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和出师表1.两篇文章凭什么打动了人?2.两段文字在语言上的相同点不同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9 04:56:01
陈情表和出师表
1.两篇文章凭什么打动了人?
2.两段文字在语言上的相同点不同点?
1.两篇文章凭什么打动了人?
2.两段文字在语言上的相同点不同点?
给你两片文章的鉴赏自己找~~~
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李密《陈情表》赏析
作者:林鸿荣 吴奎信| 时间:2005-5-19 13:07: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50
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李斯的《谏逐客书》谏的是国家大事,李密的《陈情表》陈的是个人私事,两者表面似乎没有共通之处.其实,两文均是“抗君命”、“逆圣旨”的.两人面临的险恶“对手”相近,两人的处境也酷似.
李斯上书的对象秦王政,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暴君.秦王政为清除异己,消弭隐患,下令驱逐客卿.李斯是要秦王收回成命而上书的.李密上书的对象晋武帝,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虐君.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手残酷镇压政敌,一手笼络前朝旧臣.李密是为“辞不赴命”而上书的.
两人的境遇都走险危的.李斯是一个遭受放逐的客卿,触犯秦王,随时可人头落地.李密是国旧臣,惹恼普帝,时刻会被株连九族.
然而,由于奏议的内容不同、他们在辞章上则大相径庭.李斯的“书”、是“晓之以理” 的.他抓住一个“制高点”,完全撇开自己,处处为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计议,因而虽批逆鳞却功成计合,使秦王收回成命,自己也因此被重用.李密的“表”,是“动之以情”的.他完全撇开公事,诉说自己艰难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因而虽违圣命,在上召下逼的危急状况下中,诉说衷情,不但不受诛戮,反而使皇上同情,得到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险恩.
李密采用表之形式上书,是着眼于“陈清”需要的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汉魏晋时臣下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古书训“表”为:“表,明也,标也”陈懋仁《文章缘起》作了注释说:“下言于上,曰表.表,明也.标著事略,明告于上也.”历来论“表”之所以推《出师表》、《陈情表》正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表”的文体色彩.
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表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门衰祚薄”不幸.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客辞.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
接着,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图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敢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
在一番歌功颂德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备、诏召,地方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心情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
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该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对高的怀疑,追述少时就已任职伪朝,本来就是冀求官职显达的,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之意.其二是为了表白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说来,是应该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历史上对李密当时不愿出仕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质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表文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思.晋武帝虽然残虐,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打动了.
李密的《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
由于本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本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这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由此不难看出《出师表》的语言成就,仅凭这一点它都应该流传不朽.
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李密《陈情表》赏析
作者:林鸿荣 吴奎信| 时间:2005-5-19 13:07: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50
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李斯的《谏逐客书》谏的是国家大事,李密的《陈情表》陈的是个人私事,两者表面似乎没有共通之处.其实,两文均是“抗君命”、“逆圣旨”的.两人面临的险恶“对手”相近,两人的处境也酷似.
李斯上书的对象秦王政,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暴君.秦王政为清除异己,消弭隐患,下令驱逐客卿.李斯是要秦王收回成命而上书的.李密上书的对象晋武帝,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虐君.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手残酷镇压政敌,一手笼络前朝旧臣.李密是为“辞不赴命”而上书的.
两人的境遇都走险危的.李斯是一个遭受放逐的客卿,触犯秦王,随时可人头落地.李密是国旧臣,惹恼普帝,时刻会被株连九族.
然而,由于奏议的内容不同、他们在辞章上则大相径庭.李斯的“书”、是“晓之以理” 的.他抓住一个“制高点”,完全撇开自己,处处为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计议,因而虽批逆鳞却功成计合,使秦王收回成命,自己也因此被重用.李密的“表”,是“动之以情”的.他完全撇开公事,诉说自己艰难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因而虽违圣命,在上召下逼的危急状况下中,诉说衷情,不但不受诛戮,反而使皇上同情,得到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险恩.
李密采用表之形式上书,是着眼于“陈清”需要的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汉魏晋时臣下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古书训“表”为:“表,明也,标也”陈懋仁《文章缘起》作了注释说:“下言于上,曰表.表,明也.标著事略,明告于上也.”历来论“表”之所以推《出师表》、《陈情表》正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表”的文体色彩.
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表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门衰祚薄”不幸.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客辞.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
接着,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图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敢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
在一番歌功颂德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备、诏召,地方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心情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
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该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对高的怀疑,追述少时就已任职伪朝,本来就是冀求官职显达的,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之意.其二是为了表白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说来,是应该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历史上对李密当时不愿出仕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质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表文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思.晋武帝虽然残虐,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打动了.
李密的《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
由于本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本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这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由此不难看出《出师表》的语言成就,仅凭这一点它都应该流传不朽.
陈情表和出师表1.两篇文章凭什么打动了人?2.两段文字在语言上的相同点不同点?
比较阅读:《蝉》、《贝壳》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谁能知道金色花 和 荷叶母亲 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急用!
概括《山雨》主要内容.《山雨》和《雷雨》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认真研读课文两篇研究报告,分析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狼三则》其二和其三中的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两篇文章中屠夫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于陋室铭和爱莲说1.两篇文章在行文结构,语言运用上有何共同点?2.两篇文章共同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狼三则其三 两篇文章中刻画的狼,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请问以下两道数学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出师表 陈情表 异同苏轼说:“读<出师表>不流泪者,是为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者,是为不孝.” 请简要比较两篇文章的的
《两小儿辩日》和《弈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