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倡议书6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08 15:10:10
保护环境的倡议书600字
环境保护倡议书
全体学生:
一个绿色的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两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没有牺牲地球的绿色,但是两百年的现代文明却使我们绿色的地球日渐披黄蒙黑.人类在毁灭地球绿色的同时,也就是在逐步毁灭人类自己.在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间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你必须注意环境保护.因为不加限制的贸易自由化,将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问题在国际间蔓延.为了更清新的空气,更清澈的水源,任何一家负责任的企业,任何一家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都不会漠视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都会做出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我们的环境.为了保护地球的绿色、为了我们子孙后代,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吧!消灭污染、保护发展环境,担负起每一个生存在地球上的人所应负起的责任,为此我们倡议:
倡导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环境.倡导节约每一滴水,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不烧散煤,生活垃圾分类放置,拒绝食用野生动物.提倡穿着采用棉、麻、毛、丝绸等天然植物制作的"生态时装",食用无污染、无公害且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使用无污染、低耗能、低噪音符合环保要求的家用电器,盛装物品使用"绿色包装",禁止"白色污染",搞好居室卫生,注重室内和庭院的绿化.积极参与爱鸟护鸟和保护野生动物活动,增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忧患意识,坚决制止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一切违法行为.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绿化和美化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舒适.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迫切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於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建议号召「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将之摆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重要战略位置,为我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环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相关.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变迁,从而成为环境问题变得突出的决定性因素.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 当人们还陶醉在工业化的巨大胜利时,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不期而至,并随著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加剧,甚而形成了大面积、全球性公害.从20世纪30 年代开始,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环境公害事件层出不穷,致使成千上万的人身陷病魔,甚至死於非命.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在一周内60多人死亡.1936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有毒烟雾刺激人的眼、喉、鼻,引发眼病、喉头炎和头痛等症状,致使当地死亡率增高.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短短几天内,4000多人相继死亡.1963年至1968年,日本「富山事件」,258人患上因中毒而引起的「骨痛症」,死亡人数达 128人…… 20世纪后半叶,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了危害.环境问题带来的惨痛现实,令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已有的发展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组织专门性的环境问题调查与研究,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逐渐兴起.1972年,联合国大会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社会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以及相关对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至70年代,由於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我们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这一赶超型发展战略,使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较快地步入工业化进程,但由此自然资源和环境也承受了过重的压力,局部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改革开放之后,经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日渐合理,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比较突出.20世纪90年代后,随著经济的加快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总体上日益加剧,长期积累的环境危机逐步呈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当星空不再蔚蓝,当河流不再清澈,当土地变成荒漠,人类将何以生存,何以面对养育自己的地球母亲?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胡锦涛同志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著眼於人民喝上乾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是对我国整个环保事业的形象总结,也是对我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保护生态环境,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抓住大好机遇期实现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由於目前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环境法制建设尚未完善,环境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生态环境状况在一些地区不容乐观,国家环境安全已经受到威胁.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的化工、造纸、冶金等行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一时也难以改变,因而,结构性污染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嫌滞后, 城市环境问题依旧突出,污染可能向农村转移与蔓延.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消费转型,也将产生空前的环境压力.因此,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及各种举措,针对现实,对症下药;面对未来,未雨绸缪.保护生态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任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供养,以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一切原材料,无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赐.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环境对人类废弃物的吸纳、净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可能长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高度重视环境对发展的重要性,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努力转变以高资源消耗、高耗能、高污染排放为基本特徵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本著对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事务积极负责的态度,参加或者缔结了多种环境与资源保护国际公约和条约,并把这些文件的精神引到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之中.参与就是承诺,承诺意味著责任.我们改采取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种种对策和措施,就是在落实已经签署和批准的国际环境条约,承担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从而为改善全球环境作出努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环境保护上不能懈怠疏忽,不能无所作为.中国一定要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环境保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的阶段,也是环保工作大有作为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将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从「八五」开始,国家将环境保护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实施了治理污染企业、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根本性措施.我国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并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先后颁布了8部环境保护法律、30多件环保和核安全行政法规,以及70多件部门规章.近年来,我国环保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科学认识和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加快环境保护的法治进程.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政府部门要制定实行绿色发展政策,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发展过重的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GDP核算范围;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将环境绩效纳入其中,发挥其正面的激励效应.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要广泛进行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境忧患意识;要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加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要积极鼓励、引导和整合各种民间环保组织,发挥其应有作用, 维护公众的环保权益,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的谈判,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既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又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人民安危,事关子孙祸福.新世纪新阶段,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重任在肩.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团结一心,再接再厉,为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全体学生:
