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5 18:47:01
怎样看待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1、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是在对立中来确定自己的性质的,所以《老子》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正因为有丑,才知道美是美,如果没有丑,就不知道美是美,美丑是相对的.善恶也是这样,所有的事物老师在相比较中间才能确定自己的性质.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这种思维方式有几种不同表现,一种就是老子的思维方式,是从事物的一极来找对应的另外一极,也就是从美的这方面一定要找丑的这方面,从高的这极要找矮的这极.从一极找对应的一极,这是老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和老子不一样,孔子是从两极中间找一个中极,也就是他的中庸之道,他从“过分和不及”这两极来找一个中极,就是既不过,又不不及,而是恰到好处,所以他讲中庸之道,是过犹不及,过分跟不及是一样的.所谓中庸就是“用中”的意思,就是做事要适合一定的度.一极必须要找到另外一极,从两极中间找一个中极,寻求一个合适的度,这些思维方式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2、事物的发展与转化
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这方面他讲了很多,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等.很高的台子是用土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你要走一千米,要一步一步的走.他说天下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开始,天下大事必须在做好细小事情的基础上完成.有的人说一开始不可能把任何大事情全都做好,那常常是需要积累出来的,经验越多,你做的事情就越大.因为任何伟大的事业,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总是有积累的过程.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个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老子对转化有深刻的认识,如“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寄”等.老子有一句话需要我们注意,他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说道是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道的作用是来扶持弱小,因为任何事物都有盛与衰,而且盛极必衰,这就是转化.新生的东西开始比较弱小,而正因为它新生,它才有发展的前途,大家就要扶持它.所以,老子讲“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等,像这种互相转化的思想老子讲了很多.但是,老子只是提出来这样一种转化的现象,并没有讲到转化的条件.我们知道,转化一定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条件,弱怎么胜强呢?这就是说,老子在强调转化的时候忽略了条件性,这一点可能是《道德经》的一个不足.
3、 通过否定达到肯定
老子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否定意义的认识.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思维模式看,如果说“无为”是对“为”的否定,那么“无不为”,就是对“为”的肯定,或者说是对无不为的否定之否定.那么把它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公式,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表述,通过否定达到肯定.老子认为,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因为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要通过否定而达到肯定.所以说,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是老子认识的一个原则.
我们对这个问题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分析.第一,按照老子的看法,道不是认识的对象,因为“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认识的对象.可道之道,它不是无名、无形的永恒的常道.那就是说,不可能在经验中间得到对常道的认识.因为既然常道无名无形,是永恒的存在的,它不是在经验中能够得到的,所以它是不能在经验中得到认识,或者说我们不能用一般的认识方法来认识.中国话有一个叫做“烘云托月”,月亮是不能画的,怎么办呢?我们就把它边上的云彩画出来,这样把月亮显现出来.同样道理,道是不能说的,我们认识道,只能说道不是什么.因此,老子认为,必须先把一般的认识的经验都去掉,以至于思想中形成的有名、有形的的东西统统都去掉了,他才不会用经验性的认识来说道是什么.达到这一步,才符合道的“无为”要求,而无为才可以无不为.也就是说道不能用经验的方法来把握,那就要另辟蹊径,这条路径就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就是从说道不是的什么,而达到对道的认识.
