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梁思成有几个孩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5 14:59:57
梁思成有几个孩子
有两个 女儿梁再冰 儿子梁从诫
梁从诫
梁从诫(1932-2010),男,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北京市.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中文名: 梁从诫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32年
逝世日期: 2010年10月28日
职业: 学者、全国政协委员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父亲: 梁思成
母亲: 林徽因

目录
简介
名字由来
学习经历
从业经历
环保事业
作品
病逝
评价国学大师季羡林
考古学家徐萍芳
简介
名字由来
学习经历
从业经历
环保事业
作品
病逝
评价 国学大师季羡林
考古学家徐萍芳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梁从诫
梁从诫多年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曾参与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早期的筹备和编纂工作;1988 年转到民办的中国文化书院工作;1993 年开始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1994 年 3 月,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群众性、会员制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即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作为会长,梁从诫是“自然之友”各项活动及行政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负责人.五年来,“自然之友”主要作了以下一些工作: 1. 中国首次开展了民办的群众环境教育活动,组织了向会员和公众普及环保知识的“绿色讲座”,听众超过两千人次.出版了近年来最受欢迎的环保儿童读物之一《地球家园》. 2. 首次举办了民间性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交流培训活动,两次组织中小学教师到德国、荷兰就青少年环境教育问题进行参观学习. 3. 在中国首次进行了“报纸环境意识调查”.连续三年对全国主要报纸的环境报道进行了系统统计和分析,对它们的环境意识给予了科学评估. 4. 通过全国政协等渠道,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了涉及北京环境污染治理、江河源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问题的建议. 5. 在中国首次组织志愿者自费到内蒙沙漠和陕北的植树活动,并多年坚持. 6. 为宣传保护野生鸟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组织了第一个群众性业余观鸟小组. 7. 积极参与并通过向中央有关领导直接反映情况的方式,促成了对滇西北德钦县原始森林及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保护. 8. 在社会上积极宣传保护长江源生态及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特别是藏羚羊)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积极支持了可可西里地区的反盗猎行动,建议并促成政府主管部门在保护藏羚羊方面采取了重大措施. 9. 为保护生态资源,制止大规模猎杀野生动物的恶潮,99 年组织北京多家环保团体共同发“不买、不做、不吃野味”的倡议书. 10. 与国外环保组织和传媒进行了大量交流,宣传了中国的环境政策和民间的环保活动. 此外,梁从诫个人还有以下活动: 1. 到各大、中小学作过近百次环保讲演,1998 年 7 至 12 月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了十年《人生热线·环保专栏》,取得很好效果. 2. 接受了上百次国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采访,发表了十几篇有关环境问题的文章,通过传媒体了大量环保宣传. 3. 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在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作了《大声疾呼,加强环保》的发言,是历次政协首次以环保为主题的大会发言:在历次政协会上都提出了有关环保的重要提案. 4. 1998年克林顿访华期间曾代表自然之友和其他民间环保人士一道在桂林与他座谈;1998 年 10 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期间,曾会见他并以个人名义向他递交了要求在英国禁止藏羚羊绒贸易的公开信,布很快回信表示支持;1999 年 2 月应邀参加了欧洲议会绿党党团会议,在会上发言介绍了中国的环境政策和民间环保运动发展情况. 5. 1995年,在东京获得由日本《每日新闻》和韩国《朝鲜日报》联合颁发的《1995 年亚洲环境奖》. 6. 由于梁从诫多年来积极参与了保护中国文物的活动,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1998 年被文物界推选为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7. 1999年 7 月,由于在民间环境保护运动中所作的贡献,获得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共同颁发的 99 年“地球奖”. 8. 1999年 12 月,为表彰几年来在环境教育和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贡献,梁从诫获中国环境新闻厂作者协会和国家林业总局先后颁发的“ 地球奖” 和“大熊猫奖”. 9. 2000年 8 月,梁从诫荣获 2000 年菲律宾“麦格塞塞”奖,此奖以菲律宾前总统命名,是专为在社会活动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士而设,有的国外报刊誉之为“亚洲诺贝尔奖”.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这是一个注定要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时刻. 这一刻,“自然之友”创始人、中国公民环保的启蒙先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自然之子”的梁从诫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岁. 这一刻,让整个环保界为之震惊、痛心. 国家环境保护部一位官员当晚就写下挽联:“奔走呼号,乱世红尘澄万里;言传身教,民间环保第一人.挽梁公羚羊车,观鸟组,活动有声有色;捡垃圾,植草木,心境无垢无尘.” 清水同盟主席高中写下挽联称:“三代精英,一身正气,自然之友,公益楷模;两袖清风,八方奔走,精神领袖,社会乐活.”[1][2][3][4][5]
编辑本段名字由来
父母给他起名“从诫”,是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李诫那样的建筑学家.后来,他考清华建筑系时差了两分,遂改学历史(当时建筑系系主任即为梁思成).
