《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每周两课时,已经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要上好这门课程,应该要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1、教材观.新的教材观应该是: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3、学生观.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学观.教与学的新观念是:首先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态度和能力.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教学不是偏重单纯的学术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第三,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学生身边的事物都是学习的资源.要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好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总之,新的教学观念,新就新在,不是为了教而教,是为了学而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
小学品德新课堂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确立教学课题、进行学情分析、教材课题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要点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是新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最核心的内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前后步骤或顺序的各个主要活动环节构成的.也称教学程序.一般情况分为导入、新授、总结、拓展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别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动内容.从总体上说,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必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一要教学过程活动化.(即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把过去那种讲解提问式教学,灵活的设计为学生的多种活动.)二要学习方式多样化.(即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重视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要过程设计粗线条化.(这里所说的粗线条,不是指环节语言笼统、简单,而是环节语言要抓关键、抓重点,严格遵循新课堂教学课例提倡或强调的 “大环节要清,小环节要精”. )
每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儿童为主体,以各种活动为媒介,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儿童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同事件进行综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充分体现出品德课程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