第二,《道德经》把宇宙本体称为道,这在原则上说是不符合老子思想体系要求的.因为道作为世界的本体,不能说它是什么,不能以任何名字来命名,而称他为道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是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因此,《道德经》对道的说明大体上都是用了一些不确定的,或者极其模糊的,甚至是否定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以免使人们把道看成一个具体的东西.他怎么来说道呢?如他说“玄之又玄”,玄之又玄到底是什么东西,老子也搞不清楚.还有“恍兮惚兮”,他用不确定的很难琢磨的东西来说明道,意思就是说道不好形容,不能说.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作为一种以否定为特征的方法论,至少包含这三个对提高人们理论思维很有意义的层面.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是在对立中来确定自己的性质的,所以《老子》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正因为有丑,才知道美是美,如果没有丑,就不知道美是美,美丑是相对的.善恶也是这样,所有的事物老师在相比较中间才能确定自己的性质.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这种思维方式有几种不同表现,一种就是老子的思维方式,是从事物的一极来找对应的另外一极,也就是从美的这方面一定要找丑的这方面,从高的这极要找矮的这极.从一极找对应的一极,这是老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和老子不一样,孔子是从两极中间找一个中极,也就是他的中庸之道,他从“过分和不及”这两极来找一个中极,就是既不过,又不不及,而是恰到好处,所以他讲中庸之道,是过犹不及,过分跟不及是一样的.所谓中庸就是“用中”的意思,就是做事要适合一定的度.一极必须要找到另外一极,从两极中间找一个中极,寻求一个合适的度,这些思维方式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2、事物的发展与转化
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这方面他讲了很多,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等.很高的台子是用土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你要走一千米,要一步一步的走.他说天下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开始,天下大事必须在做好细小事情的基础上完成.有的人说一开始不可能把任何大事情全都做好,那常常是需要积累出来的,经验越多,你做的事情就越大.因为任何伟大的事业,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总是有积累的过程.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个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老子对转化有深刻的认识,如“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寄”等.老子有一句话需要我们注意,他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说道是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道的作用是来扶持弱小,因为任何事物都有盛与衰,而且盛极必衰,这就是转化.新生的东西开始比较弱小,而正因为它新生,它才有发展的前途,大家就要扶持它.所以,老子讲“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等,像这种互相转化的思想老子讲了很多.但是,老子只是提出来这样一种转化的现象,并没有讲到转化的条件.我们知道,转化一定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条件,弱怎么胜强呢?这就是说,老子在强调转化的时候忽略了条件性,这一点可能是《道德经》的一个不足.
3、 通过否定达到肯定
老子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否定意义的认识.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思维模式看,如果说“无为”是对“为”的否定,那么“无不为”,就是对“为”的肯定,或者说是对无不为的否定之否定.那么把它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公式,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表述,通过否定达到肯定.老子认为,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因为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要通过否定而达到肯定.所以说,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是老子认识的一个原则.
我们对这个问题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分析.第一,按照老子的看法,道不是认识的对象,因为“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认识的对象.可道之道,它不是无名、无形的永恒的常道.那就是说,不可能在经验中间得到对常道的认识.因为既然常道无名无形,是永恒的存在的,它不是在经验中能够得到的,所以它是不能在经验中得到认识,或者说我们不能用一般的认识方法来认识.中国话有一个叫做“烘云托月”,月亮是不能画的,怎么办呢?我们就把它边上的云彩画出来,这样把月亮显现出来.同样道理,道是不能说的,我们认识道,只能说道不是什么.因此,老子认为,必须先把一般的认识的经验都去掉,以至于思想中形成的有名、有形的的东西统统都去掉了,他才不会用经验性的认识来说道是什么.达到这一步,才符合道的“无为”要求,而无为才可以无不为.也就是说道不能用经验的方法来把握,那就要另辟蹊径,这条路径就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就是从说道不是的什么,而达到对道的认识.
第二,《道德经》把宇宙本体称为道,这在原则上说是不符合老子思想体系要求的.因为道作为世界的本体,不能说它是什么,不能以任何名字来命名,而称他为道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是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因此,《道德经》对道的说明大体上都是用了一些不确定的,或者极其模糊的,甚至是否定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以免使人们把道看成一个具体的东西.他怎么来说道呢?如他说“玄之又玄”,玄之又玄到底是什么东西,老子也搞不清楚.还有“恍兮惚兮”,他用不确定的很难琢磨的东西来说明道,意思就是说道不好形容,不能说.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作为一种以否定为特征的方法论,至少包含这三个对提高人们理论思维很有意义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