编辑本段学习经历
1949年-1952年,清华大学历史系学生. 1953年-1954年,清华历史系整合到北大历史系,在北大历史系学习. 1954年-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编辑本段从业经历
1958年-1962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教师. 1962年-1969年,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人员. 1969年-197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江西某“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1988年,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办《百科知识》月刊,曾任《知识分子》杂志主编. 1988年辞去公职,应聘到民办中国文化书院任导师. 1989年开始,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以及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梁从诫
1993年开始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 1995年曾获日本和韩国媒体授予的“亚洲环境奖”. 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 2000年6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境使者”称号;同年,被北京市奥申委聘请为环境顾问. 2000年8月,获菲律宾雷蒙?麦格赛赛“公众服务奖”. 2000年12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 “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2002年,任“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 2003年,获第二届“母亲河奖”表彰他在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做出卓越贡献. 2003年12月,获中央电视台十大“年度法治人物”. 2004年9月,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 2005年,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2006年11月2日,被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授予杰出成就奖.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8岁. 2010年12月17日获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50人----仁爱之魅.
编辑本段环保事业
梁从诫先生是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主要发起人.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的重 梁从诫
大行动有:保护川西洪雅天然林;保护滇西北德钦县原始森林滇金丝猴;开展藏羚羊保护工作与可可西里地区反盗猎行动等. 1998年10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梁先生写信请求他设法制止英国的藏羚羊绒非法贸易.布莱尔当天便回信表示,“我一定会把你的要求转告我国和欧盟环境主管部门,我希望有可能终止这种非法贸易.”为保护藏羚羊,梁先生曾发动“自然之友”全体会员支持反偷猎组织“西部野牦牛队”.1998年底,“自然之友”为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筹款40万元,以维持其运转的花销.当时67岁的梁从诫登上4000多米高的昆仑山口,亲手焚烧收缴的近400张藏羚羊皮. 2002年《财富》论坛上,梁先生质问全球经济巨头:“为了市场份额,让十几亿中国人都过上你们那种生活,把全世界的能源供应给中国都还不够.这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你们想过要承担什么责任没有?” 一切从简约开始,这是梁先生在当年拉钩时就决定了的生活轨迹:名片用废纸复印而成;从来不用一次性筷子;坚持用自行车当交通工具.一次,他骑车去政协开会,让门卫给拦住了.原来,门卫从来没听说过、更没见过全国政协委员骑自行车来开会.梁从诫的友人王军回忆,在一次政协委员考察途中,同车的人把喝完的矿泉水瓶子随手扔在了车外,梁从诫马上让停车,下车捡起被扔掉的瓶子,说,“瓶子要回收”. 梁先生经常回忆起,抗战时期他们全家流寓四川农村,生活非常清寒.但母亲却经常给儿子讲米开朗基罗,贝多芬,和他一起读《猎人笔记》.父亲教儿子画画,做各种玩具.在那种艰难岁月里,父母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等扛鼎之作.对于这段生活,梁先生不胜怀念:“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欢笑,精神上很富足.” 他认为,想过好日子,无可厚非,但若不惜以破坏、践踏生态环境为代价,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犯罪.