一个绿色的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两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没有牺牲地球的绿色,但是两百年的现代文明却使我们绿色的地球日渐披黄蒙黑.人类在毁灭地球绿色的同时,也就是在逐步毁灭人类自己.在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间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你必须注意环境保护.因为不加限制的贸易自由化,将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问题在国际间蔓延.为了更清新的空气,更清澈的水源,任何一家负责任的企业,任何一家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都不会漠视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都会做出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我们的环境.为了保护地球的绿色、为了我们子孙后代,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吧!消灭污染、保护发展环境,担负起每一个生存在地球上的人所应负起的责任,为此我们倡议:
倡导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环境.倡导节约每一滴水,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不烧散煤,生活垃圾分类放置,拒绝食用野生动物.提倡穿着采用棉、麻、毛、丝绸等天然植物制作的"生态时装",食用无污染、无公害且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使用无污染、低耗能、低噪音符合环保要求的家用电器,盛装物品使用"绿色包装",禁止"白色污染",搞好居室卫生,注重室内和庭院的绿化.积极参与爱鸟护鸟和保护野生动物活动,增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忧患意识,坚决制止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一切违法行为.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绿化和美化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舒适.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迫切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於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建议号召「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将之摆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重要战略位置,为我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环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相关.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变迁,从而成为环境问题变得突出的决定性因素.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 当人们还陶醉在工业化的巨大胜利时,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不期而至,并随著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加剧,甚而形成了大面积、全球性公害.从20世纪30 年代开始,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环境公害事件层出不穷,致使成千上万的人身陷病魔,甚至死於非命.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在一周内60多人死亡.1936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有毒烟雾刺激人的眼、喉、鼻,引发眼病、喉头炎和头痛等症状,致使当地死亡率增高.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短短几天内,4000多人相继死亡.1963年至1968年,日本「富山事件」,258人患上因中毒而引起的「骨痛症」,死亡人数达 128人…… 20世纪后半叶,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了危害.环境问题带来的惨痛现实,令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已有的发展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组织专门性的环境问题调查与研究,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逐渐兴起.1972年,联合国大会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社会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以及相关对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至70年代,由於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我们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这一赶超型发展战略,使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较快地步入工业化进程,但由此自然资源和环境也承受了过重的压力,局部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改革开放之后,经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日渐合理,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比较突出.20世纪90年代后,随著经济的加快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总体上日益加剧,长期积累的环境危机逐步呈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当星空不再蔚蓝,当河流不再清澈,当土地变成荒漠,人类将何以生存,何以面对养育自己的地球母亲?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胡锦涛同志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著眼於人民喝上乾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是对我国整个环保事业的形象总结,也是对我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保护生态环境,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抓住大好机遇期实现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由於目前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环境法制建设尚未完善,环境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生态环境状况在一些地区不容乐观,国家环境安全已经受到威胁.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的化工、造纸、冶金等行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一时也难以改变,因而,结构性污染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嫌滞后, 城市环境问题依旧突出,污染可能向农村转移与蔓延.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消费转型,也将产生空前的环境压力.因此,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及各种举措,针对现实,对症下药;面对未来,未雨绸缪.保护生态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任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供养,以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一切原材料,无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赐.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环境对人类废弃物的吸纳、净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可能长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高度重视环境对发展的重要性,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努力转变以高资源消耗、高耗能、高污染排放为基本特徵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本著对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事务积极负责的态度,参加或者缔结了多种环境与资源保护国际公约和条约,并把这些文件的精神引到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之中.参与就是承诺,承诺意味著责任.我们改采取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种种对策和措施,就是在落实已经签署和批准的国际环境条约,承担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从而为改善全球环境作出努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环境保护上不能懈怠疏忽,不能无所作为.中国一定要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环境保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的阶段,也是环保工作大有作为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将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从「八五」开始,国家将环境保护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实施了治理污染企业、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根本性措施.我国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并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先后颁布了8部环境保护法律、30多件环保和核安全行政法规,以及70多件部门规章.近年来,我国环保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科学认识和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加快环境保护的法治进程.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政府部门要制定实行绿色发展政策,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发展过重的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GDP核算范围;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将环境绩效纳入其中,发挥其正面的激励效应.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要广泛进行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境忧患意识;要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加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要积极鼓励、引导和整合各种民间环保组织,发挥其应有作用, 维护公众的环保权益,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的谈判,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既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又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人民安危,事关子孙祸福.新世纪新阶段,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重任在肩.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团结一心,再接再厉,为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