编辑本段作品
《不重合的圈》(文化随笔) 编辑: 《为无告的大自然》 《薪火四代》上、下卷 《林徽因文集》两卷本,分别为建筑卷、文学卷 《中国名人名言》(The Great Thoughts of China) 翻译: 《狄德罗百科全书节选本》(英翻中) 《图像中国建筑史》(英翻中)
编辑本段病逝
2010年10月28日天傍晚,“自然之友”网站的彩色页面变成黑白页面,同时发布了梁老病逝的公告.梁从诫先生是自然之友的创会会长,是民间环保的先驱人物.历经十余年发展,自然之友已成为中国具备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环境NGO(非政府组织),机构还曾获得2009壹基金典范工程. 梁从诫的夫人方晶女士介绍,梁从诫去世的病因是“内脏器官衰竭”.由于受到疾病困扰,2006年之后梁从诫身体很差.梁从诫的儿子梁鉴说,梁从诫最近两三年都基本上不认识人了,尤其是最近,就算是在屋子里,梁老也都走不动了,家人对此也有一定准备.[6] 献上一枝枝菊花,寄托一片片哀思.2010年11月2日上午10点,梁从诫先生的告别仪式低调举行.社会各界上千人士自发赶来,送梁先生最后一程. 梁从诫先生遗体安详地躺在告别室的菊花丛中,头前是三盏酥油灯、一瓶清水和一瓶泥土,它们来自青海三江源.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扎西多杰说,“那里的人民忘不了他,忘不了他对环保事业做出的努力”. 告别室两侧的挽联上分别写着“身体力行做自然之友”、“真心实意倡绿色文明”.梁先生向右后方回首一笑的照片摆放在正中间,背景是大幅树林茂密的图画,他正像是从画中走出的自然之子.这张像摄于10年前,拍摄者是“自然之友”的会员艾松,在“自然之友”的一次普通工作会议后,他抓拍下了这张照片.艾松说:“洗出来送给梁老后,他很喜欢,还半开玩笑地说,‘最后的照片就用它了’.”昨天,梁先生如愿. 为了从简、从朴,整个告别仪式现场,只用几十条手写的挽联布置,花圈数也仅限于告别室内摆放的6个.所有参加告别仪式的人都胸配白花、手持一枝鲜菊,排队进入不大的告别室与梁先生作别.梁先生的妻子方晶女士、儿子梁鉴、女儿梁帆在梁先生的遗体旁含泪答谢众人.梁先生年过八旬的姐姐梁再冰女士、梁先生在政协和统战部的诸多老友以及全国各地的环保人士、文保人士、“自然之友”会员也来送他最后一程.回旋百余米长的队伍里,既有青春年少的面孔,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昨天参加告别仪式的人众多,但地上几乎未见垃圾,众人胸前的白花也有专人负责回收. 上午11点多,梁从诫先生的遗体被运往八宝山火化.不少人低头默默流泪,众人自发为梁先生吟唱《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7]
编辑本段评价
国学大师季羡林
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考古学家徐萍芳
我跟梁先生是北大的老同学,当时他参加的社会活动很多,功课好,口才也极好.在学校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他也很热心文保,给我的印象是分析问题思路清晰,特别敢说话.太可惜,太可惜了.不然,我们还可以一起工作.
梁再冰
,1929年8月生于沈阳. 祖父是近代大名鼎鼎的梁启超,
其父是我国的建筑大师梁思成, 其母则是才华绝代的林徽因, 丈夫是于杭,职业记者. 梁再冰是林徽因在1929年生的第一个孩子,她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担任新华社记者,曾与丈夫于杭一起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工作多年,1991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